他們因何成為主控台上的主角
“北京明白”都是90後——
他們(men) 因何成為(wei) 主控台上的主角
光明日報記者 崔興(xing) 毅
“北京,我是神舟十三號。”
“北京明白,祝賀神舟十三號。你們(men) 辛苦了,向你們(men) 致以崇高的敬意。我們(men) 在北京迎接你們(men) 凱旋!”
太空“出差”三人組的星際動態,牽動著億(yi) 萬(wan) 國人的眼球。4月16日,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順利“回家”,返回過程中,喊出“北京明白”的高健,也再一次走進公眾(zhong) 視野。
“北京明白”又上熱搜。不僅(jin) 因為(wei) “天地對話”中,句句幹淨利落的“北京明白”讓人聽來安心踏實,更因為(wei) 人們(men) 驚歎,“北京明白”怎麽(me) 這麽(me) 年輕!
事實上,“北京明白”並不是單獨一個(ge) 人,而是一個(ge) 團隊。高健作為(wei) 其中一員,是北京航天飛行控製中心的90後。而他的小夥(huo) 伴,個(ge) 個(ge) 都是90後。
“北京明白”,究竟“明白”什麽(me) ?
“‘北京’是整個(ge) 任務指揮所的代表,各家的信息要由北京來掌握。我答‘明白’的意思是,第一,我聽清楚你跟我說的什麽(me) ;第二,我知道下一步該怎麽(me) 做。”
在高健看來,做好這項工作的首要條件是身體(ti) 素質好,能抗得住高強度的工作,上到高級機關(guan) ,下到通信等各個(ge) 保障崗位,可能都是由北京調度崗來協調。另外,北京調度崗相當於(yu) 技術和指揮的中轉樞紐,要懂得決(jue) 策的流程,反應要快,同時還要掌握一定的技術狀態。
“隻要工作就會(hui) 打起120%的精神,一個(ge) 小差錯都可能造成‘蝴蝶效應’。”高健說,或許電視上隻出現了幾個(ge) 片段,但神舟飛船的整個(ge) 對接過程長達十幾個(ge) 小時,這個(ge) 階段,崗位沒有一個(ge) 人是放鬆的。
這麽(me) 重要的崗位,為(wei) 啥年輕人能夠快速挑大梁?
這得益於(yu) 北京飛控中心靈活高效的用人機製。北京飛控中心的年輕人都是高學曆人才,如何把好苗子培養(yang) 成棟梁?北京飛控中心主任李劍說:“我們(men) 重點關(guan) 注有發展潛力的青年科技骨幹,破除論資排輩、求全責備等陳舊觀念,提早育苗鋪路、納入視野範圍、進入梯隊後備。讓高層次科技人才首先在重大任務中接受鍛煉曆練,承擔或參與(yu) 重大工程項目,在任務團隊和創新團隊中擔任要職。”
“一年人力、兩(liang) 年人手、五年人才、十年人物”。這是90後姑娘鮑碩進入飛控中心時,領導給她定的目標。如今,她已成長為(wei) “天問一號”北京總調度,是該中心40年來首位女性總調度。
據介紹,北京飛控中心274個(ge) 重點崗位中,30歲以下的年輕人占85%以上,他們(men) 大多是1995年以後畢業(ye) 的博士、碩士和本科生。其中,超過100名青年科技幹部已成長為(wei) 各領域的技術帶頭人,關(guan) 鍵技術課題負責人平均年齡不超過30歲,形成了元氣滿滿的優(you) 秀青年科技人才方陣。
“大膽起用新人除了能快速培養(yang) 人才,也是‘形勢所迫’。”李劍說,“中國航天發展速度快,任務緊密,迫切需要年輕人快速成長為(wei) 崗位能手,甚至成為(wei) 獨當一麵的專(zhuan) 家,我們(men) 必須為(wei) 他們(men) 提供更多成長的沃土。”
為(wei) 了充分發掘人才,北京飛控中心製定了一係列激勵政策,破格選拔優(you) 秀青年科技幹部擔任領導職務,設立“科技幹部突出貢獻獎”“特別貢獻獎”等,激勵了一大批技術全麵、作風過硬的高素質青年航天飛控人才脫穎而出。
大膽用新的背後,離不開超乎想象的訓練和考核!
不僅(jin) 日常訓練從(cong) 嚴(yan) 從(cong) 難,而且在上崗前還設置多項考核,隻有經過層層篩選才能真正從(cong) 事一線操作。
如何考核?“我們(men) 打造了一支強大的質量師隊伍,靠他們(men) 嚴(yan) 格把關(guan) 。”北京飛控中心副主任張躍東(dong) 告訴記者,在任務中,他們(men) 始終牢記一絲(si) 不苟的崗位操守,全麵識別任務風險隱患,製定針對性解決(jue) 措施。“你這一頁的方案用詞不夠準確,頁眉頁腳都不夠統一……”在機房裏經常能夠看到擔任質量師的總體(ti) 室工程師陳翔,逐頁指出新人在方案設計中任何不規範的地方。
“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飛控人員的真功夫都是磨出來的。
今年34歲的高陽,是該中心天舟二號總體(ti) 副主任設計師,在天舟二號第一次發射推遲後,徹夜奮戰24小時,調整工作項目,完成了第二天發射的準備工作。當第二次發射推遲後,他和團隊又必須在9天之內(nei) 將此前3個(ge) 月的工作全部重新規劃梳理,使貨船具備“全相位對接”能力。從(cong) 去年5月20日到29日,10天內(nei) 他每天隻睡幾個(ge) 小時,用24小時不出樓的勁頭,完成了第三次發射準備。同事們(men) 都說,高陽就像“長”在了自己的崗位上。
“大家看到的隻是任務的一次成功,實際上,我們(men) 在地麵上演練了100種不同的方案和情況。大家看到所有的正常,就是因為(wei) 我們(men) 熟悉了所有的不正常。”高健說。
4月16日上午10時許,“熱烈慶祝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行任務圓滿成功”的字樣出現在飛控中心的大紅屏上,但慶祝沒有持續進行,大樓內(nei) 通知顯示屏上依舊安排緊湊,各項任務團隊接力上崗,在奔赴璀璨星空的征程中,他們(men) ,一直在路上……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