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標準建設高標準農田
麵向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要求,今後要高標準建設高標準農(nong) 田,從(cong) 三大導向突出高質量要求。突出產(chan) 能導向,要優(you) 化建設布局,新建與(yu) 提升並重;遵循綠色導向,要突出種養(yang) 循環、用養(yang) 結合的可持續方式,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全過程;強調協調導向,要加強統籌協調,實現各方協同發力。
農(nong) 田建設有了更高的國家標準。日前,市場監管總局(標準委)批準發布《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通則》。這是2014年原《通則》發布後的首次修訂,也是2018年黨(dang) 和國家機構改革農(nong) 田建設管理職能整合歸並至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後,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牽頭修訂的第一個(ge) 農(nong) 田建設領域國家標準。
保障糧食安全,要害在種子和耕地。耕地保護和農(nong) 田建設猶如耕地安全的“鳥之兩(liang) 翼”。耕地保護既有數量紅線也有質量紅線,農(nong) 田建設既發力於(yu) 質量也發力於(yu) 數量。與(yu) 上世紀80年代相比,當前耕地現狀不容樂(le) 觀,南方耕地酸化、北方耕地鹽堿化、東(dong) 北黑土地退化等問題尤其突出。按照規劃,到2022年末,要建成10億(yi) 畝(mu) 高標準農(nong) 田。據測算,由此新增的產(chan) 能相當於(yu) 新增2.75億(yi) 畝(mu) 耕地。可見,農(nong) 田建設是彌補耕地數量下降、質量不足的重要措施。
截至目前,我國高標準農(nong) 田累計建成9億(yi) 畝(mu) ,有力支撐了糧食和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連年豐(feng) 收。但總體(ti) 來看,由於(yu) 耕地自然稟賦基礎不好,農(nong) 田建設曆史欠賬較多,大部分耕地防災抗災能力依然不強,高標準農(nong) 田占比不足一半。經過多年建設,資源條件較好、相對集中連片的區域,多數已實施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項目,剩餘(yu) 的多是難啃的“硬骨頭”。盡管農(nong) 田建設對農(nong) 業(ye) 和農(nong) 民很重要,但對地方的經濟效益不顯著,導致一些地方改善耕地質量的投入不足。
加強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必須有科學適宜的標準。由於(yu) 機構改革之前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分屬不同部門管理,各部門對資金使用、投入標準、建設內(nei) 容、組織實施等要求不盡一致。在實際工作中,一些地方對什麽(me) 樣的農(nong) 田屬於(yu) 高標準農(nong) 田,存在認識不一致、建設標準不統一的情況。以新的國家標準出台為(wei) 契機,科學統一的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標準體(ti) 係已經形成。麵向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要求,今後要高標準建設高標準農(nong) 田,從(cong) 三大導向突出高質量要求。
突出產(chan) 能導向。農(nong) 田必須是良田,良田優(you) 先是糧田。農(nong) 田建設的目標是提升農(nong) 業(ye) 產(chan) 能。《通則》分省給出了高標準農(nong) 田建成後三大穀物應達到的糧食綜合生產(chan) 能力參考值。這意味著,既要加強水利、道路、配電等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nong) 田外觀形態質量;又要改良土壤、提升肥力,改善耕地內(nei) 在質量狀態。要優(you) 化建設布局,在永久基本農(nong) 田、糧食生產(chan) 功能區和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生產(chan) 保護區等重點區域優(you) 先開展。要新建與(yu) 提升並重,既要提高新建項目質量,又要推進已建項目的改造提升。
遵循綠色導向。耕地是生產(chan) 和生態的統一體(ti) 。新時期,在耕地使用時,要突出種養(yang) 循環、用養(yang) 結合的可持續方式;在耕地建設中,要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全過程。比如,平整田塊時,不宜打亂(luan) 表土層與(yu) 心土層,應推廣節水灌溉技術等。鼓勵應用綠色材料和工藝,建設生態型田埂、渠係、防護林等,減少對農(nong) 田環境的不利影響。
強調協調導向。農(nong) 田建設資金規模大、涉及部門多、與(yu) 農(nong) 民高度相關(guan) ,更需要加強統籌協調。對參與(yu) 部門來說,應在耕地指標認定、水資源保障、電力配套、田間路網建設等方麵協同發力。對破解資金難題來說,應提高土地出讓收益用於(yu) 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的比例,用好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新增耕地指標調劑收益、發行地方政府債(zhai) 券等方式。對農(nong) 民來說,不妨在消除農(nong) 田痛點之後,投入新型農(nong) 機、優(you) 良品種、先進模式,把昔日的“望天田”變成“噸糧田”,實現良田良種良法良機配套。(喬(qiao) 金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