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小企業協會數據顯示 幫扶政策仍需精準發力
中國中小企業(ye) 協會(hui) 數據顯示—
幫扶政策仍需精準發力
本報記者 李芃達
中國中小企業(ye) 協會(hui) 日前發布數據顯示,2022年一季度中小企業(ye) 發展指數為(wei) 88.7,按可比口徑環比下降0.4點,連續4個(ge) 季度下降,低於(yu) 2021年同期水平。其中,工業(ye) 、建築業(ye) 、交通運輸郵政倉(cang) 儲(chu) 業(ye) 、房地產(chan) 業(ye) 、批發零售業(ye) 、社會(hui) 服務業(ye) 、信息傳(chuan) 輸計算機軟件業(ye) 和住宿餐飲業(ye) 8個(ge) 分行業(ye) 指數全部下降,降幅較大的為(wei) 批發零售業(ye) 和社會(hui) 服務業(ye) 指數,分別下降0.9點和0.8點。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麵臨(lin) “三重壓力”,市場主體(ti) 尤其是中小企業(ye) 生產(chan) 經營困難加大。亟需精準研判形勢,出台有利於(yu) 穩定經濟和市場預期的政策,增強中小企業(ye) 發展信心,保證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穩住宏觀經濟大盤。
景氣狀況回落
3月份,中小企業(ye) 發展指數為(wei) 88.6,環比下降0.6點,連續兩(liang) 個(ge) 月呈下降態勢。“連續下降源於(yu) 國內(nei) 外形勢複雜嚴(yan) 峻程度進一步加深。”中國中小企業(ye) 協會(hui) 副會(hui) 長朱玉分析,一方麵,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續,俄烏(wu) 爆發武裝衝(chong) 突,大宗商品和能源礦產(chan) 資源緊張,高通脹引發主要經濟體(ti) 縮表加息,世界經濟複蘇放緩,外部環境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因素明顯增多,甚至超出預期,這給中小企業(ye) 發展造成壓力;另一方麵,中小企業(ye) 受疫情影響停工停產(chan) ,融資難融資貴、應收賬款回款難、物流成本偏高等問題凸顯,這些因素使得中小企業(ye) 景氣狀況有所回落。
具體(ti) 而言,2022年一季度,反映企業(ye) 信心的宏觀經濟感受指數為(wei) 97.5,比上季度下降0.5點;市場指數為(wei) 81.2,比上季度下降0.9點,所調查的8個(ge) 行業(ye) 中,國內(nei) 訂單指數和銷售量指數全部下降。“國內(nei) 疫情點多、麵廣、頻發,令實體(ti) 企業(ye) 生產(chan) 經營困難增多,加之部分政策統籌協調不夠、落實不到位且存在‘一刀切’‘運動式’等情況,中小企業(ye) 發展信心受到較大影響。”北京賽迪產(chan) 業(ye) 大腦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漢琳認為(wei) ,部分企業(ye) 生產(chan) 有所放緩甚至停產(chan) 導致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不暢,消費和投資恢複勢頭放緩,資本市場反應較為(wei) 敏感。
此外,在所調查的8個(ge) 行業(ye) 中,6個(ge) 行業(ye) 融資指數和5個(ge) 行業(ye) 流動資金指數下降,部分創新型企業(ye) 貸款意願不強,傳(chuan) 統企業(ye) 又難以獲得貸款,融資質量總體(ti) 呈下降態勢。
融不到資讓盛祥(北京)家政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楊錫才犯了難,他告訴記者目前企業(ye) 經營麵臨(lin) 的最大困難便是資金問題。“家政屬於(yu) 輕資產(chan) 行業(ye) ,沒有太多固定資產(chan) 可進行抵押或擔保,很難從(cong) 銀行獲得充足貸款。”由於(yu) 流動資金有限,楊錫才暫緩了擴大業(ye) 務的腳步,門店也僅(jin) 保留北京一家。“今年本打算在居家養(yang) 老服務方麵下大力氣,也在相關(guan) 領域申請了專(zhuan) 利,但受疫情和資金影響,很難持續投入聘請專(zhuan) 業(ye) 團隊、設計產(chan) 品、布局門店等環節。”
“目前國家出台了許多解決(jue) 中小企業(ye) 融資難題的政策,我們(men) 聽到這些幫扶措施時真的很欣喜,但在實際落地過程中往往存在一些偏差。”楊錫才告訴記者,希望現有政策在執行過程中更具針對性,適當減少中間環節,讓資金流向真正有需要、也確實有能力償(chang) 還的企業(ye) 。
中小企業(ye) 對宏觀經濟穩定具有基礎性作用。朱玉建議,應繼續加大對小微企業(ye) 、個(ge) 體(ti) 工商戶、科技創新型企業(ye) 等重點群體(ti) 的支持,暢通財政、金融政策直達機製;實施減稅降費,降低企業(ye) 負擔,拓寬稅收政策覆蓋麵,例如,將製造業(ye) 和科技型中小企業(ye) 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提高到100%的政策拓寬到服務業(ye) ,將增值稅留抵退稅政策從(cong) 製造業(ye) 等6個(ge) 行業(ye) 拓寬到全行業(ye) ;繼續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保障公平競爭(zheng) ,提振市場信心,扭轉發展指數連續下降態勢。
效益有待改善
近期,國際市場原油及重要原材料價(jia) 格普遍上漲,國家統計局對全國流通領域9大類50種重要生產(chan) 資料市場價(jia) 格的監測顯示,3月下旬與(yu) 3月中旬相比,38種產(chan) 品價(jia) 格上漲,11種下降,1種持平。調查顯示,84%的企業(ye) 反映一季度生產(chan) 成本同比增加;86%的企業(ye) 反映主要原材料及能源的購進價(jia) 格同比增加。
“中小企業(ye) 麵臨(lin) 上遊價(jia) 格上漲和終端需求不足雙重擠壓。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使得經營成本壓力將在今後一段時間持續存在。”朱玉說。
對此,朱玉建議,強化大宗商品價(jia) 格監測和預警,穩定能源和原材料供應,保障物流通暢和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穩定,降低企業(ye) 生產(chan) 經營成本。“今年提出對小微企業(ye) 全麵落實增值稅留抵退稅,存量部分一次性退還,增量部分由原來按比例退還改為(wei) 足額退還,這些政策若落實到位,將進一步減輕企業(ye) 負擔。”
中小企業(ye) 大多處於(yu) 產(chan) 業(ye) 鏈下遊,傳(chuan) 導成本上漲能力弱,企業(ye) 效益大幅下降。一季度效益指數為(wei) 73.9,比上季度下降0.5點,處於(yu) 曆史較低位。漢琳告訴記者,雖然當下中小企業(ye) 處於(yu) 較為(wei) 困難的境地,但不乏一些專(zhuan) 精特新“小巨人”企業(ye) 正逆勢上揚,“尤其是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相關(guan) 企業(ye) 的創新活力持續攀升,這意味著他們(men) 的抗風險能力、發展動能也在持續增強。向‘專(zhuan) 精特新’邁進是提升中小企業(ye) 自身抵禦風險能力的必由之路,應構建區域內(nei) 產(chan) 業(ye) 鏈協同關(guan) 係,促進中小企業(ye) 與(yu) 龍頭企業(ye) 融通創新,促進供應鏈合作”。
“我們(men) 將在金融服務、人力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戰略及管理、品牌塑造、資本市場等不同維度集中力量為(wei) 企業(ye) 賦能,支持中小企業(ye) 聚焦主業(ye) ,強化創新,成為(wei) 掌握獨門絕技的‘單打冠軍(jun) ’或‘配套專(zhuan) 家’,加快成長為(wei) ‘專(zhuan) 精特新’企業(ye) 。”朱玉說。
勞動力供應上升
值得一提的是,一季度勞動力指數為(wei) 105.6,與(yu) 上季度持平,是唯一沒有下降的指數。“由於(yu) 減負穩崗擴就業(ye) 政策持續發力,就業(ye) 市場總體(ti) 平穩,春節後員工陸續返崗。一季度勞動力供應指數為(wei) 112.8,上升0.2點,高於(yu) 景氣臨(lin) 界值。”朱玉說。
但不可否認的是,目前我國就業(ye) 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主要表現在製造業(ye) 普工和技工短缺。中小企業(ye) 麵臨(lin) 一線工人老化、青黃不接的考驗。中國國際技術智力合作集團公司發布的《2021年藍領用工及薪酬管理調研報告》顯示,近70%的中國企業(ye) 麵臨(lin) 用工荒,55%的企業(ye) 麵臨(lin) 藍領用工荒。
從(cong) 事飼料行業(ye) 多年的北京三元禾豐(feng) 牧業(ye) 有限公司總經理王然對此深有感觸:“作為(wei) 勞動密集型行業(ye) ,飼料生產(chan) 對從(cong) 業(ye) 人員體(ti) 力要求較高,不少‘90後’‘00後’更願意從(cong) 事快遞、外賣等靈活職業(ye) ,願意到車間的不多,目前我們(men) 的工人年齡偏大,生產(chan) 效率較低。對產(chan) 線進行自動化改造又缺乏充足資金,‘用工貴’製約企業(ye) 長期發展。”
在朱玉看來,數字化轉型是解決(jue) 中小企業(ye) 用工難的有效方式。“有關(guan) 人工智能方麵調查問卷顯示,在使用了人工智能後,70.9%的企業(ye) 表示一線生產(chan) 或操作崗位用工減少。要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公共數字化服務平台以及推動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促進政策落地,探索通過共享經濟模式開放數字化轉型資源,降低中小企業(ye) 數字化轉型成本。”
BOSS直聘分析師單恭則認為(wei) ,造成藍領用工荒的其中一個(ge) 原因是藍領招聘行業(ye) 存在不少用工違法違規問題,求職者權益得不到保障。他建議,應該完善藍領用工法律法規,加大對違法違規行為(wei) 的打擊,保障藍領求職者合法權益。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