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讓文藝的天空正氣充盈

發布時間:2022-04-19 10:30: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崇德尚藝樹新風①】

  讓文藝的天空正氣充盈

  ——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談文藝新氣象

  光明日報記者 郭 超

  開欄的話

  “希望廣大文藝工作者堅持弘揚正道,在追求德藝雙馨中成就人生價(jia) 值。”這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深情寄望。

  人品連著藝品,行風關(guan) 乎風尚。隻有不斷營造風清氣正的創作生態,文藝的發展才能生機勃勃、行穩致遠。2021年,中宣部等有關(guan) 部門針對文娛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開展綜合治理,重拳整治,成效彰然。深入生活、紮根人民的創作信念深入人心,堅持弘揚正道、追求德藝雙馨的良好行業(ye) 生態蔚然成勢。

  今日起,光明日報開設《崇德尚藝樹新風》欄目,跟蹤報道文藝領域的新氣象新風貌,講述文藝工作者如何把個(ge) 人修為(wei) 、社會(hui) 形象與(yu) 作品社會(hui) 效果統一起來,努力以高尚的操守和文質兼美的作品,為(wei) 曆史存正氣、為(wei) 世人弘美德、為(wei) 自身留清名。

  又是春風拂麵時。四月的北京,百花次第綻放,香氣襲人,湛藍的天空一望無垠。

  第五屆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表彰大會(hui) 在這裏舉(ju) 行。44名受表彰的文藝工作者紛紛表示,經過半年多的綜合治理,明顯感覺到,文娛領域更加天朗氣清,就像這北京四月天,令人倍感神清氣爽,蓬勃向上的文藝生態欣欣向榮,正氣充盈的文藝風氣日益彰顯。

  演員勤勉修習(xi) 藝德人品

  “希望廣大文藝工作者堅持弘揚正道,在追求德藝雙馨中成就人生價(jia) 值。”在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重要講話精神指引下,廣大文藝工作者以實際行動鞏固文娛領域綜合治理成果,樹立崇德尚藝新風尚。

  這幾年,因為(wei) 拍出《情滿四合院》《芝麻胡同》等幾部聞得到蔥花味、看得見煙火氣的京味電視劇,北京鼎力嘉誠影業(ye) 發展有限公司藝術總監、導演劉家成不僅(jin) 受到中老年觀眾(zhong) 的青睞,也得到許多年輕觀眾(zhong) 的喜愛。

  幾年前,在拍攝《情滿四合院》時,劉家成力主讓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員何冰當主角,不料遭到多方反對。“沒有流量”“要找年輕演員”的聲音不絕於(yu) 耳。最終,劉家成力排眾(zhong) 議,堅持選用何冰。“何冰與(yu) 我要的人物完全相符,角色適配度永遠是我選角的第一標準。”劉家成說他不反對“流量”,反對的是“唯流量”。

  文娛領域綜合治理以來,劉家成欣喜地看到,一股清新的創作風氣正在回歸影視界。選演員首先看是否適合角色,而不是看流量大小,成為(wei) 越來越多從(cong) 業(ye) 者的自覺選擇。

  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導演田沁鑫對此深有同感。作為(wei) 國字號話劇院,國家話劇院有著眾(zhong) 多業(ye) 內(nei) 一流演員,其中不乏在青少年中人氣較高的優(you) 秀青年演員。

  去年,在國家話劇院創建80周年、正式成立20周年之際,萬(wan) 茜、張桐、關(guan) 曉彤、張藝興(xing) 等青年演員加入劇院,為(wei) 有著悠久傳(chuan) 統的劇院注入了新鮮血液。

  讓田沁鑫感到欣慰的是,在文娛領域綜合治理措施出台後,劇院的青年演員紛紛在第一時間積極表態,誠懇學習(xi) ,用實際行動繼承劇院老一輩藝術家德藝雙馨的優(you) 良作風。

  一些通過影視作品獲得觀眾(zhong) 認知度的青年演員,不約而同回到劇院的舞台上,自覺打磨演技,勤勉修習(xi) 藝德人品。

  在《故事裏的中國》第三季中,青年演員關(guan) 曉彤飾演了“七一”勳章獲得者瞿獨伊。她深深融入角色之中,自身也受到理想信念之光的洗禮。最近,在劇院實習(xi) 的青年演員張真源,在新創話劇《鐵流東(dong) 進》中飾演一名新四軍(jun) 戰士。

  田沁鑫表示,青年演員有機會(hui) 在紅色作品中飾演英模人物,跟老演員搭戲,對培育他們(men) 的愛國主義(yi) 情懷、集體(ti) 主義(yi) 精神和良好的藝德人品大有裨益。

  “德藝雙馨是需要演員終身修習(xi) 的功課。表演係學生在入學時就接受了這項教育,成名後,也不能忽視這方麵的再教育。”田沁鑫認為(wei) ,文娛領域綜合治理很有必要,讓文藝工作者,尤其是許多青年文藝工作者校準了人生航標、藝術航標,從(cong) 而能夠在從(cong) 藝生涯上行穩致遠。

  創作者回歸現實主義(yi) 風格

  “文藝要通俗,但決(jue) 不能庸俗、低俗、媚俗。文藝要生活,但決(jue) 不能成為(wei) 不良風氣的製造者、跟風者、鼓吹者。文藝要創新,但決(jue) 不能搞光怪陸離、荒腔走板的東(dong) 西。文藝要效益,但決(jue) 不能沾染銅臭氣、當市場的奴隸。”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幾個(ge) “決(jue) 不能”擲地有聲,讓北京壹心文化傳(chuan) 媒有限公司編劇張冀深有感觸。

  幾年前,在創作電影《親(qin) 愛的》劇本時,他見到一些被拐賣兒(er) 童的家長。當他握住其中一位父親(qin) 的手時,突然有一種強烈的感覺,“我所寫(xie) 的這個(ge) 劇本根本配不上我麵前站著的這個(ge) 人,跟他們(men) 的不幸比起來,我寫(xie) 的還是太輕浮,太想當然了”。

  這次經曆深刻改變了張冀,他認識到,創作者的“德”,首先是要用心關(guan) 注那些平凡的人,從(cong) 他們(men) 的經曆中獲得創作的力量,繼而生出謙卑和開放的心。隻有自覺紮根人民,才能真正看到廣闊的天地。

  文娛領域綜合治理以來,張冀發現,身邊越來越多的青年創作者轉變了創作方向。他們(men) 力求跳出以往閉門造車、盲目跟風的創作窠臼,開始深入生活,自覺以老實的態度和踏實的作風向生活學習(xi) ,戒浮躁、媚俗、懸浮、虛假之風,用土地的情懷和天空的視野提升自身修為(wei) ,提高創作質量。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民族文學研究》雜誌編輯部主任、青年文藝評論家劉大先也發現,近幾年來,尤其是在文娛領域綜合治理之後,文藝工作者的創作風氣更加務實了。

  講述8位“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事跡的電視劇《功勳》,反映抗美援朝戰爭(zheng) 的電影《長津湖》,都獲得了良好的社會(hui) 效益與(yu) 經濟效益。劉大先認為(wei) ,這些作品彰顯了正史敘述與(yu) 崇高美學,文藝工作者正以端肅的態度重新將當代中國史呈現給觀眾(zhong) ,這些作品充溢著慷慨雄壯而又積極樂(le) 觀的精神。

  在網絡新文藝和動漫遊戲等領域,架空與(yu) 玄幻題材逐漸退潮,現實和曆史題材開始回歸。劉大先認為(wei) ,凡此種種,都表明了,紮根本土、服務人民的中國故事被重新講述,現實主義(yi) 創作風格正有力回歸。

  平台更加彰顯主流價(jia) 值

  “創作要靠心血,表演要靠實力,形象要靠塑造,效益要靠品質,名聲要靠德藝。”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殷殷話語,為(wei) 文藝工作者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經過此次綜合治理,文藝界風氣煥然一新。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教授彭鋒認為(wei) ,近期治理成果的一次集中呈現,就是2022年春節期間央視和各地的春晚。

  在各平台壬寅虎年春晚的舞台上,人品與(yu) 藝德均過硬的人成為(wei) 絕對主角,問題藝人難找容身之地。低級純搞笑、耍怪博眼球、庸俗無營養(yang) 的節目難覓蹤影,《隻此青綠》《登鸛雀樓》《國色天香》等把中華美學精神和當代審美追求有機結合起來的節目成為(wei) 爆款。

  彭鋒認為(wei) ,要讓青少年從(cong) “飯圈”文化中“脫敏”,一個(ge) 很重要的途徑,就是讓他們(men) 欣賞真正的美,欣賞經典的藝術作品。

  他欣慰地看到,近期熱播的曆史紀錄片《中國》第二季、文化節目《故事裏的中國》第三季等,在守正創新中煥發出奕奕光彩,受到許多青少年觀眾(zhong) 的追捧。彭鋒表示,這些優(you) 秀節目無疑在潛移默化塑造著青少年的人格,對他們(men) 養(yang) 成健康的審美觀益處良多。

  清氣朗朗,九萬(wan) 裏風鵬正舉(ju) 。在和煦的春風中,我們(men) 欣然看到,越來越多的文藝工作者堅守藝術理想,追求德藝雙馨,努力以高尚的操守和文質兼美的作品,為(wei) 曆史存正氣、為(wei) 世人弘美德、為(wei) 自身留清名。

  一個(ge) 更加健康向上的文娛空間正在形成。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