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原來“長得更像”不一定是近親

發布時間:2022-04-22 09:44: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科技前沿】

  原來“長得更像”不一定是近親(qin)

  科學家發現隨機演化事件可導致物種間相似性

  光明日報訊(記者張蕾)遠緣物種出現相同的性狀,過去往往會(hui) 用趨同演化來解釋。現在,通過研究有袋類哺乳動物的物種輻射性大爆發過程,中外科學家團隊揭示出在物種快速分化的過程中,一些隨機事件可能導致遠緣物種具有相似表型的現象,並解釋了利用形態和分子數據構建物種進化樹時出現衝(chong) 突的發生機製。上述成果於(yu) 北京時間4月20日在線發表於(yu) 學術期刊《細胞》。

  DNA是絕大多數生物的遺傳(chuan) 藍圖。根據達爾文提出的共同祖先理論和物種演化模型,形態和DNA數據都可以用來構建物種進化樹。但實際上,利用DNA數據與(yu) 形態特征推斷物種演化曆程,經常會(hui) 出現相互矛盾的結果,隻是目前缺乏對為(wei) 何存在矛盾的研究解釋。

  “分子樹與(yu) 形態樹的矛盾經常發生在經曆過物種快速分化的類群,不完全的譜係分流可能是導致上述情況的原因之一。多個(ge) 物種在極短時間內(nei) 從(cong) 一個(ge) 共同祖先分化出來後,某些祖先基因的多態性會(hui) 被隨機分流到分化出的不同物種中,從(cong) 而使部分分化物種隨機保留了相同的基因型。”論文通訊作者、浙江大學生命演化研究中心主任張國捷指出,這種不完全的譜係分流現象在許多經曆過物種大爆發的類群內(nei) 均出現過,包括哺乳類、鳥類、昆蟲和魚類,但該現象對性狀的演化是否存在影響,卻一直沒有研究。

  於(yu) 是,研究團隊將目光瞄準有袋類動物,尤其是南美有袋類微獸(shou) 目的演化地位。作為(wei) 該目中唯一的現存物種,小山猴在骨骼、生殖器官和大腦結構等諸多方麵與(yu) 澳洲的有袋類動物更相似,尤其是袋鼠、考拉等雙門齒目動物。在早前基於(yu) 形態特征推定的演化關(guan) 係中,小山猴被認為(wei) 同雙門齒目的袋鼠和考拉更近緣,進而推測美洲小山猴起源於(yu) 澳洲。“我們(men) 的研究表明,小山猴是澳洲有袋類動物的姐妹群,不屬於(yu) 澳洲有袋類。過去的錯誤觀點很可能是物種快速分化過程中不完全的譜係分流所致。”論文共同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白明表示。

  研究團隊還采用基因編輯技術對受不完全譜係分流影響的基因建立小鼠實驗模型,證實了替換受影響的基因型確實可以產(chan) 生符合預期的表型結果。“可見,不同類群間相同性狀的出現也可能是隨機遺傳(chuan) 了祖先性狀。同時,僅(jin) 依靠部分基因和性狀的溯源來構建物種進化樹並不可靠,全基因組數據才是重構物種發生曆程的金標準。”論文第一作者、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馮(feng) 少鴻博士(現任浙江大學“百人計劃”研究員)強調。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