錨定目標實現綠色轉型
作者:楊開忠(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黨(dang) 委書(shu) 記)
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以降碳為(wei) 重點戰略方向、促進經濟社會(hui) 發展全麵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guan) 鍵時期。京津冀協同發展要繼續堅持把京津冀地區建設成為(wei) 全國生態修複環境改善示範區的戰略定位,錨定2035年基本建成美麗(li) 京津冀的目標,統籌汙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確保區域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第一,推動產(chan) 業(ye) 結構低碳化轉型。以節能降碳為(wei) 導向,動態化修訂區域產(chan) 業(ye) 結構調整指導目錄,擴大節能環保企業(ye) 所得稅優(you) 惠目錄範圍,針對鋼鐵、有色金屬、石化化工等重點產(chan) 業(ye) 製定減碳實施方案;大力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等綠色低碳產(chan) 業(ye) ,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5G/6G等新興(xing) 技術與(yu) 綠色低碳產(chan) 業(ye) 深度融合;加快商貿流通、信息服務等綠色轉型,推進綠色低碳金融產(chan) 品和服務開發,解決(jue) 綠色企業(ye) 與(yu) 綠色項目的融資困難問題;加強城市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農(nong) 村秸稈綜合利用等再生資源回收體(ti) 係建設,發展區域一體(ti) 化資源綜合利用產(chan) 業(ye) ;支持在生態涵養(yang) 區發展生態友好型產(chan) 業(ye) 和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京津地區可將一些生態友好型產(chan) 業(ye) (如大數據存儲(chu) 、雲(yun) 計算基地等)優(you) 先在河北省張家口市、承德市等生態涵養(yang) 區布局;科學評估區域環境容量,劃定行業(ye) 單位產(chan) 值排放紅線,提升區域生態係統的碳匯能力,推動生態效益高的碳匯產(chan) 業(ye) 發展。
第二,推進綠色低碳科技創新及應用,實現能源結構綠色低碳轉型。政府部門需要加大對低碳、零碳、負碳技術研發的支持力度,鼓勵研發機構重點開展節能環保關(guan) 鍵和共性技術、量大麵廣裝備與(yu) 部件的研發攻關(guan) ;成立低碳節能環保工程研究中心,鼓勵龍頭企業(ye) 建立低碳技術研發機構;發揮北京中關(guan) 村在節能降碳、綠色環保、清潔能源等領域技術優(you) 勢,針對津冀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節能減排轉型需求開展專(zhuan) 項研發;加強碳捕集與(yu) 封存技術研究,促進鋼鐵、水泥等難減排行業(ye) 實現深度減排;開發利用好區域內(nei) 風電、光電、地熱能等綠色低碳能源,大力引進區域外綠色能源,優(you) 化能源供給結構;實施清潔能源替代工程,繼續推進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煤改電、氣改電,優(you) 化能源消費結構。
第三,完善政府主導的生態補償(chang) 機製,探索建立綠色低碳發展政策體(ti) 係。中央政府補償(chang) 需要重點解決(jue) 生態涵養(yang) 區可持續發展問題,以保證對生態涵養(yang) 區生態補償(chang) 的持續性和穩定性。地方政府需要根據“誰受益、誰付費”原則,進行基於(yu) 項目的橫向補償(chang) 。一是完善政府間橫向財政轉移支付製度,設立京津冀生態補償(chang) 專(zhuan) 項資金,實行專(zhuan) 門賬戶獨立管理,對環境保護政策實施所形成的增支減收給予合理補償(chang) 。二是完善生態補償(chang) 標準的確定機製。綜合考慮投入成本、機會(hui) 成本和服務質量來確定生態補償(chang) 標準,並根據經濟發展水平適時調整。三是完善生態補償(chang) 政策體(ti) 係。探索製定生態補償(chang) 條例,明確各類主體(ti) 參與(yu) 生態補償(chang) 權責界定,對生態補償(chang) 的違約行為(wei) 作出明確懲處規定。另外,還需要深化降碳產(chan) 品價(jia) 值實現機製改革,建立和完善水權、用能權、碳排放權、排汙權交易等生態環境權益市場化運作機製,將所征的環境稅、氣候稅等稅收通過基金投資方式進行管理,提升補償(chang) 資金自身造血功能。
第四,倡導綠色生活方式,推進消費低碳化。完善政府綠色采購標準,加大對綠色低碳產(chan) 品的采購力度;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鼓勵消費者購買(mai) 綠色低碳產(chan) 品;完善生態產(chan) 品資格認證製度,以對高質量生態產(chan) 品高付費方式,形成由消費者買(mai) 單的生態服務付費機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