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醴陵:底色更濃 產業更旺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老區新貌】
光明日報記者 趙嘉偉(wei)
穀雨過後,青瓦白牆式的特色民宿在煙雨中若隱若現,絲(si) 絲(si) 涼意也給耿傳(chuan) 公祠增添了幾分肅穆。近代以來,湖南醴陵走出了李立三、左權、耿飆等老一輩無產(chan) 階級革命家。在曾經的革命熱土上,溪水旁的產(chan) 業(ye) 基地育果正忙,村居農(nong) 家樂(le) 的煙囪飄來陣陣菜香……
“沒想到,如今不光自己可以在家門口賺錢,還能帶動鄉(xiang) 親(qin) 們(men) 一起致富。”在醴陵市楓林鎮隆興(xing) 坳村,村民耿飛雲(yun) 正在自己開設的家庭式農(nong) 家樂(le) 裏忙前忙後,與(yu) 他一起忙碌的還有同村的老鄉(xiang) 。“無論是30多歲的寶媽還是60多歲的大爺,都可以在我這裏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能幫村民解決(jue) 就業(ye) 問題,才是‘大幸福’嘞。”耿飛雲(yun) 咧開嘴笑嗬嗬地說。
隆興(xing) 坳村是無產(chan) 階級革命家耿飆故裏,紅色旅遊文化資源豐(feng) 富。然而,處於(yu) 山區的隆興(xing) 坳村曾經交通閉塞、經濟落後,外出打工成為(wei) 絕大多數村民謀生的選擇,村內(nei) “老齡化”“空心化”嚴(yan) 重。為(wei) 了盤活當地紅色旅遊文化資源,醴陵市支持隆興(xing) 坳村恢複重建了耿飆幼時居住的清代古民居耿傳(chuan) 公祠,形成以其為(wei) 中心的民俗文化觀景帶,並成功申報3A級景區。
為(wei) 了進一步拓展紅色文化旅遊產(chan) 業(ye) 鏈,隆興(xing) 坳村利用現有民居打造特色民宿,發展紅色鄉(xiang) 村旅遊,一個(ge) 個(ge) 以家庭農(nong) 場、農(nong) 家樂(le) 為(wei) 主要形式的新型營業(ye) 主體(ti) 建立起來。以耿傳(chuan) 公祠為(wei) 中心,數十棟修葺一新的民居古香古色,粉牆黛瓦,串聯起一幅鄉(xiang) 村美景圖,在石板小徑上,前來參觀紅色景點的遊客不時駐足。曾經的閉塞村落,如今年接待遊客超15萬(wan) 人次。
充分利用紅色資源,賡續革命基因,醴陵市對革命文物進行全麵摸底,建立起紅色文化旅遊資源數據庫,還通過走訪、座談、發布征集公告等形式,從(cong) 革命前輩、革命後代和民間收藏者手中征集革命文物,豐(feng) 富曆史陳列,讓塵封的記憶活起來。
經過數年的提質改造、深化管護,從(cong) 耿傳(chuan) 公祠到芋園文化旅遊景區,再到左家老屋,修葺一新的名人故居、紀念場館等,迎來一批批遊客參觀、瞻仰,醴陵市將革命文物保護與(yu) 旅遊景點建設、美麗(li) 鄉(xiang) 村建設等相結合,助力紅色景點人氣持續走高。“深度挖掘、充分利用紅色資源,讓村民吃上了‘旅遊飯’,2021年,我們(men) 村8家農(nong) 家樂(le) 共接待遊客14萬(wan) 人次,家門口就業(ye) 的老鄉(xiang) 越來越多。”醴陵市隆興(xing) 坳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付鐵棉說。
在紅色文化傳(chuan) 承的背後,“綠色”產(chan) 業(ye) 是鄉(xiang) 村發展的動力。在醴陵市孫家灣鎮觀前村迷迭香產(chan) 業(ye) 化基地,一簇簇迷迭香猶如樹海,近聞香氣撲鼻。“五月就可以采收了,到時候一畝(mu) 田能收鮮葉3000多公斤。”抓住一株在風中搖曳的迷迭香,村黨(dang) 委書(shu) 記王禮資對記者說。
“現在我們(men) 在家門口務工,一天能賺100多塊錢。”村民張丙香興(xing) 奮地講。2019年11月,觀前村以集體(ti) 經濟收入作為(wei) 啟動資金,成立村級集體(ti) 經濟組織,與(yu) 引進公司共同打造迷迭香產(chan) 業(ye) 化基地,通過“公司+村集體(ti) +基地”和“村集體(ti) 企業(ye) +合作社+農(nong) 戶”的發展模式,調動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和農(nong) 戶廣泛參與(yu) ,鼓勵村民到迷迭香種植和加工基地務工就業(ye) 。
“村民積極參與(yu) 迷迭香基地種植,300多名村民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ye) 。”王禮資說,僅(jin) 2021年一年,基地發放給村民的工資就超過了300萬(wan) 元。目前,觀前村的迷迭香種植麵積已經超過1500畝(mu) ,成為(wei) 南方地區規模最大的連片迷迭香基地。基地不僅(jin) 讓村民回了鄉(xiang) 、賺了錢,也為(wei) 村級集體(ti) 經濟增收30多萬(wan) 元。
隨著紅色旅遊和綠色產(chan) 業(ye) 的發展,曾經的“空心村”現在人氣又起來了,隆興(xing) 坳村的“耿祠荷風”成為(wei) 醴陵的新八景之一,該村生產(chan) 的“耿氏白芽”遠銷海內(nei) 外。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