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勞動者的“不凡夢”
編者按
這是一群平凡的勞動者,但人人有一個(ge) 不平凡的夢。那是詩詞裏流淌的韻律,是琴鍵上飄出的和聲,是文字中跳躍的希望,是畫筆下繪就的願景……有許許多多的普通勞動者,一麵立足本職、辛勤耕耘,一麵懷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培養(yang) 一種愛好、追逐一個(ge) 夢想,讓自己的人生更加開闊,精神更為(wei) 豐(feng) 盈。
“五一”國際勞動節來臨(lin) 之際,我們(men) 邀請幾位“身邊人”講述他們(men) 快樂(le) 逐夢、提升自我的故事,以此展現新時代勞動者的卓越風采,並向每一位不負時代、向陽綻放的奮鬥者致敬!
【一線講述】
菜場裏的“畫藝人生”
講述人:江蘇揚州市廣陵區引市街居民 趙衛紅
我在揚州市石塔農(nong) 貿市場裏賣菜,一有空就會(hui) 拿起筆來畫點兒(er) 東(dong) 西。時間一久,大家都叫我“菜場畫家”。被這麽(me) 一叫,還真有點不習(xi) 慣。我其實就是個(ge) 愛做夢的人,希望自己的日子也像那些畫兒(er) 一樣,五彩斑斕的,讓人心裏舒暢。
小時候,我就喜歡畫畫。隻要完成了作業(ye) ,就會(hui) 臨(lin) 摹連環畫裏的圖案,或是被哪處風景吸引了,回到家在紙上描描畫畫。遺憾的是,我一直沒有機會(hui) 係統學習(xi) ,更別說深造、研究了。
轉眼到了2002年,我成了一位“陪讀媽媽”,每天陪著兒(er) 子一起上繪畫班。沒想到,兒(er) 子對繪畫的興(xing) 趣沒被挖掘出來,我心裏的熱愛卻被畫室的氛圍喚醒了。“搭上便車”的我進步很快,跟著老師們(men) 學會(hui) 了素描、水粉畫、油畫。
2014年,我的家庭遭遇變故。為(wei) 了維持生計,我隻好放下畫筆,來到石塔農(nong) 貿市場賣菜。每天早上五點多,我準時到菜場,一直忙到傍晚下班。招呼客人、抓菜、包菜、稱菜,這一切成了我再熟悉不過的日常。
2019年,生活重回正軌。雖然還在賣菜,但心裏的安定感強多了。精神稍稍舒緩些,繪畫的小火苗就開始在心底跳動,催促我趕緊拿起畫筆。
那就邊賣菜邊畫。
起先,我畫的是工筆畫。常會(hui) 有三五人過來圍觀,時不時稱讚一下。我感覺自己被“看到”了,又開始試著畫色彩更濃烈的油畫,竟然吸引了更多人觀看。大家誇我畫得好,尤其是筆下的動物最鮮活。
我心氣更足了,每天都堅持練畫。有時候,畫得正投入,客人買(mai) 菜的招呼聲在耳邊響起,我就立馬跑回菜攤前忙活起來。因為(wei) 要兼顧工作,我投入繪畫的時間比較有限,一個(ge) 月大概能出兩(liang) 幅作品。
最近,我花兩(liang) 個(ge) 月時間完成了一幅名為(wei) 《薩克斯》的畫作。每次拿出來看看,心頭總有一種滿足感。對我來說,流汗賣菜是日常開支的保障,繪畫則是我的精神食糧,兩(liang) 頭都沉甸甸的,哪個(ge) 也不能少。
我心底一直有個(ge) 夢想,就是辦一次個(ge) 人畫展。街道辦很支持我,不少愛心人士也幫著熱心籌劃。終於(yu) ,主題為(wei) “畫與(yu) 煙火·人間值得”的畫展舉(ju) 辦了,我的夢成真了。
那天,現場人來人往,大家欣賞著、點評著、交談著,時不時有靈感碰撞,真叫人難忘。後來,揚州市的藝術家們(men) 又在瘦西湖畔為(wei) 我舉(ju) 辦了第二場畫展。這之後,我變得更自信、更開朗了。
授人玫瑰,手有餘(yu) 香。我也希望通過畫筆幫助他人,回饋社會(hui) 。於(yu) 是,我就在菜場裏免費教小朋友們(men) 畫畫。石塔社區知道後,專(zhuan) 門辟出一間活動室給我們(men) 當教室,還免費給孩子們(men) 提供橡皮、鉛筆、畫板等工具。每逢周末下午,我會(hui) 給小朋友們(men) 上一個(ge) 半小時繪畫課,這成了我每周最盼望的事。
因為(wei) 夠熱愛,生活才有光。我實現了繪畫的夢想,也堅定了生活的方向。我希望,自己能像一束微光,給前行的人們(men) 帶去溫暖、增添希望。
妙筆生花,宿管阿姨的快哉生活
講述人: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文一校區物業(ye) 管理員 湯杏芬
2018年7月,在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當宿舍管理員的我,正式成為(wei) 浙江省網絡作家協會(hui) 成員。這給了我一個(ge) 大大的驚喜,也讓我百感交集。那天,我暫時撇開各種道賀聲,找了個(ge) 角落獨自垂淚,是心酸,更是喜悅。
喜愛文學,仿佛是骨子裏自帶的。我從(cong) 小學讀到第一篇課文開始,就萌生了對文字的偏愛。文字是我忠實的陪伴者,它不會(hui) 因為(wei) 我說錯話而過於(yu) 苛責,不會(hui) 因為(wei) 我的過失而給我貼上標簽,更不會(hui) 因為(wei) 我麵對困頓時絮絮叨叨的傾(qing) 訴而嫌棄我。文字是寬容慈愛的,在它築起的世界裏,我能盡訴悲歡離合、喜怒哀樂(le) ,在最艱難的時刻也能找回明朗心情。
回想起來,那是2008年,我在杭州本地網站注冊(ce) 了博客,網名“長姐似母”。生活和網絡給了我很多創作靈感。我從(cong) 小開始寫(xie) 日記,漸漸地把小日記寫(xie) 成了短篇,再後來是中篇,最後索性試著寫(xie) 長篇。
於(yu) 是,我有了自己的處女作,在文友圈裏收獲了不少好評。此後十多年裏,一部接一部的小說誕生了,代表作《浮萍本無根》、新作《婆婆、媳婦》等作品,相繼刊載在各個(ge) 網站。細數下來,這些年竟也寫(xie) 了數百萬(wan) 字,一度被認為(wei) 是“高產(chan) ”作家。
2016年,我開設了自己的公眾(zhong) 號,吸引了一些新讀者。一天,我收到一條私信,問我怎麽(me) 平衡好家庭、工作和寫(xie) 小說的關(guan) 係——“寫(xie) 小說沒人給你錢,家人不反對嗎?”
我回複說,工作是飯碗,愛好是咖啡,一主一輔,相得益彰。家庭、工作、寫(xie) 小說,平衡三者的關(guan) 係主要靠自己,隻要你處理得好,家人沒有理由反對。
說到這裏,想起一件事。有天深夜,我所在的宿舍樓裏,有個(ge) 學生呆呆地坐在值班室,很久不說話。見狀,我走過去跟他攀談,才知道他參加的社團太多,一有活動就逃課,導致“掛科”好幾門,被家長責備、同學挖苦。本想要改變現狀,卻發現積重難返,很是迷茫……
我陪著他、安慰他,勸他合理安排時間,盡快把重心移到學業(ye) 上來。言談間,時間悄悄流走,孩子臉上的“愁雲(yun) ”也消散不少。望著他的背影,我意識到自己還可以做一項工作——利用宿舍樓裏的小黑板和我的公眾(zhong) 號,為(wei) 學生們(men) 的“成長難題”答疑解惑。
說幹就幹。很快,留言板上熱鬧起來,有問有答,還有一個(ge) 個(ge) 笑臉、表情包。讓我高興(xing) 的是,把心事說給我聽的人越來越多,我成了他們(men) 的知心人。
2022年,我轉崗到另一校區負責物業(ye) 工作。每天我都帶著大夥(huo) 兒(er) 一起抗疫、防疫、打掃衛生、清運垃圾……不管是當宿管阿姨,還是做物業(ye) 管理,宗旨都是一樣的——為(wei) 他人服務,讓大家舒心。
閑暇之餘(yu) ,我還會(hui) 在網上寫(xie) 寫(xie) 自己的經曆、感想。以夢為(wei) 馬、以筆為(wei) 伴,豈不快哉!
黑白琴鍵,奏響生活的樂(le) 章
講述人:安徽六安市特教中心原保潔員、自由職業(ye) 者 高梅
我打小就喜歡音樂(le) ,尤其是鋼琴。但家裏經濟困難,我念到高一就輟學了,更甭提學樂(le) 器了。每當看到別人彈鋼琴的樣子,我就羨慕不已。
幸運的是,特教中心就有一架鋼琴。第一次撫摸琴鍵,那種興(xing) 奮勁兒(er) 甭提了。一定要學會(hui) 彈鋼琴。我在心裏暗暗“發狠”。
每天早上,我提前半小時到崗,一幹完活就去練琴。每天下班後,再練2個(ge) 小時,保證一天最少練習(xi) 3個(ge) 小時。久而久之,保安都認識我了,每次都熱情地跟我打招呼。
孩子也很支持我,給我搜羅來一本《成年人簡易鋼琴教程》。蝌蚪似的五線譜不認識我,我也不認識它,那就死記硬背,背完了自己考自己;雙手配合不協調,那就一隻手一隻手地勤練習(xi) 。那段時間,我走路的時候手指都在口袋裏跳動,吃飯的時候手指就在桌麵上彈。
大概過了半年,我終於(yu) 學會(hui) 了第一首曲子《月亮代表我的心》,心裏那個(ge) 美呀。打那之後,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特教中心有個(ge) 會(hui) 彈琴的保潔員。
琴行老師駱海梅主動聯係我,願意免費教我彈鋼琴;為(wei) 了表達感謝,我堅持免費為(wei) 琴行做保潔。駱老師技藝高超,人也和善,從(cong) 來不吝惜對我的讚揚。
一開始當著眾(zhong) 人彈琴,我其實是有點自卑的——因為(wei) 常年打零工、做保潔,雙手粗糙,去年冬天又生了凍瘡,手更醜(chou) 了。好在駱老師經常鼓勵我:“勞動者的手最美。”
從(cong) 此,下班後放下掃帚,我就一頭紮進琴行。《我的祖國》《沒有共產(chan) 黨(dang) 就沒有新中國》……漸漸地,我會(hui) 彈的曲子越來越多了。
今年元旦,琴行舉(ju) 辦聯歡會(hui) ,駱老師借給我一身禮服,鼓勵我上台演奏《我的祖國》。第一次登台表演,我緊張極了,雙手不聽使喚,彈得磕磕巴巴,但是依然收獲了一片掌聲。
原來,想幹、真幹,就能夢想成真,我也可以成為(wei) 舞台的主角。我漸漸覺得,隻要一觸摸到黑白琴鍵,我的生活就有了色彩。
一路走來,很多人給了我包容與(yu) 支持。去年,市裏一位知名演奏家來學校演出,我縮在門後偷偷看他演奏,他發現後,熱情地邀請我和師生們(men) 一起學習(xi) 交流;特教學校副校長知道我喜歡彈琴後,專(zhuan) 門打來電話說,學校的保潔員也彈得一手好鋼琴,誰不刮目相看呢?你真是咱們(men) 勵誌教育的好典型。
後來,為(wei) 了照顧快要參加高考的孩子,我放棄了保潔員的工作。不過,練琴可一點沒耽擱。我花了一兩(liang) 百塊錢從(cong) 網上淘來一架二手電子琴,每天一邊打零工,一邊練琴。眼下,我正在練四級曲子《冬日的風》,準備參加考試。
等孩子高考完,我準備去北京幹家政。那時,如果能找一戶有鋼琴的人家就好了,累點、工資低點,我都樂(le) 意。休息的時候,我就去中央音樂(le) 學院看看,感受一下氛圍。我今年44歲,60歲之前,一定要爭(zheng) 取考過十級。
徜徉詩海,遇見更美的風景
講述人:中國石油長慶油田第六采油廠武峁子作業(ye) 區技術員 王軍(jun)
我生長在隴南一個(ge) 隻有100多人的小山村,高中畢業(ye) 後去江蘇蘇州做過暑假工,那是我第一次走出家鄉(xiang) 。但是,在這之前,我“結識”的人早已不止100個(ge) ,“去過”的地方也早已不局限於(yu) 家鄉(xiang) 。因為(wei) ,我在詩詞中遇到了更多人、看過了更多景色。對詩詞的熱愛讓我始終保持謙卑、心懷敬畏,也鼓勵我張開夢想的翅膀,去更遠的地方過更充實的生活。
最初與(yu) 詩詞結緣,是因為(wei) 上學時被課本裏的古詩詞所打動。尤其是,那輪被曆朝曆代詩人們(men) 喚作“白玉盤”的月亮,仍然照著今人,這讓我感到自己和古人之間有了共鳴。
後來,我買(mai) 了一本《唐詩三百首》,經常翻閱,從(cong)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中感悟詩詞的音律美,從(cong)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中感受詩詞的內(nei) 容美,從(cong) “月下飛天鏡,雲(yun) 生結海樓”中領略詩詞的意境美……
大學期間,我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讀石油工程專(zhuan) 業(ye) ,同時在武漢理工大學讀工商管理雙學位,每逢周末,都要來回坐兩(liang) 個(ge) 小時公交車。每次,我都帶著詩詞小冊(ce) 子,在公交車上讀詩。雖然車外是喧囂的城市,車內(nei) 乘客擠擠挨挨,我卻徜徉在詩詞的世界裏,醉心欣賞著綺麗(li) 多姿的景色,感受著古人的柔腸與(yu) 壯懷。“多少樓台煙雨中”的江南,“長煙落日孤城閉”的塞北……無不令我陶醉和感動。
後來,我遇到了很多同樣喜歡詩詞的同學,就和他們(men) 一起在微信公眾(zhong) 號上分享讀詩體(ti) 驗,在點點滴滴的積累與(yu) 堅持中,思考怎樣讓更多人愛上詩詞。
工作之後,我常年處於(yu) 生產(chan) 一線,麵對的是大山深溝、荒原戈壁。但是,我並不覺得苦悶,因為(wei) 詩詞給了我最愜意的時刻——每天飯後,我都在山間小路上讀詩散步,思接千載。詩詞讓我以輕鬆愉快的心情迎接每一個(ge) 清晨,投入新一天的工作;讓我在廣袤大地上找到了生活中的美好,有了努力工作的動力。
一個(ge) 偶然的機會(hui) ,我看到了《中國詩詞大會(hui) 》節目。大學時思考的問題似乎有了答案,我開始夢想著,有一天,我也要站上這個(ge) 舞台,通過自己的故事,讓更多人愛上詩詞。2021年,在節目播出的第六年,我圓了自己的夢。
在節目錄製中,我認識了用詩詞做菜名的川菜館老板娘、讓詩詞走進判決(jue) 書(shu) 的女法官、把詩詞寫(xie) 在木板皮上的瓦工、讓詩詞飛上藍天的航空發動機工程師……我們(men) 在各自的領域從(cong) 事著和詩詞並不相關(guan) 的工作,卻因為(wei) 詩詞聚在一起,真是美妙又新奇。
節目錄完後,我們(men) 又回到了各自的崗位上,在平凡的工作中日複一日、默默辛勞。但是,因為(wei) 有詩詞做伴,我們(men) 在看似枯燥的勞動中發現了美好,在看似平淡的日子裏遇見了快樂(le) 。我想,辛勤勞動為(wei) 幸福生活創造了基礎,而興(xing) 趣愛好則賦予了生活不同的意義(yi) ,讓我們(men) 得以遇見更多更美的風景,這,就是我熱愛詩詞的原因吧。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李曉、丁一鳴、蘇雁、陸健、張哲浩、王冰雅、王斯敏 光明日報通訊員 徐夢玲、程振偉(wei)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