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以身許黨報國 勇攀航天科技高峰

發布時間:2022-04-27 10:18: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3月16日,101歲的陳敬熊院士離開了我們(men) 。他用自己的光和熱照亮了祖國國防事業(ye) 的一片天地,用一生的追求與(yu) 探索踐行著一名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光榮使命,他以身許黨(dang) 報國、勇攀航天科技高峰的一生激勵著廣大航天人繼續追夢前行。

  理論聯係實際,把論文寫(xie) 在祖國大地上

  作為(wei) 我國電磁場與(yu) 天線設計專(zhuan) 家,天線理論和製導雷達天線的主要開拓者之一,陳敬熊院士為(wei) 祖國航天事業(ye) 奮鬥60餘(yu) 年,對國家富強和民族複興(xing) 始終初心如磐、使命在肩。他曾說:“要想中國富強起來,一定要有發達的科學技術為(wei) 前提。”他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帶領團隊解決(jue) 了許多微波和天線技術的理論問題和實戰應用中的工程難題。他永不停歇的學習(xi) 熱情和不畏艱險的科研激情,一直激勵著一代代航天人,為(wei) 航天強國建設不懈奮鬥。

  陳敬熊院士科研人生踏出的第一步,是解決(jue) 朝鮮戰場上坑道中天線通信的問題。1957年11月,國防部五院二分院成立,陳敬熊院士成為(wei) 中國第一代航天人。他始終堅持自主創新、不迷信理論權威,首創麥克斯韋方程直接求解法,為(wei) 導彈天線設計提供理論依據,打破了已有關(guan) 於(yu) 天線設計的理論限定,成為(wei) 新中國科技工作者自主創新的典範之一。他憑借紮實的數學功底,在天線研究中推導了大量公式,做了大量理論的、基礎的奠基工作,對雷達天線技術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張履謙院士曾為(wei) 陳敬熊院士寫(xie) 下一幅字:“學習(xi) 陳敬熊同誌理論聯係實際的科學作風,把論文寫(xie) 在中國的國土上。”兩(liang) 位老院士共事多年,2021年10月陳敬熊院士百歲誕辰座談會(hui) 上,兩(liang) 位院士“195歲的擁抱”被傳(chuan) 為(wei) 佳話,這體(ti) 現了老一輩航天人無私無我、大力協同的深情厚誼。

  陳敬熊院士解決(jue) 了我國第一代地空導彈武器係統製導雷達天線設計中的關(guan) 鍵問題,相關(guan) 解決(jue) 方案被沿用到紅旗二號導彈天線和紅旗二號甲導彈天線的生產(chan) 之中,從(cong) 此U-2偵(zhen) 察機再也不敢在我國領空肆意橫行。

  甘為(wei) 人梯,不妨做個(ge) 伯樂(le)

  陳敬熊院士常說,未來的發展靠年輕人,為(wei) 年輕人創造條件,不妨做個(ge) 伯樂(le) 。在航天事業(ye) 發展初期,極缺年輕科技人才。陳敬熊院士在長期的科研工作中,積累總結出一套獨有的理論和豐(feng) 富的工程經驗,他毫無保留地把這些知識、經驗傳(chuan) 授給年輕科技人員。他常說自己有義(yi) 務和責任把所學所知傳(chuan) 授給年青一代,讓航天事業(ye) 後繼有人。

  陳敬熊院士最早在二分院倡導並實踐“師傅帶徒弟”的方法,他因材施教,自編教材,培養(yang) 出一批青年技術骨幹和技術專(zhuan) 家。他擔任中國航天科工二院首批博士生導師和研究生導師,帶頭培養(yang) 研究生,讓學生在科研項目中鍛煉實踐,培養(yang) 創新能力。此外,他還在清華、北大、北航等高校擔任兼職教授,為(wei) 我國航天事業(ye) 發展播撒科技星火。

  與(yu) 黨(dang) 同齡,畢生為(wei) 黨(dang) 奮鬥

  出生於(yu) 1921年的陳敬熊院士與(yu) 黨(dang) 同齡。從(cong) 上海交通大學畢業(ye) 時,陳敬熊院士說:“親(qin) 身經曆了新舊兩(liang) 個(ge) 社會(hui) ,我深切感受到,沒有共產(chan) 黨(dang) 就沒有新中國,沒有共產(chan) 黨(dang) 就不能發展中國,我希望盡快加入共產(chan) 黨(dang) 。”在入黨(dang) 之前,他經常以“像不像共產(chan) 黨(dang) 員”這個(ge) 問題自省,以共產(chan) 黨(dang) 員的標準嚴(yan) 格要求自己,尤其是受錢學森之命攻關(guan) 我國第一枚地空導彈武器係統“543”製導站天線技術時,他更加感受到黨(dang) 和國家對他的信任。

  1995年,院士候選人提名書(shu) 中,對陳敬熊的評價(jia) 寫(xie) 道:“陳敬熊同誌熱愛祖國,作風正派,為(wei) 我國地空導彈武器係統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陳敬熊院士一生都心係祖國、赤誠無我。在彌留之際,他叮囑家屬:生病期間黨(dang) 費按時交齊,身後事一切從(cong) 簡,喪(sang) 葬費用自理。他對組織沒有任何要求,唯一放心不下的是他深愛的航天事業(ye) 。

  回顧陳敬熊院士以身許黨(dang) 報國、勇攀航天科技高峰的光輝一生,一直支撐他苦幹驚天動地事、甘做隱姓埋名人的首要精神力量就是愛國愛黨(dang) 。不論外界條件如何艱苦,挑戰多麽(me) 艱巨,他始終都堅定信仰,對航天事業(ye) 無比熱愛,即便90歲高齡還堅持推導公式,始終站在助航天事業(ye) 後繼有人的高度獎掖後學。

  先生已逝,精神永存。我們(men) 深切緬懷陳敬熊院士,就是要以老一輩航天人為(wei) 榜樣,學習(xi) 他們(men) 身上的航天精神和科學家精神,積極投身新時代航天事業(ye) 發展新征程,加快建設航天強國,為(wei) 實現航天夢、強軍(jun) 夢、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