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文學審美追求還要更進一步
【網聚青春的聲音】
作者:黃權壯(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博士研究生)
從(cong) 參與(yu) 主體(ti) 的龐大數字、作品的巨量產(chan) 出和廣泛的社會(hui) 影響來看,網絡文學已經成長為(wei) 不容小覷的文學力量。借助網絡媒介的優(you) 勢,網絡文學使作者和讀者群體(ti) 突破各種限製,延伸至幾乎所有受過基本文化教育的普通民眾(zhong) 。網絡文學不僅(jin) 題材廣泛,而且動搖了從(cong) “作者”到“讀者”、再經社會(hui) 大環境間接反饋至“作者”的傳(chuan) 統文學傳(chuan) 播模式。網絡文學的“讀者”不僅(jin) 完成了接受美學所理解的“二次創作”,而且還很可能是名副其實的“第二作者”。文學由此進入某種意義(yi) 上的“全民寫(xie) 作”時代。這些都為(wei) 網絡文學的普及化、大眾(zhong) 化風格奠定了基礎。
從(cong) 審美形態來看,網絡文學比較充分地激發和滿足了廣大民眾(zhong) 對於(yu) 感官愉悅與(yu) 情感陶冶的持續需要。審美形態被分為(wei) “悅耳悅目”“悅心悅意”和“悅誌悅神”三個(ge) 層次。“耳目之美”主要訴諸人的感官愉悅,以快感為(wei) 基礎;“心意之美”主要訴諸人的原初情感和普通情感,讀者所獲得的審美愉悅更加真切。這是人們(men) 最基本、最持久的兩(liang) 種審美需求。網絡文學大量且廣泛地調動、陶冶、塑造了讀者對於(yu) “耳目之美”和“心意之美”的需求,較大程度上釋放與(yu) 補償(chang) 、撫慰與(yu) 平衡了現代人普遍存在的沉悶、憂煩的心理狀態。
從(cong) 表現形式來看,網絡文學的結構特點、語言風格及輔助手段等都能夠較好地承載相應的審美內(nei) 容。網絡文學,尤其是作為(wei) 主體(ti) 的網絡小說普遍存在類型化、模式化的結構特點。這不僅(jin) 適應了普通民眾(zhong) 的文學感知與(yu) 理解能力,同時又在可預期的範圍內(nei) 作出種種變異和“陌生化”處理,吸引讀者持續的閱讀興(xing) 趣。網絡文學的書(shu) 寫(xie) 主要采用口語語體(ti) 係統,有著句式單純、語意淺顯、文體(ti) 活潑等修辭特點,更多地保留了口語交際現實語境的形象色彩和感性特點,能夠在讀者快速閱讀中形成生動活潑的審美體(ti) 驗。網絡文學媒介可以圖文並茂、視聽結合,不僅(jin) 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了文學語言給普通讀者帶來的閱讀障礙和想象隔閡,甚至實現某種程度上的“沉浸式”閱讀體(ti) 驗。
網絡文學雖擁有普及化優(you) 勢,卻也麵臨(lin) 著進一步提升的特殊困難。在資本逐利本性的催促下,網絡作家往往需要刻意迎合普通讀者群體(ti) 特定的文化心理和審美趣味,以更快更多地贏得讀者的關(guan) 注、好評乃至打賞等,從(cong) 而在不計其數的作者和海量的網文中脫穎而出;往往缺乏足夠的時空距離和心理距離,讓人生體(ti) 驗和文化養(yang) 分積澱成自我的人格修養(yang) 與(yu) 審美素質;缺乏個(ge) 性化審美體(ti) 驗的滲入和熔鑄,文學形象扁平化、類型化、同質化現象嚴(yan) 重,訴諸人的崇高感和神聖感的“悅誌悅神”審美形態自然難以被負載起來。因此,網絡文學不容易滿足人們(men) 對於(yu) 超越性、終極性的審美訴求。
網絡文學存在不利於(yu) 文學形式及手段創新的現實可能,容易讓讀者養(yang) 成固化的審美期待和心理定式。事實上,就各大網絡文學網站來看,讀者主要追捧的是情節性強的小說,其次是奇幻色彩濃厚的短篇故事和敘事性散文等,其他非敘事性的散文、擅長抒情的詩歌、與(yu) 熱門網絡小說無關(guan) 的文藝評論等,往往得不到應有的關(guan) 注。再者,網絡文學所廣泛采用的口語語體(ti) ,囿於(yu) 過分直白、淺顯、凡俗的趣味,言盡意即止,餘(yu) 韻有限。此外,多媒體(ti) 的視聽形式融入網絡文學,使文學世界具象化、直觀化,有可能弱化讀者對於(yu) 文學語言的敏感度和對審美形象的構造能力,阻礙其文學品位的提高。
當前,文學的電子化、網絡化日漸成為(wei) 趨勢。網絡文學不能隻是在普及化訴求上“原地踏步”,而是努力向更高境界超越,實現“悅誌悅神”的審美追求。要處理好這個(ge) 問題需要持續不斷的多方合力,其中創作者的自覺是關(guan) 鍵。
創作者有必要與(yu) 資本保持一定的距離。就目前來說,網絡文學發展最重要的推手之一是商業(ye) 文化資本。資本逐利的本性內(nei) 在地要求將經濟效益置於(yu) 突出地位,經常在法律與(yu) 道德允準的框架內(nei) 追求盈利的最大化。這種操作可能迫使文學的藝術價(jia) 值屈從(cong) 於(yu) 短期經濟利益的獲取。因此,作者必須拿捏準與(yu) 資本的距離,既要顧及資本對利潤的要求和普通讀者的閱讀需求,又要避免將自我異化為(wei) 流水線上機械化操作的“人工智能”,還要有意識地引導讀者向更高層次的審美趣味升華,促成作者與(yu) 讀者的互生共長。
文學的活水源頭是生活,在麵對生活時,作者應注重突破人生經驗的狹窄範圍。相當多網絡作家在完成自己的成名作之後,就開始走不斷“複製自己”的下坡路,顯示出素材耗盡、後勁乏力的窘況。突破經驗範圍是橫向的開拓,反思自我則是縱向的掘進。隻有不斷審視、反思、超越自己,才能從(cong) 更高的視角認識自己的過去與(yu) 現在、理想與(yu) 困惑,才有可能在深度上向文學的更高境界靠攏。同時,創作者要有“問題意識”。社會(hui) 的發展總是在不斷麵對問題和克服問題的過程中實現的。在此過程中,人性的豐(feng) 富性、深刻性與(yu) 矛盾性才能夠得以展開。對於(yu) 非現實題材而言,缺乏“問題意識”的作品很可能失去持久的耐人尋味的情節品位和深刻意蘊;對於(yu) 現實題材而言,不敢麵對、觸碰、揭露問題,作品就失去了動人的深沉力量。
在積累了豐(feng) 富的人生經驗與(yu) 寫(xie) 作素材之後,網絡作家還需要將素材與(yu) 經驗內(nei) 化、沉澱成血肉豐(feng) 滿的審美形象和想象世界,然後才能升華為(wei) 文學世界。很多作者的人生經驗缺乏必要的打磨與(yu) 沉澱,就直接移植到作品中,使得故事有形無神、情節骨感空洞。同時,作者應積極汲取傳(chuan) 統文學文化精華,並將之涵養(yang) 成自我的內(nei) 在素質和精神境界。如王國維所言:“有境界者自成高格。”此外,作者還應該積極借鑒經典文學作品的形式和技巧,提升語言的表現力和審美品位。否則,再好的內(nei) 容也會(hui) 因為(wei) 形式的局限而力不從(cong) 心。不過,形式技巧上的借鑒,需要忠於(yu) 創作者自己的審美體(ti) 驗和個(ge) 性特點,防止新異的形式與(yu) 通俗的內(nei) 容之間的裂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