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就社區疫情防控堅實堡壘
光明日報前方報道組 記者章正 張蕾 靳昊 顏維琦 任鵬
凱旋華庭小區不算大,位於(yu) 上海市普陀區萬(wan) 裏街道。小區有個(ge) 特殊情況:統一發菜時會(hui) 多出68份,因為(wei) 在冊(ce) 居住的是438戶,可疫情期間實際隻有370戶住在小區。於(yu) 是,有好心居民說,誌願者們(men) 太辛苦了,多出的菜應該發給他們(men) 。小區業(ye) 委會(hui) 主任胡毅卻一再婉拒,找到居民區黨(dang) 總支書(shu) 記吳振飛說:“誌願者們(men) 商量了,還是‘老樣子’,把多出的蔬菜發給小區的長輩們(men) !”
“老樣子”怎麽(me) 分?45位獨居或雙獨居老人多拿一份,15戶六口、五口之家多拿一份,7份菜送給一線的物業(ye) 人員,最後1份提供給滯留在業(ye) 主家的裝修工人。
一份菜,見證著這個(ge) 小區的溫度。而這,隻是上海疫情防控阻擊戰中,眾(zhong) 多社區在基層黨(dang) 組織引領下,充分發揮社區自治互助作用,調動居民參與(yu) 疫情防控主動性的一個(ge) 縮影。
各方配合有默契,“生命接力”來驗證
凱旋華庭小區居民金女士是一名癌症患者。20多天前,藥快吃完時,她一下慌了神,趕緊聯係胡毅。“我們(men) 和吳書(shu) 記一定會(hui) 解決(jue) !”安慰過後,胡毅立即聯係吳振飛。
此時,吳書(shu) 記正在另一個(ge) 小區忙得不可開交,馬上將此事交代給下沉黨(dang) 員葉震雷。問清楚藥名後,葉震雷二話沒說,穿上防護服開著車就往附近的三甲醫院奔。“第一家,沒有。再找一家,還是沒有……”不過葉震雷並未輕易放棄,用兩(liang) 天時間終於(yu) 找到這款並不常見的藥。“沒想到,誌願者們(men) 這麽(me) 熱心,大家就像一家人一樣!”金女士感慨。
針對小區獨居老年人多的現狀,胡毅想出了一個(ge) 好辦法——“長者一對一”誌願幫扶計劃,一天內(nei) 就完成45位獨居、雙獨居老人的結對,有效解決(jue) 了老人們(men) 的買(mai) 菜、買(mai) 藥和送醫等需求。
此後不久,小區就上演了一場“生命接力”——有老人突然昏迷,被隔壁的誌願者小蔡夫婦第一時間發現。“誰是醫護人員?”胡毅在小區微信群裏焦急地問。“我是!”居民施春雷是一名醫生,應答後二話沒說,做好防護就上門查看病情。
此時,吳振飛忙著協調救護車,有熱心居民提供救心丸,2分鍾內(nei) 誌願者就送到了。經過一番緊急處置,救護車接走了老人。“老人及時就醫,並無大礙。”當晚,等來群裏的通知後,居民們(men) 懸著的心終於(yu) 放下了。
“自從(cong) 疫情發生後,我們(men) 小區就沒有出現一例陽性病例!”但胡毅也坦言這並不容易,“在我們(men) 小區,居委會(hui) 、業(ye) 委會(hui) 、下沉黨(dang) 員、誌願者團隊和居民配合默契,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
生活防疫兩(liang) 不誤,“管理公約”來平衡
70後硬漢衛立柱家住徐匯區百匯園一期。3月19日,身為(wei) 共產(chan) 黨(dang) 員的他自覺向龍華街道民苑居委黨(dang) 總支書(shu) 記黃曉雲(yun) 報到,如今做誌願者已有一個(ge) 半月了。
此前,整個(ge) 小區做一次核酸檢測要持續5個(ge) 小時,秩序混亂(luan) 。衛立柱找到黃曉雲(yun) 商量改進方法,變化也隨之而來:由物業(ye) 保安上門通知,誌願者同步在微信大群按樓單元通知,居民交替著下樓,避免聚集發生。“改進後,核酸檢測時間縮短至3.5個(ge) 小時,多虧(kui) 了這些誌願者!”黃曉雲(yun) 由衷地說。
從(cong) 4月初開始,一個(ge) 又一個(ge) 難題接踵而至。
先是小區陸續出現陽性患者,物業(ye) 保潔、保安中也有近一半人在自我隔離觀察,幾名誌願者根本忙不過來。就在這時,“正規軍(jun) ”上來了,來自機關(guan) 事業(ye) 單位和居民中的黨(dang) 員紛紛向社區報到。據黃曉雲(yun) 介紹,百匯園一期601戶、1688名居民中,就有近300名誌願者。“居委會(hui) 和黨(dang) 員誌願者商議後,在各樓棟內(nei) 設置了樓組長,每棟樓都有誌願者‘智囊團’‘采購專(zhuan) 員’‘公益達人’。”
自此,配藥、送菜、核酸檢測……衛立柱發現,隻要在群裏喊一嗓子,大家就都搶著幹,動作慢一點的根本輪不上。
隨著不規範的小區團購行為(wei) 出現,即便有人足不出戶,也會(hui) 出現核酸異常、抗原檢測陽性狀況。“要想辦法減少傳(chuan) 播風險!”90後黨(dang) 員樓組長葉嘉琪建議。
不能不管,但如何規範?4月13日深夜,黃曉雲(yun) 與(yu) 衛立柱聊了很久。第二天,誌願者葉嘉琪、張逸一、樊逸君、趙穎與(yu) 衛立柱等討論形成了“樓棟居民公約”。在誌願者總牽頭人鄭敏的推動下,他們(men) 4月15日就拿出初稿征求各方意見。
達成共識並不容易。比如,快遞物品有風險,需要物業(ye) 進行消殺,可物業(ye) 人手少,物資也不足。再如,“紅碼”外賣小哥遇到保安,放下東(dong) 西就跑。看著丟(diu) 在門口的物品,誌願者們(men) 送還是不送,真是犯愁……
4月21日,在各方代表的充分溝通和完善下,“一期管理公約”達成共識:樓組長兼任樓棟“總團長”,隻團購生活必需品,“團長”不能私自加價(jia) ;誌願者們(men) 三班倒巡邏,遇到有住戶遛狗,及時勸回;既然大家關(guan) 心信息公開,那麽(me) 就由誌願者同居委會(hui) 和物業(ye) 協商,發布“疫情每日通報”……
“一份‘君子協定’,讓大家找到平衡點,既保證了日常生活,也讓小區能夠更有序地防範疫情。”衛立柱說,公約公布後,小區沒有新增一例陽性病例。
群眾(zhong) 困難掛心上,基層堡壘受倚重
4月12日,靜安區怡景苑居民區成立了疫情防控一線臨(lin) 時黨(dang) 支部,作為(wei) 機關(guan) 幹部的潘侃擔任書(shu) 記。
彼時,小區的陽性患者持續增加。“我通過加微信和打電話,一天時間,把156名黨(dang) 員‘拉’在一起。”潘侃將大家分配到4個(ge) 黨(dang) 小組中,實行小區和樓棟“包幹”。在小區的各個(ge) 微信群中,黨(dang) 員們(men) 主動亮明身份:“大家好!我們(men) 是黨(dang) 員誌願者,有困難可以隨時聯係我們(men) 。”
接下來,黨(dang) 員誌願者要去“啃”那些“不好啃的硬骨頭”,配藥就是其中之一。“為(wei) 此,我們(men) 單獨開了一個(ge) 群,指導大家在線配藥。對於(yu) 不會(hui) 網購的老人,就由黨(dang) 員誌願者們(men) 幫著下單購買(mai) 。”潘侃介紹。
有些藥網上沒有,得去醫院。“這事有風險,我們(men) 黨(dang) 員上!”潘侃主動承擔起怡景苑小區的配藥任務。第一次配藥,他挨家挨戶去收集醫保卡,沒有打印機就手寫(xie) 單子,再從(cong) 家裏找出一卷塑料袋,揣上幾十張卡直奔社區醫院。“中午11點半出門,下午5點半才回到小區。起初沒有經驗,好多藥品沒買(mai) 上,導致七八戶沒拿到藥。”
隨著居民的用藥需求不斷增加,配藥過程也變得更加煩瑣。正在潘侃發愁時,在外企工作的黨(dang) 員許健主動跑來幫忙。白天她在家線上辦公,晚上就挨家挨戶整理居民配藥的需求。潘侃則一家家與(yu) 醫院溝通,再到醫院配藥。
遇到急需的藥品怎麽(me) 辦?臨(lin) 時黨(dang) 支部急中生智,找來家住小區的醫生黨(dang) 員誌願者殷文淵幫忙。“我跟普通患者一樣也要掛號,配10戶左右的藥估計會(hui) 花費一兩(liang) 個(ge) 小時。”殷文淵說,自己白天要忙醫院的工作,隻能見縫插針地幫忙配藥。
配藥難題解決(jue) 後,又有外籍住戶提出,疫情公告沒有英文版,看不懂。這可難不倒臨(lin) 時黨(dang) 支部,很快就有外企黨(dang) 員誌願者主動認領了翻譯服務。此後,小區的團購有些混亂(luan) ,容易引發疫情傳(chuan) 播風險,黨(dang) 支部緊急召集業(ye) 委會(hui) 、物業(ye) 和誌願者代表開會(hui) 商討對策,規範小區的“團采”行為(wei) 。
“臨(lin) 時黨(dang) 支部把業(ye) 委會(hui) 、居委會(hui) 、物業(ye) 和社區誌願者召集在一起,大家齊心協力構成了疫情防控的基層堡壘。”在潘侃看來,基層黨(dang) 組織實際上發揮著黏合劑的作用——“在集結、協調各方力量幫助居民解決(jue) 急難愁盼問題的過程中,居民更加信任、倚重和配合我們(men) ,這樣開展工作就更加方便、有效,形成了積極的正反饋機製。”
(光明日報上海5月4日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