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如何緩解焦慮症狀:學會向自己服軟

發布時間:2022-05-06 10:36:00來源: 中國新聞周刊

  在當今社會(hui) ,焦慮已成為(wei) 患病率最高的心理障礙。2019年有研報顯示,中國每年焦慮相關(guan) 的心理障礙患病率約為(wei) 5%,每個(ge) 人終生患病率平均為(wei) 7.6%。事實上,在高壓與(yu) 快節奏生活的影響下,幾乎每個(ge) 人都或多或少地在某段時期被焦慮所影響。

  在我的谘詢室裏,來訪者們(men) 最常跟我提起的是焦慮引起的軀體(ti) 症狀。比如,焦慮發作時心慌心悸的感覺,呼吸困難、頭暈、頭痛、腿軟,路都走不穩,擔心自己下一刻就會(hui) 暈倒。更為(wei) 嚴(yan) 重的,會(hui) 肢體(ti) 發麻、眼前發黑、不能動彈,甚至有瀕死感。這些症狀令人很害怕,希望它能盡快消失,別再折磨我們(men) 。

  然而,焦慮是出於(yu) 自我保護而產(chan) 生的心理反應,無法被徹底消除。我們(men) 隻能通過合適的方法來緩解它。而想要緩解焦慮,需要先找到焦慮的成因,才能有針對性地作出調整。

  我的來訪者A先生是一位私營企業(ye) 主。創業(ye) 這些年,他非常辛苦,常年在外出差,經常加班到深夜,一年到頭很少休息。他說,在焦慮症狀發生前,他最大的願望是能好好睡一覺,他實在太累了,經常覺得自己撐不下去了。自從(cong) 焦慮發作後,他已經有一年沒辦法工作,隻能把公司交給合夥(huo) 人打理。他非常著急,希望自己趕緊好起來,可以盡快重返職場。

  分析A先生的思維過程,可從(cong) 中找到他焦慮的成因。A先生的工作很辛苦,他想要休息,但是在內(nei) 心深處他又告訴自己必須工作,否則公司就可能破產(chan) ,他將無法維持生計。於(yu) 是他咬牙堅持工作,不允許自己休息。在這個(ge) 過程中,焦慮產(chan) 生了。

  從(cong) 中我們(men) 不難注意到幾個(ge) 關(guan) 鍵詞 ——“想要”“必須”以及“不允許”。“想要”指的是我們(men) 內(nei) 心隱藏的願望,在心理學裏,我們(men) 把它叫做“潛意識深處的心理需求”。“必須”指的是我們(men) 內(nei) 在對自己的要求,在心理學裏,我們(men) 稱之為(wei) “意識層麵的自我要求”。而“不允許”則意味著,以上二者發生了衝(chong) 突與(yu) 對抗。把這三個(ge) 詞聯係在一起,就是焦慮產(chan) 生的深層原因:“想要”和“必須”這二者發生的衝(chong) 突與(yu) 對抗,即潛意識層麵的心理需求與(yu) 意識層麵的自我要求形成的衝(chong) 突與(yu) 對抗。

  毫無疑問,在此過程中,“不允許”是引發衝(chong) 突和對抗的關(guan) 鍵點。那為(wei) 什麽(me) 會(hui) “不允許”呢?仔細觀察就會(hui) 發現,在“不允許”背後,其實都有著一係列自我想象出來的“極端危險假設”。A先生認為(wei) 如果他不工作,他的公司就會(hui) 倒閉,他將無法維持現有的生活。這樣的假設給他帶來了空前的不安全感,使他不允許自己的心理需求得到滿足,強烈地逼迫自己去實現那些自我要求,因此才引發了心理上的衝(chong) 突和對抗,進而導致了焦慮的產(chan) 生。

  了解了焦慮的成因是“極端危險假設”,接下來我們(men) 要做的事就是解構這個(ge) 假設—嚐試動搖它的權威感,質疑它的真實性,以此緩解心理緊張程度,降低我們(men) 的不安全感,進而緩解潛意識層麵的衝(chong) 突與(yu) 對抗。當我們(men) 能夠把“不允許”逐漸變成“部分允許”,以及“越來越多的允許”的時候,心理層麵的衝(chong) 突與(yu) 對抗也就得到了緩和,焦慮也會(hui) 隨之自然緩解。

  記住以下三個(ge) 問題,它們(men) 可以幫你解構你的“極端危險假設”:1.事情一定會(hui) 這樣的嗎;2.事情還有沒有其他可能;3.當下的現實是怎樣的?這種擔憂有沒有可能隻是你的想象?問完這三個(ge) 問題,你可以試著跟自己討價(jia) 還價(jia) ,商議出“折中方案”。

  在這個(ge) 過程中,不要試圖去控製或者征服你的“焦慮”。正如前麵所說,焦慮本就因為(wei) 衝(chong) 突和對抗而產(chan) 生。對抗的姿態不但不能消滅它,反而會(hui) 讓它變得更強大。就像你所留意到的,越想控製焦慮症狀,它就會(hui) 越失控。你越逼迫自己去做“我必須”的事,焦慮就越讓你什麽(me) 都做不了。所以,我們(men) 真正要學習(xi) 的是:妥協,放下苛求,向自己服軟,學著允許自己,更多地照顧自己和寵愛自己,與(yu) 自己握手言和。

  (張昊楠對本文亦有貢獻)

  (作者係資深心理谘詢師,心理作家唐婧)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