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短視頻創業不能變成陷阱
作者:李一陵
隨著短視頻的發展,短視頻創業(ye) 成為(wei) 一個(ge) 風口。但記者調查發現,一些不法分子也瞄準了這一領域,打著教大學生創業(ye) 的名義(yi) ,在攫取網絡流量的同時,借機推銷“創業(ye) 項目”,吸引在校大學生付費加盟,實施傳(chuan) 銷、詐騙犯罪。一些大學生在當網紅、實現經濟自由的憧憬中,掉入精心設計的校園短視頻創業(ye) 陷阱。
以“流量王”騙局為(wei) 例,所謂的創業(ye) 導師會(hui) 要求大學生通過繳納會(hui) 費的方式加盟項目,從(cong) 流量中獲取提成。繳納的金額等級不同,會(hui) 員等級也不同,所獲得的提成比例也不同。實際上,“流量王”不過是各類騙局的冰山一角,在各大短視頻平台搜索“校園創業(ye) ”,仍可發現大量此類分享大學生創業(ye) 項目的賬號,五花八門。不管內(nei) 容和形式如何不同,各類短視頻創業(ye) 陷阱與(yu) 傳(chuan) 銷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那就是以網絡加盟等噱頭,吸引在校大學生付費加盟,而所謂的項目,實則是不斷拉加盟者入夥(huo) ,發展下線,收取入門費。
既然本質上與(yu) 傳(chuan) 銷無二,不過是從(cong) 線下走到了線上,那麽(me) 參與(yu) 者損失錢財就是必然。對於(yu) 還在校園的大學生來說,陷入網絡傳(chuan) 銷騙局,損失的不僅(jin) 是錢財,還有友情、學業(ye) 和前途。大學生為(wei) 了拉人頭,多從(cong) 身邊的室友、同學入手,當發財夢破滅,損失的自然是友情。錢財損失、友情受傷(shang) ,又必然會(hui) 影響大學生的學習(xi) 狀態,甚至一些深陷其中的大學生還可能觸碰到了法律的紅線。從(cong) 記者調查情況來看,受騙者還不在少數。據一名受騙者的不完全統計,與(yu) 她遭遇同一個(ge) 騙局的大學生就有上千人,涉案金額多達400萬(wan) 。
短視頻興(xing) 起,確實製造了不少網紅,讓很多人看到了其強大的造富能力。在校大學生是短視頻的高頻用戶,在國家社會(hui) 層麵鼓勵創新創業(ye) 、鼓勵靈活就業(ye) 的當下,各類短視頻創業(ye) 項目年入百萬(wan) 的誘人圖景,確實能夠打動大學生的心。“我看過很多因為(wei) 短視頻暴富的博主,特別酷,特別爽。”一些大學生,把短視頻創業(ye) 作為(wei) 了改變命運的快船。由此,才會(hui) 出現大學生頻陷短視頻創業(ye) 陷阱的現象。
隨著網絡經濟新模式、新業(ye) 態的快速發展,網絡傳(chuan) 銷已經成為(wei) 傳(chuan) 銷活動的重要形式。網絡傳(chuan) 銷有很強的裂變性和再生性,且更具隱蔽性,傳(chuan) 播更廣更快。同時,涉及人員眾(zhong) 多,吸收資金巨量,社會(hui) 危害也更大。由於(yu) 依賴網絡平台,在數據調取方麵存在一定的現實困難,很多涉及傳(chuan) 銷的案件因為(wei) 證據鏈無法閉合,層級、人數達不到刑責標準,給打擊犯罪增加了難度。
在網絡傳(chuan) 銷“異軍(jun) 突起”的今天,一方麵是呼籲相關(guan) 部門填補法律漏洞、完善製度建設,為(wei) 打擊各類網絡傳(chuan) 銷犯罪提供法律依據。另一方麵,則是要加強對依托短視頻、社交電商平台等開展的網絡傳(chuan) 銷活動的研判,探索網絡傳(chuan) 銷案件查辦疑難問題和取證方法,最大可能調動各部門的力量,加大綜合執法力度,提升執法水平。
強化打擊之外,則是強化事先預防。越是就業(ye) 形勢嚴(yan) 峻,高校越要做好就業(ye) 創業(ye) 服務,為(wei) 大學生提供科學有效指導,引導大學生提高創業(ye) 風險意識,正確識別創業(ye) 詐騙陷阱,而這顯然是一個(ge) 必須加以重視的新問題。對於(yu) 充斥於(yu) 短視頻平台的各類“校園創業(ye) ”,也要求平台落實主體(ti) 責任,加大審核力度,不能任各種騙局肆意收割大學生。(李一陵)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