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藥、送菜、化解矛盾 上海“85後”社區書記小蘇的抗疫日記
央廣網上海5月7日消息(總台記者李行健 周洪)疫情發生以來,上海各個(ge) 社區居委會(hui) 成為(wei) 居民送菜、買(mai) 藥、配送物資的重要支撐。“85後”青年蘇澔翔是上海市寶山區淞南鎮淞南九村第二居委會(hui) 黨(dang) 總支書(shu) 記,大學畢業(ye) 以來,他已經從(cong) 事社區工作12年。淞南九村是上世紀90年代的老小區,“小蘇”書(shu) 記是如何做好社區的大管家,如何化解老小區在疫情期間遇到的新問題?
蘇澔翔:我在上海市寶山區淞南鎮淞南九村第二居委會(hui) 工作,在這個(ge) 小區已經為(wei) 居民服務了12年。今年是特別特殊的一年,從(cong) 4月份開始封控到現在,我們(men) 已經在小區內(nei) 連續工作了30多天,每天的工作時間在18個(ge) 小時。
我們(men) 最近這段時間的工作,早上以核酸檢測任務為(wei) 主。在核酸檢測任務之前要全小區篩查一遍抗原,抗原做完以後,就是發放物資、配藥送藥,還有核酸檢測異常情況的複核等等。
因為(wei) 整個(ge) 居委會(hui) 也就6個(ge) 人,要服務將近4000人,所有工作都靠我們(men) 6個(ge) 人肯定是做不過來的。所以,我們(men) 有樓組長隊伍,有物流誌願者隊伍,有核酸檢測誌願者隊伍,有配藥誌願者隊伍,整個(ge) 小區的維護基本上都是要靠誌願者來幫忙。
每次配藥基本上都有幾百份,至少兩(liang) 三百份藥。每次配藥確實量挺大的,畢竟我們(men) 也隻是一個(ge) 居委會(hui) 而已,所有的街鎮加在一起,一個(ge) 社區衛生中心協調起來是非常困難,所以每一次配藥都是排班的。盡管排了班,還是要五六個(ge) 小時才能完成配藥的過程。
配藥回來都是像行李箱一樣大包的藥,我們(men) 要把醫保卡、藥品分好,還有發票,把它封好再發放到居民手中去。
分藥也要一兩(liang) 個(ge) 小時,發藥基本上第二天要發半天。有社工帶領誌願者一起做,因為(wei) 誌願者對居民的情況不熟悉,我們(men) 社工帶著他們(men) ,一個(ge) 團隊一起在做。
這個(ge) 事情做完之後非常有成就感,比方說某一款藥品比較特殊,之前是由一家三甲醫院專(zhuan) 門定點配送到社區衛生中心,老人去拿。現在很多三甲醫院因為(wei) 各種就醫的需求或者其他原因,單獨配送的服務肯定是做不到的。老人告訴我們(men) 藥店有可能也能買(mai) 得到,我們(men) 就通過各種渠道,包括到網上查找。我們(men) 在淞南鎮區域內(nei) 跑了十幾家藥店,才找到這個(ge) 藥,幫她買(mai) 藥的過程花了我們(men) 一天多時間,各種想辦法,其實買(mai) 回來就兩(liang) 盒藥。
社區的工作瑣碎而繁雜,居民的認可就是社區居委會(hui) 及誌願者們(men) 的工作動力。“小蘇”書(shu) 記說,有時也會(hui) 遇到個(ge) 別居民的誤解,但克服這些擺在他麵前的日常難題,正是社區這份工作的魅力所在。
蘇澔翔:一共8批物資,發放的時間有先有後,有些居民就不是很理解,怎麽(me) 隔壁小區發了我們(men) 小區還沒發,有時候會(hui) 有點焦慮。說“委屈”其實也算不上,居民不理解嘛。有時候想一想,說“委屈”嚴(yan) 重了一點,其實不至於(yu) 。
每次物資發放到小區的時候,都是在大門口卸貨,一卸就是幾千份,我們(men) 基本上做到當時來當時就發掉了。到門口以後,我們(men) 直接用運貨三輪車運進小區,分成三組,發放到樓道下麵,由樓組長清點完畢,居民下來領取。有行動不便的居民,就幫他送到家裏去。基本上都是日產(chan) 日清,所以居委裏麵是沒有囤物資的。
真相大白以後,當晚我也收到很多居民的微信和電話表示支持。第二天我們(men) 照常開展日常工作的時候,很多居民碰到我們(men) 都直接給我們(men) 加油打氣,說不要過分在意,這隻是極小部分居民的做法,大部分居民都理解、支持你們(men) ,都知道你們(men) 的情況。
剛剛進入社區工作的時候,都是一些很細碎的社區工作,基本上就是幫張家處理點矛盾、幫李四付個(ge) 水電煤費這些細碎的雜事,但是現在隨著科技發達起來,這些工作相對來說比較少了。現在處理一些矛盾時,對我們(men) 社區工作者的要求也更高了。
尤其是這兩(liang) 年有疫情,我們(men) 社區的工作量都不是翻倍增長,而是幾倍的增長,特別忙,不著家,經常會(hui) (住)在社區裏麵。
現在的社區工作要有方式方法,要不斷學習(xi) 一些知識,像一些比較老大難的問題,比如停車難等等,關(guan) 於(yu) 怎麽(me) 規劃這些停車位,包括非機動車充電的問題,都是通過我們(men) 和第三方一起協商,用新的手段來解決(jue) 這些問題。
現在的社區工作,我們(men) 為(wei) 什麽(me) 能一直支撐下去?其實就是源自一些居民(的反饋),我們(men) 幫居民辦完事以後,他們(men) 給我們(men) 那種感激和反饋,這種成就感是支撐我們(men) 年輕人一直能在社區工作,堅持十幾年到現在的一個(ge) 原因,就是這種成就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