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以技助農 服務為農(中國道路中國夢·奮鬥者正青春③)

發布時間:2022-05-12 14:10: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上學的時候,我學的是作物栽培學與(yu) 耕作學專(zhuan) 業(ye) ,幾乎一年到頭都“長”在地裏。4月設計蹲點試驗方案,5月開始水稻育秧、移栽、田間管理,11月收獲之後整理試驗數據……雖然因為(wei) 經常下地,皮膚被曬得黝黑,但我的專(zhuan) 業(ye) 水平和實踐能力也得到了提升。畢業(ye) 後,我如願成為(wei) 一名農(nong) 技推廣工作者,推廣農(nong) 業(ye) 技術,鑽研生產(chan) 難題,成了我的工作日常。

  受疫情影響,今年春耕備耕麵臨(lin) 不小挑戰。為(wei) 了讓技術指導更快到達田間地頭,我萌生了探索運用網絡新媒體(ti) 開展線上培訓和指導服務的想法。一間小屋、一台電腦、多個(ge) 端口,農(nong) 業(ye) 科技“小課堂”應運而生。沒想到,一上線就受到歡迎,許多種糧大戶跟我們(men) 踴躍互動、熱烈討論。

  新點子解決(jue) 了新問題。在線上開展培訓,大家通過手機就能學習(xi) ,如果錯過了直播,還能反複回看,學習(xi) 方式更加靈活,效果提升了不少。從(cong) 推廣高產(chan) 高效栽培技術,到細化各環節生產(chan) 措施,兩(liang) 年多來,我們(men) 組織水稻、小麥、玉米等生產(chan) 技術和田間管理的網絡培訓20多期,讓農(nong) 技推廣工作搭上了網絡快車。為(wei) 了做好效果跟蹤,我還組建起微信輔導群,分享各類農(nong) 技知識,及時解答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技術難題。

  在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中,最大限度減少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對確保農(nong) 民增收、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意義(yi) 重大。正因如此,我們(men) 對農(nong) 業(ye) 氣象變化始終保持敏銳“嗅覺”。以冬小麥為(wei) 例,長達8個(ge) 月的生長期內(nei) ,旱澇霜凍、雨雪雹風時有發生。哪個(ge) 區域雨水多需防漬降濕,哪個(ge) 月份幹旱對產(chan) 量影響最大,要采取哪些針對性措施預防和補救等,我們(men) 都形成了解決(jue) 方案。去年,全國多地遭遇罕見秋汛,小麥播期推遲,晚播弱苗比例高,田間管理難度加大。靠著平日的學習(xi) 積累,我和同事們(men) 加班加點,製作了分苗情、分環節、分區域的小麥促弱轉壯技術係列掛圖和方便攜帶的口袋書(shu) ,第一時間分發到農(nong) 技人員和農(nong) 戶手中,有效保障和提高了麥苗成活率。

  科技助農(nong) ,還要科技富農(nong) ,助力好地打好糧、好糧賣好價(jia) 。我和團隊聯係協調龍頭企業(ye) 、種糧大戶等各方力量,促產(chan) 銷對接、建交流平台,全力推進優(you) 質麥產(chan) 業(ye) 化發展。在一場場產(chan) 銷對接會(hui) 、一次次質量鑒評會(hui) 上,多家糧食企業(ye) 與(yu) 種糧大戶、合作社簽訂優(you) 質麥收購訂單,年均促成成交量達上百萬(wan) 噸。不斷延伸的優(you) 質麥產(chan) 業(ye) 鏈,讓越來越多的鄉(xiang) 親(qin) 嚐到了甜頭。

  青春須早為(wei) ,豈能長少年。作為(wei) 年輕的農(nong) 技員,繼承好前輩們(men) 從(cong) 村頭到地頭教技術的良好傳(chuan) 統,我們(men) 正努力從(cong) 地頭走向市場,以技助農(nong) 、服務為(wei) 農(nong) 。邊學邊幹、邊幹邊學、勤奮務實,我們(men) 一定能幫助更多農(nong) 民解決(jue) 好生產(chan) 難題,展現新時代青年農(nong) 技人的使命擔當。

  (作者為(wei) 全國農(nong) 業(ye) 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糧食作物技術處農(nong) 藝師,本報記者常欽采訪整理)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