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祖國同奮進】“山綠了、地平了、人富了”
【我與(yu) 祖國同奮進】
講述人:甘肅省定西市水土保持總站梯田建設科科長 王文娟
甘肅省定西市地處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西秦嶺交匯地帶,全市土地麵積1.96萬(wan) 平方公裏,水土流失麵積達1.63萬(wan) 平方公裏,是全國水土流失最為(wei) 嚴(yan) 重的地區之一。
“山是和尚頭,地是‘三跑田’,溝深無水流”“種了一坡,收了一車,打了一鬥,煮了一鍋”……這些以前廣為(wei) 流傳(chuan) 的順口溜,道盡了我們(men) 隴中人民的辛酸。
既然日子苦的根子在生態差,那就治!多年來我們(men) 堅持以小流域為(wei) 單元,采取“山頂造林戴帽子、山坡種草披褂子、山腰梯田係帶子、山下建棚圍裙子、溝底打壩穿靴子”模式,在山頂山坡種樹種草,山間修梯田,山下發展設施農(nong) 業(ye) ,山底構築淤地壩攔泥蓄水。這樣一來,讓小水不出地,大水不出溝,讓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變成“三保田”。到2021年年底,定西完成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麵積10730.15平方公裏,山山峁峁、溝溝梁梁裏鋪上了綠色。
在定西,讓“掛”在山梁上數不清的斜坡地變成平展展的耕地,靠的是梯田建設。梯田建設,不僅(jin) 讓地綠起來,也讓農(nong) 民富起來。比如定西市臨(lin) 洮縣峽口鎮普濟寺村通過實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興(xing) 修梯田2000多畝(mu) ,坡地修平了,田間的路通達了,怎麽(me) 調整原來單一的種植結構、讓農(nong) 民的“錢袋子”鼓起來?考慮到當地海拔高、晝夜溫差大,非常適宜種植高原夏菜,我們(men) 通過創新治理模式,大力發展“梯田+合作社+特色產(chan) 業(ye) ”,鼓勵當地老百姓種植菜花、紫甘藍、西芹、紅筍,平均畝(mu) 收入達8000多元。
通過大規模梯田建設,定西市農(nong) 村人均梯田2.8畝(mu) ,梯田修到哪裏,道路通到哪裏,產(chan) 業(ye) 跟進到哪裏。在定西,梯田建設不僅(jin) 固住了水土,還帶動鄉(xiang) 村特色產(chan) 業(ye) 發展。山綠了、地平了、人富了,昔日的貧瘠之地,處處洋溢著綠意和生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