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隻此青綠》舞繪千裏江山

發布時間:2022-05-23 11:00:00來源: 光明網

  一幅古畫從(cong) 博物館到舞台——

  《隻此青綠》舞繪千裏江山

  記者 賴睿

 

  明月朗照,18歲的白衣少年揮毫賦彩,行雲(yun) 流水間“青綠”一步步由暗至明,盛放於(yu) 眼前。行至最後一筆,畫作終成,少年熱淚盈眶、仰天大笑,隨即轉身,留下一個(ge) 孤寂的背影,一幅千古名畫——無名無款,隻此一卷;青綠千載,山河無垠。

  這是舞蹈詩劇《隻此青綠》後半段的高潮——“入畫”。

  從(cong) 2月“青綠”片段在總台虎年春晚“出圈”,到4月在北京保利劇院連演18場,再到寫(xie) 進《新時代的中國青年》白皮書(shu) ……《隻此青綠》已然成為(wei) 現象級舞台藝術作品。

  一幅古畫如何從(cong) 博物館走到舞台?該劇如何打通傳(chuan) 統與(yu) 現代?對未來舞台創作又有哪些借鑒意義(yi) ?近日,在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舉(ju) 辦的線上研討會(hui) 上,《隻此青綠》主創與(yu) 專(zhuan) 家圍繞相關(guan) 話題展開交流。

  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舞蹈詩劇《隻此青綠》由故宮博物院、中國東(dong) 方演藝集團、人民網共同出品,采用時空交錯結構敘事:《千裏江山圖》即將展出,一位故宮研究員(展卷人)穿越時空,來到千年前即將完稿之時,觀眾(zhong) 跟隨展卷人的步伐,循著“展卷、問篆、唱絲(si) 、尋石、習(xi) 筆、淬墨、入畫”的篇章,進入希孟的繪畫世界……

  藏於(yu) 故宮博物院的《千裏江山圖》,一向被視為(wei) 宋代青綠山水的巨製傑構,2017年曾全卷展出,引發了“故宮跑”的觀展熱。彼時熙熙攘攘的觀展人群中,就有《隻此青綠》的兩(liang) 位編導周莉亞(ya) 、韓真。驚鴻一瞥卻令兩(liang) 人終生難忘——千年之後,畫中明豔的青綠色彩依舊令人讚歎。可以說,《隻此青綠》是兩(liang) 位編導情之所至、由心而發的一次創作。

  然而《千裏江山圖》幾乎沒有人物和情節,關(guan) 於(yu) 希孟的記載也極少,如何建構起一部舞台劇呢?“《隻此青綠》的題材決(jue) 定了無法以極強的戲劇衝(chong) 突呈現。我們(men) 嚐試以情感邏輯進行敘事。”周莉亞(ya) 說。

  “我認為(wei) 《隻此青綠》有一種敘事與(yu) 抒情相結合的特點。一方麵有敘事,比如這幅作品的產(chan) 生過程,包括各種工藝、步驟都是以敘事性展現;另一方麵也有抒情性的場麵,包括展卷人麵對這件國寶的心情、織絹女優(you) 美的舞蹈樣態等,有著豐(feng) 富而超拔的藝術追尋。”中國藝術研究院話劇研究所所長宋寶珍說。

  周莉亞(ya) 表示,《隻此青綠》有多重維度,蘊含著古與(yu) 今、靜與(yu) 動、虛與(yu) 實。比如,展卷人是一個(ge) 真實的維度,觀眾(zhong) 透過展卷人的眼睛和想象回到過去,看到了少年希孟和畫作背後的工藝人;“青綠”是將《千裏江山圖》概念化的一個(ge) 生命體(ti) ,是一個(ge) 虛化的維度,它又帶領觀眾(zhong) 從(cong) 古走到今,如此完成時空交錯的古今對話。

  “在舞台上呈現多維需要開辟一種新的敘事模式,我稱之為(wei) ‘新的視覺連續性的敘事係統’。”《隻此青綠》舞美設計高廣健說。為(wei) 此,《隻此青綠》的舞美設計打破常規,舞台以同心圓結構表現卷軸的概念,也是時間的概念。地麵四層轉台,空中三層軌道,那轉動不息的舞台仿若是鐫刻著民族記憶的年輪,引領觀者踏入時光的循環。

  一種內(nei) 斂溫厚的古典美

  觀看《隻此青綠》,一種內(nei) 斂溫厚的古典美撲麵而來,令人賞心悅目。錯落有致的造型變化,動靜結合的節奏轉換,清麗(li) 雅致的服裝色彩,讓一幅古畫在今天的觀眾(zhong) 麵前鮮活生動了起來。

  宋寶珍認為(wei) ,《隻此青綠》讓人耳目一新,視覺美的衝(chong) 擊力尤其強。作品重視意象之美、意韻之妙,強調了東(dong) 方美學的溫柔敦厚、含蓄慰藉。

  這正是主創們(men) 想要表達的意象。例如,舞蹈編排以靜為(wei) 出發點,以內(nei) 斂、內(nei) 收為(wei) 基調,設計了靜待、望月、垂思、獨步、險峰、臥石等造型動作,呈現出一種靜雅之美。

  “青綠”片段把這種靜雅之美演繹到了極致。“青綠”是全劇中純寫(xie) 意的一段,青綠的衣衫,高聳的發髻,美而不柔的身姿……宋韻之美隨著舞者輕緩的步態走進觀眾(zhong) 心中。

  “我們(men) 創作這段的時候,心裏想到的是一種山石的狀態和一種身處山巒當中的感覺。比如大家熟知的‘青綠腰’,我們(men) 設想的是山石在歲月變遷中,形成的一種緩慢而強大的張力。”韓真表示,就像是博覽群山時的慢鏡頭,觀者在慢節奏中感受一種連綿不斷的氣魄。

  盡管《隻此青綠》基於(yu) 傳(chuan) 統美學,卻又並非一卷宋代圖畫的具象“複刻”或簡單“還原”,主創們(men) 在一分一毫中尋找守正創新的平衡點。比如舞蹈編排,“我們(men) 更多是取其神而輕其形,是從(cong) 宋代的審美特點出發,以當代視角反觀古典美學的一次探索與(yu) 實踐。”韓真說。

  服裝造型同樣如此。“我們(men) 要表現的是宋製服飾,但也許劇中並沒有一件完全複原的宋製服飾,更多是一種對宋代美學的感受的體(ti) 現。”《隻此青綠》的服裝設計陽東(dong) 霖說,比如“青綠”片段的服裝,並不是特別傳(chuan) 統的宋製樣式,但它傳(chuan) 遞出的是宋代美學中簡約雅致的態度。

  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所副所長卿青認為(wei) ,《隻此青綠》呈現了一種沉靜、簡約、克製又堅韌的美學,劇中使用的大量留白也代表著中華文化的開闊與(yu) 包容。

  一次傳(chuan) 統文化的回望

  “此畫,與(yu) 天地眾(zhong) 人共繪,往來者,但見青綠足矣!”希孟的獨白體(ti) 現出《隻此青綠》的又一層深意——《千裏江山圖》千年不褪的色彩,由無數勞動者匠心創造,又經一代代的文物保護工作者們(men) 接續守護。正是這樣一群人,最終凝成了這獨具一格的青綠,共同構成了層巒疊嶂、更具厚重深意的“千裏江山”。

  除了表現希孟、展卷人和“青綠”,《隻此青綠》還以大量篇幅著墨於(yu) 篆刻人、織絹人、磨石人、製筆人、製墨人……正是“無名無款”手藝人窮其一生、工於(yu) 一事的精耕細作,希孟才得以自在揮毫,成就千古名畫。

  “這部劇體(ti) 現了精神生產(chan) 和物質生產(chan) 的互望互敬。我們(men) 講文藝創作,往往局限在精神生產(chan) 和創作者本身,而忽略了物質生產(chan) 。事實上,精神生產(chan) 有賴於(yu) 物質生產(chan) 基礎,這是《隻此青綠》的一個(ge) 貢獻。”中國藝術研究院馬克思主義(yi) 文藝理論研究所所長魯太光表示,少年希孟富有傳(chuan) 奇色彩,容易形成個(ge) 體(ti) 敘事,但《隻此青綠》反其道而行之,把一個(ge) 個(ge) 人創作的故事講成了一個(ge) 集體(ti) 創作的故事,是對傳(chuan) 統文化的回望,對工匠精神的致敬。

  中國藝術研究院戲劇所所長王馗認為(wei) :“《隻此青綠》雖然是傳(chuan) 統題材作品,卻深深地展現著現實主義(yi) 立場。其創作緊密圍繞現實觀照,即今天如何理解傳(chuan) 統、如何把身邊活著的傳(chuan) 統再現於(yu) 舞台。”他表示,對手藝人的表現,實際上是把現實性的物質載體(ti) 解構到藝術作品裏,通過對物質性構成的追溯,來展現一幅畫形成時的群體(ti) 性價(jia) 值。

  全劇結尾處,一輪明月朗照千年,希孟與(yu) 展卷人在畫卷兩(liang) 端四目相對、遠隔時空惺惺相惜,這是跨越千年的文脈傳(chuan) 承。“隻此青綠,又不止青綠;是青綠山水畫卷,也是情景交融的人文畫卷——見畫,見人,見故事,見精神。”周莉亞(ya) 、韓真表示,《隻此青綠》是為(wei) 《千裏江山圖》而作,也是為(wei) 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傳(chuan) 承而作。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