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支農 關鍵要提高政策效能 要統籌增產增收
原標題:財政支農(nong) 要統籌增產(chan) 增收
財政支農(nong) ,關(guan) 鍵要提高政策效能,與(yu) 產(chan) 業(ye) 同頻共振,從(cong) 而提高農(nong) 業(ye) 比較效益。提高農(nong) 業(ye) 補貼效能,要在穩存量基礎上著力優(you) 增量,把激勵性補貼與(yu) 功能性補貼相結合。同時,地方也要加大“三農(nong) ”投入,財政再困難也要優(you) 先保證農(nong) 業(ye) 支出。此外,財政要與(yu) 金融、保險協調聯動,從(cong) 而幫助農(nong) 民抵禦風險。
近日,中央財政下達資金100億(yi) 元,再次向實際種糧農(nong) 民發放一次性農(nong) 資補貼,支持夏收和秋播生產(chan) ,緩解農(nong) 資價(jia) 格上漲的影響。不久前,為(wei) 穩定蔗農(nong) 收益,財政部、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銀保監會(hui) 在廣西開展糖料蔗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這是創新財政支農(nong) 機製的有效探索,也讓人們(men) 思考財政如何更好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
運用財政政策促進農(nong) 業(ye) 發展是國際通行做法。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強調政府對農(nong) 業(ye) 的支持和保護,最重要的莫過於(yu) 財政政策。對我國來說,農(nong) 業(ye) 要發展,投入是關(guan) 鍵。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更要真金白銀地投。近年來,中央始終把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作為(wei) 財政支出的優(you) 先保障領域,財政支農(nong) 力度隻增不減,推動了糧食和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連年豐(feng) 收。
我國農(nong) 業(ye) 正處於(yu) 由傳(chuan) 統向現代轉型的關(guan) 鍵期,呈現高投入、高成本、高風險的特點。一方麵,規模化、集約化水平提高,小農(nong) 戶和新主體(ti) 並存;另一方麵,資源、環境約束趨緊,自然和市場風險加大。針對此,財政支農(nong) ,就要通過直接支出、稅收、補貼、政府采購等手段調節工農(nong) 城鄉(xiang) 利益關(guan) 係,統籌兼顧農(nong) 業(ye) 增產(chan) 與(yu) 農(nong) 民增收。
農(nong) 業(ye) 增產(chan) 與(yu) 農(nong) 民增收是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發展的兩(liang) 大主題。“保供給”“保收益”總體(ti) 是統一、可兼顧的,但有時難免也會(hui) 有衝(chong) 突。相對二三產(chan) 業(ye) 而言,農(nong) 業(ye) 天然是弱質產(chan) 業(ye) ,但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又有很大的外部性,關(guan) 係國家安全和社會(hui) 穩定。因此,既要支持農(nong) 業(ye) 綠色發展和適度規模經營,抓住農(nong) 業(ye) 的“主形態”,保障農(nong) 產(chan) 品供給,也要統籌考慮市場走勢和生產(chan) 形勢,確保農(nong) 民的基本合理收益,給農(nong) 民吃下“定心丸”。
財政支農(nong) ,關(guan) 鍵要提高政策效能,與(yu) 產(chan) 業(ye) 同頻共振,從(cong) 而提高農(nong) 業(ye) 比較效益。作為(wei) 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財政支農(nong) 要立足於(yu) 基本國情。現階段,與(yu) 發達國家搞補貼競爭(zheng) ,單純依靠增加補貼來保障農(nong) 業(ye) 供給,既超出了財政承受能力,也不符合世貿組織規則。大幅度提高農(nong) 民收入,主要還是靠市場作用。對我國來說,提高農(nong) 業(ye) 補貼效能,要在穩存量基礎上著力優(you) 增量,把激勵性補貼與(yu) 功能性補貼相結合,聚焦產(chan) 業(ye) 鏈各主體(ti) 發展的共同需要,探索適應不同主體(ti) 特點的支持模式。
飯碗一起端,責任一起扛。地方也要加大“三農(nong) ”投入,財政再困難也要優(you) 先保證農(nong) 業(ye) 支出,夯實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基礎。一是穩步提高土地出讓收入用於(yu)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比例,改變以往“取之於(yu) 農(nong) ,主要用之於(yu) 城”的情況,服務於(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尤其是強化農(nong) 田、種業(ye) 等基礎支撐。二是目前各級政府批準設立的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領域政府投資基金已有較大規模,應重視質量和效益,針對以往“周期長、投入大、回報低”的問題,因地製宜探索多種方式,吸引社會(hui) 資本投入,促進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融合。
財政要與(yu) 金融、保險協調聯動,從(cong) 而幫助農(nong) 民抵禦風險。以財政與(yu) 保險協調聯動為(wei) 例,要以覆蓋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總成本或種植收入為(wei) 目標,探索開展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農(nong) 業(ye) 保險是農(nong) 業(ye) 風險管理的重要手段。過去傳(chuan) 統的政策性農(nong) 險保障水平低,是因為(wei) 僅(jin) 能覆蓋直接的物化成本。隨著勞動力和土地成本上升,賠付額與(yu) 完全成本差距拉大,農(nong) 民覺得“不解渴”。去年以來,我國在產(chan) 糧大縣對三大主糧、在廣西對糖料蔗實施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關(guan) 鍵在於(yu) 財政資金補助農(nong) 民保費。下一步,可在更多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和主產(chan) 區擴大實施範圍,在財政資金撬動下,尋找較高賠付水平與(yu) 較合理保費投入的平衡,以此支持農(nong) 業(ye) 和農(nong) 民。(喬(qiao) 金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