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傳 時代丹青——用畫筆為人民塑像
薪火相傳(chuan) 時代丹青——用畫筆為(wei) 人民塑像
——紀念毛澤東(dong) 同誌《在延安文藝座談會(hui) 上的講話》發表80周年專(zhuan) 題展推出
人民網記者 魯婧
80年前,毛澤東(dong) 同誌《在延安文藝座談會(hui) 上的講話》(以下簡稱《講話》)為(wei) 中國革命文藝指明正確方向,中國新文藝發展道路有了前行明燈。同時,也成為(wei) 中國當代美術理論的基石。
為(wei) 紀念《講話》發表80周年,國家大劇院與(yu) 中央美術學院於(yu) 5月23日聯合推出“薪火相傳(chuan) 時代丹青——紀念毛澤東(dong) 同誌《在延安文藝座談會(hui) 上的講話》發表80周年專(zhuan) 題展”。
展覽通過“魯藝之光”“傳(chuan) 承接力”兩(liang) 大板塊中的百餘(yu) 件作品,集中展示魯迅藝術學院創立之初的曆史文獻資料和中央美術學院館藏的延安時期名家經典之作,以及進入新時代青年教師傳(chuan) 承延安精神的新作,共同回顧延安“魯藝”時期的燃情歲月,展現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一脈相承、與(yu) 時俱進的社會(hui) 主義(yi) 文藝工作輝煌成果。
“魯藝之光”
1938年,魯迅藝術學院在延安創立。它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在抗戰時期建立的第一所綜合性藝術教育機構,也是中央美術學院的前身。
在《講話》精神的指導下,魯藝的藝術教育思想和美術創作翻開了人民美術事業(ye) 的新篇章,使20世紀中國美術的發展,轉向了人民和革命的方向。
在展覽展出的作品中,創作於(yu) 上世紀40年代初的《邊區老大爺》《清算》《入倉(cang) 》等作品,無一不是描繪工農(nong) 群眾(zhong) 的生活故事。魯藝的藝術教育思想和美術創作方式,建立了新中國美術教育製度和學科設置的基本框架,培養(yang) 了一大批美術幹部和美術教師,創作了一係列不朽的經典作品,奠定了新中國美術教育的基本格局。
“傳(chuan) 承接力”
“社會(hui) 主義(yi) 文藝,從(cong) 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以人民為(wei) 中心,就是要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wei) 文藝和文藝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民作為(wei) 文藝表現的主體(ti) ,把人民作為(wei) 文藝審美的鑒賞家和評判者,把為(wei) 人民服務作為(wei) 文藝工作者的天職”等重要論述,對《講話》精神進行了創新性發揚。
在本章節的展覽中,由中國美術家協會(hui) 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範迪安和中央美術學院壁畫係教授白曉剛於(yu) 2020年聯合創作的《延安文藝、永恒華章》點明主題,畫麵裏如一盞指路明燈的延安寶塔山矗立中央,巨龍一般的紅絲(si) 帶蜿蜒圍繞貫穿始終,動感的畫麵讓人情不自禁地想起延安魯藝的燃情歲月。
優(you) 秀的美術創作紮根生活、反映時代,能清晰地描繪出民族和國家的時代精神風貌。如今,越來越多的藝術家積極參與(yu) 到國家重大題材美術創作中去,用畫筆描繪革命曆史和時代群像。
進入21世紀以來,“國家重大曆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中華文明曆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中華家園”等一係列美術創作項目,在描繪人民、書(shu) 寫(xie) 曆史的過程中,以澎湃的激情謳歌時代和生活,創作出一批批經典的美術作品。
中央文史研究館副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hui) 名譽主席馮(feng) 遠說,社會(hui) 在發展、時代在更替、藝術在變異,但是藝術中的某些核心部分不能變,經典意識不能丟(diu) ,“為(wei) 人民”的宗旨不能忘。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