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賽:接力棒傳到我們手中,必須奮力向前
【走近文藝家·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
光明日報記者 劉平安
他曾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群眾(zhong) 遊行活動廣場專(zhuan) 家組組長,帶隊完成天安門廣場“紅飄帶”景觀雕塑及遊行活動中“開天辟地”等11輛彩車的設計工作;2021年帶隊完成北京冬奧會(hui) “鳥巢”中心區及延慶、張家口賽區場外火炬台設計等。作為(wei) 清華美院黨(dang) 委書(shu) 記、教授,他在黨(dang) 和國家的重大活動中竭盡所能,也將教書(shu) 育人理念融化在實戰中。
5月14日,清華大學發布通知,加強疫情防控,實行“不進不出”。為(wei) 支持抗疫工作,並全力保障教學、科研、答辯工作的開展和學生的學習(xi) 生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黨(dang) 委書(shu) 記、教授馬賽主動留在校內(nei) ,已經許久沒有回家。他說,這是目前最重要的事,一切以大局為(wei) 重,一切為(wei) 了學生。
不久前,第五屆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表彰大會(hui) 在京召開,馬賽被授予“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稱號。對此,馬賽直言“這對我而言既是至高的榮譽,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同時他還毫不猶豫地把榮譽歸功於(yu) 團隊和集體(ti) ,“這離不開清華美院厚重的文化底蘊,團隊和集體(ti) 的通力協作,這份榮譽其實是對清華美院這個(ge) 大集體(ti) 工作的肯定。近些年,我們(men) 也很幸運,相繼趕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立100周年、2022年北京冬奧會(hui) 等黨(dang) 和國家重大活動,並有幸參與(yu) 相關(guan) 設計工作,得到了黨(dang) 的肯定和人民的認可”。
馬賽的豐(feng) 富履曆的確與(yu) 黨(dang) 和國家重大活動緊密相關(guan) 。
1999年,當時還是中央工藝美術學院(1999年11月20日並入清華大學,更名為(wei)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青年教師的馬賽,就參與(yu) 了“光輝的曆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光輝成就展”廣西壯族自治區展位的設計工作,並獲評“最佳展位設計”。2009年,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活動中,國慶群眾(zhong) 遊行中有60輛彩車充分展現新中國成立60年來取得的輝煌成就,清華美院參與(yu) 設計了其中的近20 輛,馬賽再次深度參與(yu) 其中,經曆了加班加點、臨(lin) 危受命等重大挑戰,最終出色完成了相關(guan) 工作。當他在2018年年底接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慶典設計任務時,馬賽已經做好了充足準備。
2019年10月1日上午,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hui) 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ju) 行,盛大的遊行隊伍走過長安街,主題彩車與(yu) 天安門廣場上壯麗(li) 、靈動的“紅飄帶”交相輝映,現場的歡樂(le) 海洋與(yu) LED大屏幕上的曆史畫麵融為(wei) 一體(ti) ,廣大人民群眾(zhong) 共同為(wei) 祖國的生日慶典送上最美祝福。
大家在現場或通過電視機看到的是人民群眾(zhong) 的狂歡,感受到的是自由、生動、歡愉、活潑的熱烈氛圍。而為(wei) 了達到“人民的慶典”這一效果,作為(wei) 本次慶典活動天安門廣場專(zhuan) 家組組長的馬賽及其團隊必須做到“精精益求精、萬(wan) 萬(wan) 無一失”。
馬賽帶隊完成了禮賓車、“開天辟地”等11輛主題彩車的設計任務,創新性地提出了天安門廣場“紅飄帶”景觀設計方案。主題彩車設計過程中,為(wei) 了加深對主題的理解,馬賽專(zhuan) 門邀請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專(zhuan) 家為(wei) 團隊授課解讀;“紅飄帶”推進過程中,為(wei) 了解決(jue) 防風抗震等問題,馬賽會(hui) 集科技、材料、機械、土木等領域的專(zhuan) 家跨學科合作,動員各類資源保障工作順利開展。
“我們(men) 一邊學習(xi) 一邊創意。在國家的支持下,最終把創意變為(wei) 現實。”馬賽說。過程辛苦嗎?時間緊、任務重、工作強度大、時間跨度長,壓力可想而知。馬賽告訴記者,那段時間經常連軸轉,“有一次我去車裏拿手機充電線,坐在車裏就睡著了,睜眼已經是滿天星星”。
馬賽曾參與(yu) 北京夏季奧運會(hui) 、廣州亞(ya) 運會(hui) 及深圳大運會(hui) 開閉幕式設計工作,擔任亞(ya) 運會(hui) 、大運會(hui) 開幕式視覺總設計等。在這些重大活動中,馬賽帶領的團隊中既有青年教師,也有不少博士生、碩士生。他在全力以赴做好設計工作的同時,也把教書(shu) 育人理念融化在實戰中,把重大項目作為(wei) 一次次實踐課堂,充分信任學生、激發學生、引導學生、培養(yang) 學生。
在馬賽的工作室中,桌上放著幾個(ge) 2022年北京冬奧會(hui) 主火炬“雪花”的草模型——打包快遞的編織帶與(yu) 廢棄光盤的組合。“我們(men) 要求學生不能光靠嘴說,要動手做,拿一些隨手可得的材料搭建草模型。我會(hui) 告訴他們(men) 哪些地方不合理,哪些地方需要調整,不斷推倒重來,探索最佳方案。”馬賽說,“清華大學有為(wei) 民生而設計的基因和很好的‘從(cong) 遊’傳(chuan) 統,大魚帶小魚。在完成所有項目的過程中,我都會(hui) 與(yu) 學生一起熬夜加班,一起討論,一起出方案,在和學生一起摸爬滾打的過程中,使學生‘親(qin) 其師而信其道’。”
馬賽身上有著清華人“行勝於(yu) 言”的特質,自覺成為(wei) “大先生”,做學生為(wei) 學、為(wei) 事、為(wei) 人的示範,堅持在實踐中育人。在為(wei) 2022年北京冬奧會(hui) 設計“雪花”主火炬及三大賽區場外火炬台的日子裏,設計和施工過程中的很多細節之處,馬賽都要親(qin) 力親(qin) 為(wei) ,不允許出現任何瑕疵。他用身體(ti) 力行告訴學生,要把國家利益、集體(ti) 榮譽放在最高位置,“既然要做,就一定要達到一個(ge) 理想效果”。結果證明,“雪花”一舉(ju) 驚豔世界,火炬台憑借藝術美感作為(wei) 地標被保存。
馬賽在學生時代曾受益於(yu) 通識教育,廣泛學習(xi) 了環境設計、雕塑、染織、版畫、工藝美術等不同專(zhuan) 業(ye) 。這使得他在未來的日子裏,麵對各類重大任務時,都能自如應對,走上學院領導崗位後,對各個(ge) 專(zhuan) 業(ye) 並不陌生。如今,他也經常鼓勵學生不要被專(zhuan) 業(ye) 所束縛,要有寬闊的視野和係統性解決(jue) 問題的能力。他還常常激勵學生要迎難而上,在“真刀真槍”的藝術實踐中增長才幹、實現自我價(jia) 值;在藝術與(yu) 科技的融合中拓展思路、尋求突破;在重大項目中提升能力、錘煉意誌、培養(yang) 愛黨(dang) 愛國情懷。
“我常跟學生說,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接力棒傳(chuan) 到了我們(men) 手上,我們(men) 義(yi) 不容辭,必須奮力往前跑,要體(ti) 現我們(men) 這代人的能力和價(jia) 值。同時要以美為(wei) 媒,傳(chuan) 播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馬賽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