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數字科技讓文物“活”起來,“雲遊”博物館更方便

發布時間:2022-05-26 10:16:00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

  “突破線下遊覽的限製,走進原狀陳列的‘全景展廳’,仿佛一腳踏入了明清宮廷的生活場景。”36歲的北京市民丁玲在居家隔離期間,在故宮博物院微信公號上,遍覽太和殿、壽康宮等原狀陳列展廳,還跟隨地圖導覽,細細品味了“何以中國”等展覽的“線上全景展廳”。

  讓丁玲更加欣喜的是,故宮館藏的186萬(wan) 餘(yu) 件文物,被收錄入“故宮博物院藏品總目”,實時檢索這些文物的名稱,就可以反複查看它們(men) 的圖片。而在“數字多寶閣”,展示了大量“三維文物”,每一件都可以在手中翻轉,甚至拆解開來。數百幅名畫的畫卷,在指尖滑動下可以放大、縮小。

  故宮遊是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不少中國博物館的一個(ge) 縮影。從(cong) 熙熙攘攘的團隊遊,到自由隨心的個(ge) 人遊,再到打破時空界限的線上遊,數字化技術讓更多文物藏品、文化遺產(chan) 得到活化利用。

  國際博物館協會(hui) 2020年發布的報告顯示,受疫情影響,全球博物館大麵積關(guan) 門停業(ye) ,線上的數字體(ti) 驗成為(wei) 人們(men) 與(yu) 文物互動的重要方式。博物館不斷拓展數字體(ti) 驗、豐(feng) 富數字內(nei) 容,同時也開始重新思考數字科技對於(yu) 博物館的意義(yi) 。

  中國“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推進博物館等公共文化場館免費開放和數字化發展,發展線上數字化體(ti) 驗產(chan) 品,發展沉浸式體(ti) 驗、虛擬展廳、高清直播等新型文旅服務。

  隨著中國各地博物館數字化建設的不斷深入,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chan) 、書(shu) 寫(xie) 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了起來,受到普遍歡迎和點讚。

  今年的國際博物館日,多個(ge) 城市充分動員各家博物館,通過短視頻、直播、數字展覽等形式,縮短文物與(yu) 公眾(zhong) 距離,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

  北京汽車博物館展覽展示部部長高豔介紹,自今年5月2日閉館以後,博物館策劃了一係列線上活動。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當天,該博物館開展線上直播活動,采用VR技術,觀眾(zhong) 可看到藏品車的內(nei) 部構造;增加體(ti) 驗環節,讓觀眾(zhong) 跟隨主播體(ti) 驗汽車風洞試驗,學習(xi) 科普知識;邀請藏品修複人員為(wei) 觀眾(zhong) 講述車輛類藏品修複過程及背後的故事,傳(chuan) 承工匠精神;開展情景式的科學展示實驗,普及汽車中所應用的物理、化學知識。

  中國園林博物館是一座建立在鋼渣廢棄地上的博物館,“園中有館、館中有園”的空間布局,強調著博物館、自然環境與(yu) 城市環境的融合,凝聚著中國園林優(you) 秀的傳(chuan) 統文化。

  中國園林博物館副館長劉明星介紹,自2020年疫情以來,園林博物館的講解員就紛紛轉型為(wei) 科普老師,錄製短視頻進行線上分享。園林博物館還開發了數字博物館,在手機上點開“雲(yun) 園林”鏈接,選擇“雲(yun) 遊”模式,就能夠聽取園內(nei) 景點的語音導覽,足不出戶在美景中徜徉。

  位於(yu) 湖北省武漢市的盤龍城遺址博物院對遺址全貌、基本陳列、臨(lin) 時展覽進行全景複原。盤龍城遺址博物院院長萬(wan) 琳說,網上數字博物館突破了實體(ti) 博物館的限製,豐(feng) 富了藏品展陳方式、擴展了展陳內(nei) 容,以最大限度還原展廳風貌,為(wei) 觀眾(zhong) 提供全視角、沉浸式體(ti) 驗。

  近年來,一些博物館開設的無接觸、數字化的體(ti) 驗項目受到遊客青睞。位於(yu) 四川成都的金沙遺址博物館遺跡館,名為(wei) “考古時空門”的數字體(ti) 驗項目自去年投入使用以來,就受到遊客歡迎。據介紹,該項目2021年全年共接待觀眾(zhong) 108萬(wan) 。

  金沙祭祀區的古河道雖早已幹涸,但在“考古時空門”中,遊客可以在一麵從(cong) 牆麵蔓延到腳下的寬闊屏幕前漫遊祭祀區,感受三千年古摸底河的潺潺流水,領略三千年前古蜀人濱河祭祀的恢宏場景,加深對考古以及祭祀文化的認知。

  數字展覽可複製、易複製的特點為(wei) 博物館走向更廣闊的天地提供可能。“‘考古時空門’項目在商圈、街巷、校園等都得到應用,在寬窄巷子現場搭建起的沉浸式多媒體(ti) ‘盒子’——金沙考古時空之門,吸引不少市民進入參觀,感受金沙考古現場的魅力。”金沙遺址博物館副館長姚菲說。

  “我們(men) 向二三線城市的圖書(shu) 館、文化館提供數字展覽資源,當地中小學根據這些數字資源又繪製展板,供學生們(men) 學習(xi) ,增強了數字展覽的覆蓋麵和傳(chuan) 播力。”高豔說。

  始鑿於(yu) 北朝東(dong) 魏時期的山西太原天龍山石窟曆經北齊、隋、唐等時期,留下了洞窟25個(ge) 、造像500餘(yu) 尊。

  通過數字化還原,在天龍山石窟博物館的展廳裏,前來參觀的遊客看到的造像不再是殘缺或遺失的缺憾,而是修複“合體(ti) ”成功後的完滿之美。數字技術讓博物館、文化遺址中的文物曆經歲月的洗禮,曆久彌新。

  (記者羅鑫、喻珮、童芳、王學濤)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