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時評】高校為何開設慈善管理專業
【光明時評】
作者:藍煜昕(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清華大學公益慈善研究院副院長)
繼今年年初教育部正式批準浙江工商大學、山東(dong) 工商學院兩(liang) 所高校開設慈善管理本科專(zhuan) 業(ye) 後,目前兩(liang) 所高校正在緊鑼密鼓地開展招生工作。慈善管理本科專(zhuan) 業(ye) 獲批係我國首次,此次招生亦是首次。
慈善管理專(zhuan) 業(ye) 的設立不是孤立事件,其背後是我國公益慈善行業(ye) 的整體(ti) 成長和不懈努力,凝聚了高校公益慈善教育的十年探索成果,是我國公益慈善事業(ye) 發展的大事件。這不僅(jin) 標誌著公益慈善正式成為(wei) 國家充分鼓勵、年輕人可以期待的職業(ye) 發展領域,同時也意味著公益慈善行業(ye) 發展和知識積累已經達到一定程度,正式步入專(zhuan) 業(ye) 化發展軌道。
公益慈善事業(ye) 大發展是我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進入到一個(ge) 新時代、新階段的必然趨勢。隨著改革開放40多年來社會(hui) 財富的快速積累,我國社會(hui) 已經在一定程度上進入“豐(feng) 裕社會(hui) ”,如何在追求財富的同時創造社會(hui) 價(jia) 值、如何選擇更有意義(yi) 的生活方式,越來越成為(wei) 新時代人們(men) 內(nei) 在的精神需求,而公益慈善正是這樣一條創新財富和個(ge) 體(ti) 價(jia) 值的路徑。
然而,專(zhuan) 業(ye) 人才匱乏是公益慈善事業(ye) 發展的重要瓶頸。根據民政部發布的《“十四五”社會(hui) 組織發展規劃》,2025年社會(hui) 組織專(zhuan) 職工作人數將達1250萬(wan) 人,然而社會(hui) 公眾(zhong) 對社會(hui) 組織、公益慈善作為(wei) 機關(guan) 、企事業(ye) 單位之外的重要就業(ye) 領域知之甚少。2016年,慈善法第八十八條提出“國家鼓勵高等學校培養(yang) 慈善專(zhuan) 業(ye) 人才”,此番兩(liang) 所高校慈善管理本科專(zhuan) 業(ye) 的獲批是該法頒布以來慈善教育最重要、最實質性的進展,有望推動全社會(hui) 關(guan) 注到這一發展中的職業(ye) 領域。
我國公眾(zhong) 對公益慈善的廣泛認知始於(yu) 2008年的汶川地震和北京奧運會(hui) ,之後發生的紅十字會(hui) 的負麵事件在客觀上促成了公益慈善行業(ye) 的集體(ti) 反思和在高校進行慈善專(zhuan) 業(ye) 人才培養(yang) 的探索。此次兩(liang) 所高校慈善管理專(zhuan) 業(ye) 的正式設立可謂瓜熟蒂落,代表著完整的慈善專(zhuan) 業(ye) 人才培養(yang) 模式落地,值得期待。
不過也要看到,中國公益慈善事業(ye) 發展在整體(ti) 上還處於(yu) 初級階段,且存在不同於(yu) 西方的製度文化背景、價(jia) 值取向和發展路徑,因此中國慈善專(zhuan) 業(ye) 教育發展仍然麵臨(lin) 學科基礎薄弱、本土化知識生產(chan) 不充分、社會(hui) 認知度低、就業(ye) 吸引力偏弱等現實挑戰。相關(guan) 高校必須與(yu) 政府、行業(ye) 組織及社會(hui) 各界協同起來,努力在以下三個(ge) 方麵做出突破。
一是加強本土知識積累,夯實具有中國特色的公益慈善學科基礎。專(zhuan) 業(ye) 教育雖然是以社會(hui) 分工和人才需求為(wei) 導向,其根基卻在研究及學科發展所積累起來的知識體(ti) 係。國內(nei) 現有公益慈善教育涉及公共管理、工商管理、社會(hui) 工作乃至法學等不同學科背景,學科基礎和知識體(ti) 係龐雜、缺乏共識。此外,相對核心的“非營利組織管理”“社會(hui) 創新創業(ye) ”等課程,都還主要借鑒國外的理論基礎、方法論甚至案例,並不完全適用於(yu) 我國的情景。鑒於(yu) 此,不同學科背景的院校、學者必須協同起來,在尊重各自學科特色的同時,共同構築慈善專(zhuan) 業(ye) 教育的核心知識體(ti) 係。教育者與(yu) 實踐者也必須聯合起來共創知識,方能使課堂上的慈善知識真正能滋養(yang) 中國特色慈善事業(ye) 的發展。
二是強化慈善通識教育,提升全社會(hui) 的慈善和社會(hui) 創新創業(ye) 意識。慈善教育是一個(ge) 係統工程,專(zhuan) 業(ye) 教育發展除需要教育供給者增強“內(nei) 功”外,還需要主動培育支持性的社會(hui) 環境和生源基礎。有基金會(hui) 曾同時發起支持高校慈善通識課程建設和慈善專(zhuan) 業(ye) 人才培養(yang) 的項目,經驗表明兩(liang) 類教育的係統推進產(chan) 生了很好的協同作用,前者通過較小的成本即擴大了慈善教育師資隊伍並提升了學生、大眾(zhong) 對公益慈善行業(ye) 的認知,後者反過來又為(wei) 受前者影響的青年人提供了職業(ye) 成長路徑。未來,還有必要將慈善通識教育進一步推廣至中小學的德育體(ti) 係,或與(yu) 高等院校的思政教育、創新創業(ye) 教育、社會(hui) 實踐與(yu) 誌願服務教育結合起來,從(cong) 而使公益或以公益為(wei) 目的的創新創業(ye) 進入主流,真正成為(wei) 青年人可以為(wei) 之奮鬥的誌業(ye) 。
三是選人、育人、用人全過程保障,提升慈善專(zhuan) 業(ye) 教育的吸引力。當前公益慈善就業(ye) 吸引力不充分,要增強專(zhuan) 業(ye) 教育的吸引力還必須在前後的招生、就業(ye) 端同時發力。一方麵選拔到那些真正富有同理心、對公益慈善有興(xing) 趣和內(nei) 在追求的學生;另一方麵要與(yu) 行業(ye) 建立起“訂單式培養(yang) ”等用人機製,並與(yu) 政府、行業(ye) 一起改善公益慈善從(cong) 業(ye) 者的職業(ye) 環境,讓受教育者學有所用,享有與(yu) 其他就業(ye) 領域對等的人才政策和有競爭(zheng) 力的薪酬。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