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中國消費者協會提醒家長:科學用眼和戶外活動才是近視防控“良藥”

發布時間:2022-05-30 09:43: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王海磬

  近視能被治愈?別被商家忽悠了!在“六一”國際兒(er) 童節到來之際,中國消費者協會(hui) 發出消費提示,提醒兒(er) 童青少年及家長:在目前醫療技術條件下,近視不能治愈,勿輕信所謂的治療近視廣告,科學用眼加上適量的戶外活動才是“良藥”。

  近年來,我國兒(er) 童青少年近視率一直處於(yu) 較高水平。國家衛健委公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兒(er) 童青少年的總體(ti) 近視率為(wei) 53.6%,到2019年,這一數據下降為(wei) 50.2%,但2020年以來,學生居家上網課的時間和頻次增多,兒(er) 童青少年的總體(ti) 近視率又上升為(wei) 52.7%。青少年的近視問題,已經引起了政府、社會(hui) 、學校、家庭等各方麵的高度重視。

  正是因為(wei) 我國擁有數量龐大的近視群體(ti) ,市場上不斷湧現大量的“視力保護產(chan) 品”,如護眼貼、明目膏、護眼儀(yi) 、穴位按摩儀(yi) 等,並使用“康複”“恢複”“緩解眼疲勞”“降低度數”“提升視力”“近視治愈”“近視克星”“度數修複”等表述,有的還列舉(ju) 了一些“成功”案例以博取消費者的信任。

  中國消費者協會(hui) 表示,這些廣告宣傳(chuan) ,大都缺乏科學依據,不僅(jin) 侵害了消費者的知情權,甚至會(hui) 讓部分消費者產(chan) 生“治療近視很容易”的誤解,進而忽視孩子的近視防控工作。

  此外,還有一些中藥藥敷、耳豆、足底刺激、訓練儀(yi) 器、按摩等針對兒(er) 童青少年近視的康複幹預產(chan) 品和服務,以及苗醫、針灸、特效眼鏡等看似科學的治療視力的方法,有些消費者在試用或者初次接受服務後,可能會(hui) 有一些“效果”。對此,有專(zhuan) 家表示,它們(men) 都是通過放鬆神經肌肉來緩解因視疲勞而產(chan) 生的一些症狀,但近視依然存在。

  據悉,國家衛健委、市場監管總局等6部門在2019年發布的《關(guan) 於(yu) 進一步規範兒(er) 童青少年近視矯正工作切實加強監管的通知》中明確指出,“在目前醫療技術條件下,近視不能治愈”。

  中國消費者協會(hui) 認為(wei) ,若是由用眼過度等原因導致的假性近視,及時去正規的眼科醫療機構檢查並通過科學的方法是有可能恢複的;但如果真性近視已經發生,通過明目膏、護眼貼等產(chan) 品來降低近視度數甚至恢複正常的說法就非常不靠譜了。當前,隻能通過配戴眼鏡(包括框架眼鏡和隱形眼鏡等)、近視眼手術等方式來進行矯正。

  有專(zhuan) 家指出,我國青少年近視發生率之所以一直處於(yu) 較高的水平,主要是因為(wei) 嬰幼兒(er) 時期過早接觸電子產(chan) 品、使用電子產(chan) 品時間過長、睡眠與(yu) 運動時間不足等。

  中國消費者協會(hui) 認為(wei) ,孩子的視力健康,早防早控是關(guan) 鍵。從(cong) 孩子出生到3歲是孩子視力發育的“黃金時期”,要盡量避免3歲前的嬰幼兒(er) 使用電子產(chan) 品;3歲至6歲是眼睛和視覺功能發育的“關(guan) 鍵時期”,家長要隨時關(guan) 注他們(men) 的眼睛發育和視力健康狀況,幫助孩子從(cong) 小養(yang) 成科學用眼、健康用眼、衛生用眼的良好習(xi) 慣。發現孩子出現看電視需湊近屏幕、抱怨頭痛或眼睛疲勞、經常揉眼睛等視力異常跡象時,要及時帶孩子到正規的眼科醫療機構檢查。

  中國消費者協會(hui) 建議,家長要保證孩子每天擁有合理的膳食結構和充足的睡眠,引導孩子以正確的姿勢、距離閱讀和書(shu) 寫(xie) ,連續用眼時間不宜超過40分鍾,並注意周圍環境的亮度等。

  對於(yu) 需要上網課的學生,家長要幫助孩子合理選擇和正確使用電子產(chan) 品,使用電子產(chan) 品學習(xi) 30分鍾至40分鍾後,應休息10分鍾;年齡越小,連續使用電子產(chan) 品的時間應越短。非學習(xi) 目的的電子產(chan) 品單次使用時間不宜超過15分鍾,每天累計不宜超過1小時。

  要積極督促孩子進行戶外活動和體(ti) 育鍛煉,每天應保證2小時以上的戶外活動時間或者每周累計14小時以上,形成良好的生活習(xi) 慣。對於(yu) 已患近視的孩子,應增加戶外活動時間以減緩近視程度的進一步發展,建議每天戶外活動時間在3小時以上。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