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技術創新優化防疫舉措
手機上一點一劃,附近各核酸檢測點的位置、排隊情況、預估等待時間等信息便一目了然。近日,北京市海澱區中關(guan) 村街道聯合駐區單位中科院自動化所研發上線了一款小程序,剛投入使用即贏得一片好評。
與(yu) 新冠病毒賽跑,科技加持帶來防控加速度。回看疫情防控兩(liang) 年多來,通過技術賦能優(you) 化防疫舉(ju) 措的創新比比皆是。從(cong) 亮“碼”出入、見“綠”放行,到健康碼、核酸檢測記錄、疫苗接種情況“三碼合一”,化繁為(wei) 簡的出行“神器”,讓人員流動安全有序;從(cong) 雲(yun) 會(hui) 議,到雲(yun) 課堂,依托5G、在線直播等時興(xing) 技術,遠程交流互動自如無礙;從(cong) AI機器人無接觸配送,到核酸檢測點地圖上線,依托人工智能、實時定位等創新應用,保障了社會(hui) 生活有序……種種創新雖“微”,卻是真正的“四兩(liang) 撥千斤”,極大解決(jue) 了市民朋友和各行各業(ye) 的急難愁盼,將疫情防控對大家工作生活的影響降到最低。這是常態化疫情防控的應然之舉(ju) ,也是凝聚抗疫合力的應有態度。
哪裏有訴求,哪裏就有創新。如果說技術是“利箭”,對破解問題有事半功倍之效,那麽(me) 群眾(zhong) 的訴求就是標靶,找準了、瞄對了,才能有的放矢。在這方麵,與(yu) 群眾(zhong) 接觸最多的基層一線其實有著更切身的感觸,也有著更大的創新主動性,或優(you) 化機製,或技術借力,都更敢想,也更肯幹。就拿中關(guan) 村街道推出的這個(ge) 排隊小程序來說,產(chan) 品需求由街道提出,中科院自動化所作為(wei) 街道黨(dang) 建協調委員會(hui) 成員單位立刻響應,僅(jin) 用一夜便完成產(chan) 品。這正是基層社情民意在肥沃的社會(hui) 創新土壤上結出的碩果。
抗擊新冠疫情讓我們(men) 看到了技術創新在城市治理中的巨大潛力,同時也照見了技術運用過程中的不少現實梗阻。比如,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本身具有打破時空限製的特性,但在具體(ti) 操作中也難免遇到城市之間、部門之間、行業(ye) 之間的壁壘。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說,創新突破是一方麵,輻射帶動是另一方麵,麵對群眾(zhong) 對更高效、更便捷服務保障的普遍期待,能不能通過協調各方、共建共享,最大限度抹平技術鴻溝,加快好經驗、好做法的推廣效率,就顯得異常關(guan) 鍵。在這方麵,可以調動商業(ye) 公司、科研院所等多方力量積極性,讓創新的源泉充分湧流,助力城市疫情防控常態化乃至城市治理“提智增效”。
科技變革的時代,科學化、智能化水平很大程度標定著城市新的成長坐標。以技術創新找到對症的“方子”,走對服務的“路子”,是我們(men) 攻堅克難、為(wei) 民服務的法寶。鮑 南
(摘編自《北京日報》,原題為(wei) 《善用技術創新助力防疫“提智增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