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寫春天的故事|寧夏"百萬移民致富提升行動"調查
當前,我國脫貧地區進入了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有效銜接階段。站在新的起點上,繼續增加脫貧農(nong) 民收入,難度不亞(ya) 於(yu) 脫貧攻堅戰。其中,易地扶貧搬遷人口更是難中之難。為(wei) 此,寧夏2021年4月份開始大力實施“百萬(wan) 移民致富提升行動”。一年來,這一行動成效如何?經濟日報記者日前走訪脫貧村發現,各村碰到的難題各有差異,不同發展水平的村正在尋找適合自己的“解題思路”。
走進寧夏中衛市沙坡頭區宣和鎮海和村,道路整潔,花紅柳綠,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就在去年,這裏還是樹少路破環境差的模樣。僅(jin) 一年,變化之大令人驚訝。海和村隻是寧夏多個(ge) 移民村舊貌換新顏的縮影。為(wei) 鞏固脫貧攻堅來之不易的成果,實現共同富裕,2021年4月份,寧夏開始實施“百萬(wan) 移民致富提升行動”,由自治區領導帶頭包抓重點村,全區盡銳出戰,對160多個(ge) 移民村開展鞏固提升。一年多來,這項行動碩果累累。
“殿後村”二次蝶變
位於(yu) 中衛市的海和村有2500多人,是個(ge) 移民村。10年前,村民們(men) 從(cong) “苦瘠甲天下”的海原縣山區搬遷下來,實現了首次蝶變。完成“脫貧大考”後,2020年海和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7947元,縱向比實現了很大進步,但橫向比位列寧夏移民村倒數第一,被列為(wei) 自治區包抓重點。2021年7月份,寧夏回族自治區黨(dang) 委組織部駐村工作隊進駐這裏。
“海和村的痛點在於(yu) 基礎設施起點低、功能缺失多、村容村貌差。難點是全村村民以農(nong) 業(ye) 采摘、建築等零工為(wei) 主,收入不穩定,增收渠道窄。二者交互作用,導致村民發展信心不足。”駐村第一書(shu) 記張圃瑜告訴記者。
海和村的狀況代表了寧夏移民村中“殿後村”的共性特點:基礎設施差,返貧風險高。但從(cong) 理論上講,提升空間也大,該如何攻堅?
按照“缺什麽(me) 、補什麽(me) ”原則,駐村工作隊爭(zheng) 取各類項目資金上千萬(wan) 元,組織村民通過“以工代賑”方式開展人居環境整治與(yu) 基礎設施大改造。新修了道路、汙水處理終端等,開展了“廁所革命”,安裝了路燈,改擴建了村部,栽植各類喬(qiao) 灌木5200多株,村莊巷道硬化率、亮化率達到100%……這些工程為(wei) 村民們(men) 創造了2000多人次的務工機會(hui) ,人均增收達到2000元。
按照“什麽(me) 弱、強什麽(me) ”原則,駐村工作隊率先在村民最為(wei) 關(guan) 心的穩定就業(ye) 問題上發力,成立了“海和村務工就業(ye) 服務站”,引導230多人就業(ye) ;動員多家企業(ye) 進村開展招聘會(hui) ,招工30多人;對接貨運企業(ye) ,幫助村裏32輛貨車與(yu) 50多名貨車司機增收;與(yu) 中衛市製香企業(ye) 合作成立幫扶車間,解決(jue) 易返貧困難群體(ti) 30餘(yu) 人就業(ye) ……
多管齊下效果迅速顯現。2021年,海和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0325元,比2020年增長29.9%,增幅位居寧夏移民村前列,村民們(men) 的信心也大幅提振。後續,海和村還有“組合拳”,建設中的光伏、肉羊等產(chan) 業(ye) 將助力村民持續增收。
“中遊村”使出新招
走進銀川市賀蘭(lan) 縣洪廣鎮廣榮村,一棟棟樓房色彩明快。村部整潔的廣場上,老人們(men) 在悠閑地聊天。5000多人的廣榮村是寧夏為(wei) 數不多住樓房的移民村,籃球場、扶貧車間等基礎設施配套齊全。8年前,村民們(men) 從(cong) 西吉縣山區搬遷下來,過上了新生活。2020年廣榮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0058元。在全區移民村中,這個(ge) 成績處於(yu) 中遊。2021年7月份,寧夏回族自治區自然資源廳駐村工作隊進駐於(yu) 此。
“附近的工業(ye) 園區吸納村裏460多名男性穩定就業(ye) ,年輕人則大多在城市打工;村裏的製衣車間與(yu) 手工品工坊可穩定吸收幾十名婦女就業(ye) ;養(yang) 殖業(ye) 由企業(ye) 托管。可以說,村裏沒有明顯優(you) 勢,也沒有明顯短板,產(chan) 業(ye) 發展比較穩定均衡,進入了發展平台期。”駐村第一書(shu) 記張萬(wan) 升告訴記者。
廣榮村代表了“中遊村”的共性特點:不好找到突破的抓手。如果猛烈發力,拳頭可能會(hui) 打在棉花上。如何破局?
經慎重思考後,村裏將突破口放在了婦女、老人等留村勞動力身上,在增量上想辦法。去年,村裏引進寧夏冠名食品加工合作社,投資2500多萬(wan) 元建成了枸杞芽菜種植基地,種植枸杞芽菜1000畝(mu) ,並新建了2個(ge) 加工車間,形成種植、加工、銷售產(chan) 業(ye) 鏈,日均可帶動80人務工就業(ye) 。
“枸杞芽菜可常年采摘,老人孩子都能幹,一公斤采摘費3元錢。手快的人一天能掙一二百元,手慢的能掙七八十元。剛剛過去的4月份,70多歲的蘇萬(wan) 虎、馬秀花老兩(liang) 口三天就掙了1480元。”枸杞芽菜種植基地工作人員馬英英說。
去年,村裏還開始種植赤鬆茸。今年4月份,赤鬆茸已經長成出貨,主要銷往銀川市。58歲的蒙永忠在附近園區上班,每月工資4000多元,他還承包了2個(ge) 大棚,主要由妻子來種植,一個(ge) 大棚預計收入近2萬(wan) 元,家庭收入增長可觀。
新產(chan) 業(ye) 增加了新動能。2021年,廣榮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1647元,比2020年增長了約10%。今年下半年,冠名食品加工合作社的羊肉串加工項目即將上馬,能帶動更多村民就業(ye) 增收。
“領先村”三產(chan) 融合
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武河村熱鬧繁華,村部附近分布著近百家飯館、商鋪,規模堪比一些鄉(xiang) 鎮中心。這是個(ge) 人口近萬(wan) 人的大村,由於(yu) 從(cong) 西海固山區搬遷下來已20多年,村民們(men) 具有一定積累。2020年武河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3940元,位居寧夏移民村前列,且超過寧夏農(nong) 村居民收入平均水平。2021年7月份,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研究室駐村工作隊進駐武河村。
“武河村擁有葡萄、玉米、肉牛養(yang) 殖等產(chan) 業(ye) ,產(chan) 業(ye) 均衡且服務業(ye) 優(you) 勢突出。因為(wei) 搬遷時間早,村民們(men) 地多、庭院也大。可以說,基礎條件是好的,但提升難度也很大,群眾(zhong) 期望值很高。”駐村第一書(shu) 記張虎說。
武河村代表了“領先村”的共性特點:基礎紮實、優(you) 勢突出、進步明顯,但越往上越難以提升。如何攻關(guan) ?
針對單項產(chan) 業(ye) 提升空間有限的瓶頸,村裏決(jue) 定打破產(chan) 業(ye) 界限,發揮三產(chan) 優(you) 勢,帶動一二產(chan) 業(ye) ,走融合發展之路,拓寬致富路。村裏爭(zheng) 取了130萬(wan) 元項目資金,引導部分村民發展美麗(li) 庭院旅遊經濟;爭(zheng) 取了560萬(wan) 元項目資金,以村集體(ti) 經濟共同參股的形式引進企業(ye) 投資,建設武河村生態農(nong) 業(ye) 觀光園,發展水果蔬菜采摘、垂釣等體(ti) 驗式項目。
去年,由幫扶企業(ye) 援建的800畝(mu) 桃園交付村裏,加上全村種植的2000餘(yu) 畝(mu) 葡萄,村裏的生態遊條件已具備。而且,村子處在賀蘭(lan) 山西線旅遊帶上,村民們(men) 對在家門口“嚐鮮”旅遊飯充滿期待。“遊客多了,牛肉消費肯定也會(hui) 增加。”35歲的養(yang) 牛戶吳瑞萍說。
今年,經過駐村工作隊積極協調,水利部門將對北三鬥渠實施改造,補齊武河村因早期移民村規劃建設標準低造成農(nong) 田灌溉困難的短板,讓村裏所有作物均能得到正常灌溉。
目前,武河村正在進行一二三產(chan) 業(ye) 項目整合。驅車行駛在武河村,飯館紅火,庭院美麗(li) ,牛羊肥壯,桃園、葡萄園青翠欲滴,新的目標給了村民們(men) 發展預期。2021年武河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6340元,比上年增長17%。“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需要時間,我們(men) 會(hui) 持續用力,力爭(zheng) 實現新的突破,奮力推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武河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馬寧說。
做好易地搬遷下半篇文章
易地搬遷是我國扶貧工作的一種重要方式。通過搬遷到條件更好的地方,農(nong) 民可實現更好的發展,生活改善事半功倍。近年來,在國家政策有力支持下,我國移民村普遍實現了長足進步。不過,在打贏脫貧攻堅戰後,對標鄉(xiang) 村振興(xing) 發展要求,尚需做好易地搬遷“下半篇文章”。
補齊現存短板,為(wei) 發展創造條件。我國實行易地扶貧搬遷時間長、規模大,僅(jin) “十三五”期間,就有1000萬(wan) 貧困人口走出了大山和自然條件惡劣地區,喬(qiao) 遷新居。由於(yu) 規模大、時間緊,部分安置區配套設施仍不夠完善。尤其是一些移民時間早的村子,受限於(yu) 當時的發展水平,存在著規劃性缺陷。因此,按照“缺什麽(me) 、補什麽(me) ”“什麽(me) 弱、強什麽(me) ”原則,需要下大力氣進行改造,打破製約進一步發展的瓶頸。
精耕細作產(chan) 業(ye) ,向質量要效益。經過脫貧攻堅時期的快速增長,目前移民新區部分產(chan) 業(ye) 進入平台期,產(chan) 量和收益難以繼續提高、提高緩慢甚至出現下降。在這種情況下,需要精耕細作、挖掘潛力、積累經驗,通過信息化促進技術創新與(yu) 產(chan) 業(ye) 融合,打破製約產(chan) 業(ye) 發展的瓶頸,促進種植養(yang) 殖環節向全產(chan) 業(ye) 鏈拓展轉變,增強供給適應性,推進品種培優(you) 、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chan) ,提高產(chan) 業(ye) 質量效益和競爭(zheng) 力。
提升移民素質,為(wei) 發展添後勁。提升質量效益的關(guan) 鍵在人。打贏脫貧攻堅戰後,有些人產(chan) 生了自滿情緒,有些人還守著粗放落後的發展觀。隨著平台期的到來,一些人難免產(chan) 生畏難情緒,思想上動搖。另外,還有不少人文化程度不高,這都不利於(yu) 進一步發展生產(chan) 。因此,駐村工作隊要繼續引導村民提高思想認識,堅定發展信心。與(yu) 此同時,組織廣大移民學習(xi) 文化知識和勞動技能,努力向新型農(nong) 民轉變。
做好易地搬遷“下半篇文章”,讓廣大移民能致富的難度不亞(ya) 於(yu) 脫貧攻堅戰,這也是寧夏再次盡銳出戰、下大力氣開展“百萬(wan) 移民致富提升行動”的重要原因。需以“繡花功夫”推動移民村建設,努力實現鞏固提升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無縫銜接。(經濟日報記者 拓兆兵)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