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讓物理隔離變為心理疏離
編者按
從(cong) 春天到初夏,突如其來的疫情,給一些城市按下了“暫停鍵”。疫情隔離了人們(men) 的活動,但隔離不了人心。麵對困難和挑戰,人們(men) 齊心協力、攜手同心,艱難中見證了美好與(yu) 情誼。我們(men) 相信,有難一起扛,有坎兒(er) 一起跨,那些熟悉的人間煙火終將回歸。
唐靜(化名)兩(liang) 個(ge) 月沒有出校門了,每天都在盼望校園封閉管理結束,能出去尋覓美食;黃陽(化名)在出差的時候,由於(yu) “時空伴隨”,綠碼變為(wei) 紅碼,被就地隔離,許多正常的工作沒辦法開展;王芳(化名)的老家疫情形勢嚴(yan) 峻,爸爸患有胃病,本應該定期去醫院治療,但因疫情打亂(luan) 了治療節奏,她非常擔心。
以上是三個(ge) “隔離”的例子,隔離是一種物理上的防疫措施。而這種物理上的隔離是否會(hui) 轉化為(wei) 心理疏離,直接關(guan) 係到我們(men) 每個(ge) 人的心理健康。疫情中,心理疏離主要是指在隔離期間,人們(men) 的現實和情感需求會(hui) 受到影響,社會(hui) 交往和互動方式會(hui) 發生改變,並由此產(chan) 生一定的負麵情緒。
心理疏離主要會(hui) 帶來幾個(ge) 方麵的負麵影響。其一,可能導致持續性、彌散性的焦慮、抑鬱等負麵情緒狀態,讓自己沒有足夠的能量繼續正常生活,去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其二,長期的情緒壓抑和觀點差異,可能導致人際之間產(chan) 生衝(chong) 突,人際信任降低,甚至對人生的意義(yi) 產(chan) 生懷疑。
那麽(me) ,我們(men) 應該怎麽(me) 辦呢?
從(cong) 個(ge) 人的角度說,有兩(liang) 個(ge) 調整方向。第一個(ge) 是調整自我的舒適區。在沒有疫情防控的時候,沒有太多限製,生活是便利的,比較自由,我們(men) 的身心處於(yu) 相對可控和確定的狀態。而在疫情防控背景下,麵對的限製較多。這時,如果以平時的舒適區來對比當下的生活,就會(hui) 導致心理失衡。
因此,為(wei) 了自身心理健康,首先要意識到兩(liang) 種生活狀態的轉變,適時進行心態調整。假如,如果我們(men) 平時的舒適區間是60-80,那麽(me) ,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背景下,可能就需要把舒適區間拓展到30—80。這樣,某些原本看來不便的情境,由於(yu) 期待適度調整,自身的情緒反應就不至於(yu) 太過激烈。
第二個(ge) 是調整對於(yu) 隔離的認識。從(cong) 現實來講,隔離肯定會(hui) 帶來一些不便,甚至會(hui) 引發次生問題。但我們(men) 也需要認識到,隔離是阻斷疫情傳(chuan) 播的有效手段,隻要適度合理,一時的不便能更好地保障未來更持久的安全和便利。以居家隔離為(wei) 例,雖然人們(men) 的行動受到一定限製,但是比起日常通勤,隔離也創造出更多屬於(yu) 自己的時間。在這段時間,可以嚐試做一些新的規劃和探索,發展新的興(xing) 趣愛好,在家裏下廚、健身等。這些活動,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對抗負麵情緒,加強積極的自我暗示。
當然,直麵疫情中產(chan) 生的各類心理問題,不僅(jin) 要個(ge) 人努力,還需從(cong) 社會(hui) 層麵入手,讓隔離不“隔心”,讓隔離不“疏離”。
一方麵,疫情防控要做好解釋和宣傳(chuan) 工作,讓大家充分意識到防控的重要意義(yi) 。防控的具體(ti) 辦法和措施,應該體(ti) 現人性的溫度,避免用冷冰冰的條條框框進行管理。
由於(yu) 疫情持續時間較久,人們(men) 難免會(hui) 出現煩躁、緊張、焦慮、憤怒等情緒。對此,相關(guan) 部門應該增強服務意識,多一些理解,多從(cong) 被管控者的角度考慮問題,多聽聽他們(men) 的現實困難和訴求,逐步優(you) 化疫情防控措施。對於(yu) 大家反映強烈的問題,要予以重視,進行充分研究,尤其需要考慮到疫情防控中可能引發的次生問題和潛在的人群、場景,從(cong) 而做到因地製宜、分類施策。
另一方麵,在物理隔離之外,也要注重對人們(men) 的心理疏導,避免“心理紅碼”。一些地方提前組建心理援助谘詢師團隊,為(wei) 封控區、管控區居民提供專(zhuan) 屬線上心理服務通道的做法,就能更有針對性地解決(jue) 人們(men) 的心理問題。對於(yu) 一線醫務人員,獨居老人,心理、精神疾病患者等不同群體(ti) ,也應逐步探索出更加科學、有效的心理疏導方式,讓抗疫過程充滿人性溫度。
總之,隔離的目的是隔離病毒,不是隔離人心,不是讓人與(yu) 人之間的信任降低,也不是讓人與(yu) 人的距離更遠。不讓隔離變為(wei) 疏離,守住“心理綠碼”,需要社會(hui) 的共同努力。(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發展與(yu) 教育心理研究所教師陳武)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