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二F火箭有何特別之處
6月5日,由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所屬,以下簡稱“火箭院”)抓總研製的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以下簡稱“長二F火箭”)將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送入太空。自此,中國空間站建造階段的一係列任務拉開了帷幕。
數次出征,你知道長二F火箭有哪些特別之處嗎?記者邀請火箭專(zhuan) 家為(wei) 您解讀這枚“航天員專(zhuan) 列”有啥不一樣。
“站崗”時間最長
4月16日,隨著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返回艙緩緩降落在東(dong) 風著陸場,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這也標誌著中國空間站關(guan) 鍵技術驗證階段任務就此收官。
長二F遙14火箭發射神舟十四號,是空間站建造階段的首次載人飛行任務。“為(wei) 進一步確保航天員的生命安全,從(cong) 長二F遙12和遙13起,火箭采取‘發射一發、備份一發’及‘滾動備份’的發射模式。”火箭院長二F火箭故檢軟件設計師錢航介紹。
今年長二F火箭要執行2次載人發射任務,仍按照“打一備一”的方式進行。作為(wei) 神舟十三號載人發射任務的應急救援火箭,此次發射的長二F遙14火箭去年下半年就率先完成基礎級總裝測試,以豎立狀態封存於(yu) 技術區廠房內(nei) ,見證了火箭“兄弟”長二F遙13的總裝測試、轉運和發射全過程。直到神舟十三號飛行乘組的3位航天員翟誌剛、王亞(ya) 平和葉光富結束183天的太空之旅,順利返回地球,長二F遙14才結束約6個(ge) 月的應急值班“站崗”,進入應急轉正常的發射流程,為(wei) 執行神舟十四號載人發射任務做準備。
從(cong) “起立就位”到“交接換崗”,“站”著值班6個(ge) 多月,再加上發射準備時間,長二F遙14火箭在技術區廠房矗立近10個(ge) 月,時長創下中國載人火箭之最。
可靠性最高
“在中國載人航天曆史上,長二F火箭執行了從(cong) 神舟一號至今的所有載人飛船和目標飛行器發射任務,發射成功率達到100%,被譽為(wei) ‘中國神箭’。因此,這次神舟十四號載人發射任務的重擔,再次落到長二F火箭的‘肩膀’上。”火箭院長二F火箭總指揮荊木春自豪地說。
為(wei) 進一步提升火箭可靠性,消除薄弱環節,研製人員不斷進行技術改進。每一處改進,都體(ti) 現出火箭人對可靠性的不懈追求,背後都意味著無數次的理論分析、數學仿真和試驗驗證。對此,長二F火箭總體(ti) 副主任設計師秦曈頗有感慨:“在可靠性已經相當高的情況下再提升,難度可想而知!”火箭院長二F火箭總體(ti) 主任設計師常武權則用考試來打比方:“從(cong) 50分提高到90分,相對容易一些。從(cong) 90分提高到91分,背後的工作並不比從(cong) 50分提高到90分少。”
為(wei) 了精益求精、盡善盡美,越是艱難越向前。最終,火箭人將長二F火箭的可靠性從(cong) 指標要求的0.97提升到0.9894,靠逃逸係統保障的航天員安全性評估值已達0.99996——換句話來解釋,就是火箭發射100次,才有可能出現一次飛行故障;假設出現飛行故障,依靠逃逸係統逃逸一百次,才可能出現不到一次逃逸失敗。
載荷最珍貴
長二F火箭在載人航天工程中立項最早,在長征火箭家族中,它的使命也略顯特別。如果其他火箭“兄弟”能夠在重量和高度上開疆拓土,那麽(me) 長二F火箭則把更多精力用來完善自己——因為(wei) 它的成敗,關(guan) 乎生命。
今年,長二F火箭按計劃先後送神舟十四號、十五號兩(liang) 個(ge) 乘組共6名航天員進入太空。在軌建造完成後,空間站工程將轉入為(wei) 期10年以上的應用與(yu) 發展階段,初步計劃是每年發射2艘載人飛船和2艘貨運飛船。這些都對火箭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其他火箭的載荷再貴重,都是有價(jia) 的;而長二F的載荷是航天員,他們(men) 的生命是無價(jia) 的。”火箭院長二F火箭總設計師容易一再強調,“載人航天,人命關(guan) 天”,保障航天員安全進入太空是載人火箭研製人員的特殊使命和責任。
為(wei) 了保障航天員的生命安全,長二F火箭專(zhuan) 門設計了逃逸係統:假如火箭突發意外,逃逸係統就會(hui) 立刻啟動,逃逸飛行器像“拔蘿卜”一樣帶著返回艙飛離故障火箭;隨後,返回艙與(yu) 逃逸飛行器分離,降落傘(san) 打開,載著航天員返回地麵。“我們(men) 按照最高的標準、最嚴(yan) 格的質量來研製火箭的逃逸係統,它凝結著幾代航天人的心血。然而,永遠不要啟用這個(ge) 功能是我們(men) 每個(ge) 人的心願,因為(wei) 這意味著每一次載人發射任務都能成功。”錢航飽含深情地說。
2022年是我國完成空間站建造任務的決(jue) 勝之年,也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立項實施30周年。今後,長二F火箭必將不辱使命,托舉(ju) 更多航天員進入太空,在浩瀚宇宙留下更多中國身影。
記者 張 蕾 通訊員 董佳瑩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