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的“芯片”也需盡快升級
糧食是社稷之本,種業(ye) 是糧食之基。種業(ye) 是農(nong) 業(ye) 的“芯片”,從(cong) 源頭上影響了國家糧食安全和農(nong) 業(ye) 高質量發展。近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十四五”規劃綱要以及各年中央“一號文件”中,也都圍繞種業(ye) 創新、種源安全、種業(ye) 科技等問題做出了具體(ti) 安排。
我國是名副其實的種子淨進口國,2019年我國種業(ye) 貿易逆差達2.24億(yi) 美元,創新關(guan) 鍵技術亟待突破,種源自主可控、種業(ye) 科技自立自強十分迫切。目前我國種業(ye) 研發創新以農(nong) 業(ye) 科研院所和高校為(wei) 主,財政經費資助不足,且以短期項目為(wei) 主,不利於(yu) 育種工作的持續開展。加之,受國際糧價(jia) 波動、新冠肺炎疫情衝(chong) 擊、俄烏(wu) 衝(chong) 突的影響,讓種子“中國芯”成為(wei) 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基礎更為(wei) 緊迫。對此,應從(cong) 幾個(ge) 方麵加大推進力度。
第一,堅持係統觀念,落實兩(liang) 個(ge) 戰略。夯實“藏糧於(yu) 地”戰略。關(guan) 注耕地數量,嚴(yan) 守18億(yi) 畝(mu) 耕地紅線;提高耕地質量,加快低產(chan) 農(nong) 田改造和10億(yi) 畝(mu) 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優(you) 化灌溉設施和灌溉管理,推動水資源高效循環可持續利用。夯實“藏糧於(yu) 技”戰略。加大以育種技術為(wei) 重點的生物技術、數字技術和裝備技術在農(nong) 業(ye) 的應用,不斷增加農(nong) 業(ye) 科技投入,提高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率。繼續深入推進“南繁矽穀”等種業(ye) 創新基地建設,通過示範帶動、良種繁育等合作形式,打通良種進村入戶的“最後一公裏”,讓好種子惠及更多農(nong) 民,實現農(nong) 業(ye) 提質增效。在此基礎上,持續深入開展文明用餐活動,堅決(jue) 杜絕糧食浪費。
第二,堅持分類施策,開展糧食安全精準攻關(guan) 。針對我國需求規模大、與(yu) 國際差距顯著、對外依存度高的農(nong) 作物和畜禽種源,積極開展精準攻關(guan) ,補短板消隱患。在口糧安全方麵,在絕對保障口糧數量安全情況下,從(cong) 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入手,增加優(you) 質大米與(yu) 特種小麥生產(chan) 。實施稻麥生產(chan) 者收入補償(chang) 政策,完善優(you) 質優(you) 價(jia) 生產(chan) 環境和市場機製,增加種糧農(nong) 民收入。在飼料糧安全方麵,一方麵適度增加以大豆為(wei) 代表的飼料糧貿易,加快實現多樣化進口,降低對部分國家進口飼料糧的高度依賴;另一方麵促進飼料糧多元化,增加油料和牧草等非大豆蛋白飼料生產(chan) ,保障我國畜產(chan) 品和飼料供給安全。在畜禽種源安全方麵,盡早實現畜禽種源自主可控,持續加強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降低關(guan) 鍵節點“卡脖子”風險,降低市場供給波動。
第三,堅持協同配合,提高種業(ye) 可持續發展能力。加大政府投入,建設並完善種質資源庫、育種創新平台、品種測試中心、製(繁)種基地建設,夯實種業(ye) 發展基礎。引導企業(ye) 研發創新,通過財稅、金融、獎補等措施引導我國種業(ye) 企業(ye) 主動對標國際種業(ye) 先進企業(ye) ,建立健全商業(ye) 化育種體(ti) 係,加大引導技術、人才、資本等要素向優(you) 勢企業(ye) 集聚,形成我國種業(ye) 布局中堅力量。支持社會(hui) 資本投資種業(ye) ,在市場主導的前提下,通過政府性引導基金,吸引社會(hui) 資本布局種業(ye) 行業(ye) ,借助投資、控股、兼並等市場化手段,扶持種業(ye) 龍頭企業(ye) 做大做強做優(you) ,提升種業(ye) 行業(ye) 市場集中度,增強種業(ye) 市場國際競爭(zheng) 力。強化政產(chan) 學研用協同配合,努力改變科研院所、高校和種業(ye) 企業(ye) 等創新主體(ti) 各自為(wei) 政的現狀,加快構建以企業(ye) 主體(ti) 、市場導向、產(chan) 學研用分工協作、利益聯結的“育、繁、推”一體(ti) 化、商業(ye) 化育種體(ti) 係,提升種業(ye) 政產(chan) 學研用協同效應。
第四,堅持規範治理,優(you) 化種業(ye) 競爭(zheng) 市場格局。“生物育種”是我國戰略性科技力量,2020年以來我國種業(ye) 相關(guan) 政策密集出台,為(wei) 推進生物育種產(chan) 業(ye) 化應用創造了較好的製度和市場環境。應繼續提高生物育種研發投入,強化育種研發創新,加快儲(chu) 備生物轉基因技術;加強種業(ye) 專(zhuan) 利保護,聚焦產(chan) 量和抗性等重點指標,修訂完善種業(ye) 專(zhuan) 利審定標準,提高種業(ye) 專(zhuan) 利審定門檻。同時加速修訂地方標準,從(cong) 嚴(yan) 審定品種,對已登記品種進行清理。在此基礎上,切實加強種業(ye) 知識產(chan) 權市場監管範圍,對種業(ye) 假冒偽(wei) 劣、套牌侵權等突出問題嚴(yan) 肅治理。由此協同發力,升級農(nong) 業(ye) “芯片”,築牢國家糧食安全底線。
(作者:吳德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