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評論員:那些如期而至的高考新聞,也有別樣的啟示
光明網評論員:每到高考季,總有些新聞讓我們(men) 很熟悉。據媒體(ti) 梳理,今年高考又出現了一批忘帶準考證、走錯考場、險些遲到等情況,有人總結是“不出意外今年高考又出現了這些意外”。
這些年年到點出現、讓人有些看膩的新聞,其實展現的是一種人間真實:永遠會(hui) 有人犯錯。按道理,高考說是人生最重要的事也不為(wei) 過,關(guan) 於(yu) 高考各種防範貼士強調了不知道多少遍,饒是如此,依然有人記不住、搞不清、弄錯了。
相信沒有人是故意的,隻要是人就會(hui) 出錯,社會(hui) 也一定會(hui) 有各種各樣的人,這是一個(ge) 概率事件。既然是概率,那麽(me) 就不會(hui) 是0,一定會(hui) 以某種比例出現。
不過在這些新聞的評論區,不友善的評論卻俯拾即是:“高考首先就應該淘汰這批人”“這些人能考到什麽(me) 好成績,浪費社會(hui) 資源”“這種就是對自己不負責”“不帶準考證你幹嘛去了”……
這些評論,共同形成了一個(ge) 不寬容的氛圍。當然,網友評論終歸是什麽(me) 樣的都有,網絡暴力都不少見。但追根究底,這是一個(ge) 可以追究到思維起點的哲學問題,即一個(ge) 人究竟該怎樣看待世界,他能不能理解人腦的有限和機製的複雜,他能不能接受容錯才是世界的真相?
而由不同的思路,推導出的社會(hui) 文化和公共政策是截然不同的。一個(ge) 是千方百計消滅差錯,將無錯視為(wei) 社會(hui) 的應然之態,對個(ge) 人提出極為(wei) 嚴(yan) 苛的要求;另一個(ge) 則承認必定有錯,將對錯誤的救濟、對當事人的原諒作為(wei) 思考與(yu) 行事的出發點。
相信人們(men) 對希望生活在什麽(me) 樣的社會(hui) 空間裏是很清楚的。所謂“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何況誰又能說聖賢不出錯呢?孔子也說“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既然我們(men) 都會(hui) 犯錯,當然希望社會(hui) 能多一些補救的辦法,不至於(yu) 動輒就“一失足成千古恨”。
我們(men) 觀察高考,會(hui) 關(guan) 注今年有多少考生,出了什麽(me) 題,分數線怎麽(me) 樣。其實,這些讓人哭笑不得的社會(hui) 新聞,也有別樣的價(jia) 值。如果說,高考本身維係了關(guan) 於(yu) 崇文重教、天道酬勤、社會(hui) 公平等傳(chuan) 統與(yu) 現代相結合的社會(hui) 價(jia) 值,那麽(me) 關(guan) 於(yu) 對高考中可能出現問題的補救,同樣在維係一種價(jia) 值——社會(hui) 應該也必須容錯,公共政策的核心目的之一,就是去彌補個(ge) 人犯下的錯誤。
所以即便這些新聞人們(men) 看膩了,但隻要那些施以援手的人們(men) ,那些技術層麵的改進,如試點忘帶準考證刷臉進考場等新聞,每年仍在出現,多少也能讓人安心。理解、包容個(ge) 人的犯錯,就是一種安全感。
所以,即便網絡上有很多刻薄的評價(jia) ,人們(men) 對這些新聞或許也有些味同嚼蠟,但公共理性應該明白,輿論可以厭倦這些新聞,但社會(hui) 機製不能厭煩個(ge) 人犯錯。人之所以要組成社會(hui) ,就是在尋求一種保障,來幫助自己補救這樣那樣的失誤與(yu) 無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