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重新找回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風景修辭

發布時間:2022-06-08 09:46: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找回有力量有格調的風景描寫(xie) 】

  作者:徐兆壽(西北師範大學傳(chuan) 媒學院教授)

  風景作為(wei) 文學的重要修辭,有著悠久的傳(chuan) 統。風景描寫(xie) 到底有什麽(me) 用?為(wei) 何會(hui) 悄然消失?這是一個(ge) 大問題,它體(ti) 現了人與(yu) 周圍環境之間關(guan) 係的變遷,其深層含義(yi) 則是人麵臨(lin) 的生態係統之變化。所以,說到底它體(ti) 現的是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

   風景描寫(xie) 是“天文”與(yu) “人文”的高度統一

  在古希臘文明中,城邦是文明的中心,城市之中處處都要考慮人與(yu) 人的關(guan) 係,於(yu) 是就有了契約,有了商業(ye) 需要的數學,也有了統治城邦的哲學等。在早期古希臘悲劇中,偶爾能看到大海、日出、島嶼等風景,不過總體(ti) 上隻是一種襯托。伊甸園承載著人們(men) 對自然的浪漫想象,那裏萬(wan) 物和諧,風和日麗(li) 。於(yu) 是中世紀以來出現了華茲(zi) 華斯、柯勒律治等湖畔詩人,產(chan) 生了很多關(guan) 於(yu) 大自然的風景描寫(xie) ,人與(yu) 自然和諧共處。俄羅斯文學中,風景描寫(xie) 也是重要的一部分,用來襯托人物形象的心境。但西方藝術更加突出人的重要性,特別是工業(ye) 文明和城市化高度發展,人越來越處於(yu) 主體(ti) 地位,自然與(yu) 環境則屬於(yu) 從(cong) 屬關(guan) 係,文學中風景的描寫(xie) 也越來越少。

  物極必反,現代以來西方生態思想萌芽和發展,出現了一批生態主義(yi) 者,開始反思人類與(yu) 自然的關(guan) 係,出現了如梭羅的《瓦爾登湖》、卡遜的《寂靜的春天》等作品。

  我國的文學傳(chuan) 統始終強調人與(yu) 自然的和諧共生。《周易》寫(xie) 道:“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意思是天地間的一切自然現象,都是陰陽交錯,它是先天存在的,但同時存在著弱肉強食的進化論現象,所以這時候中國的聖人們(men) 便創造了人倫(lun) ,這就是文明,弱肉強食受到轄製。先天的自然與(yu) 後天的人文和諧相處,這便是文學所要表達的。

  劉勰在《文心雕龍·原道》中讚曰:“文之為(wei) 德也大矣,與(yu) 天地並生者。”人文的基礎是自然之道,道法自然也是文學的創作原則。比如,《詩經》中賦比興(xing) 等手法其實就是首先描寫(xie) 自然風景,然後才是人的活動。在《關(guan) 雎》一詩中,先寫(xie) 關(guan) 雎的相向合鳴,相依相戀,然後寫(xie) 君子與(yu) 淑女的愛戀之狀,達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這便是道法自然。《詩經》中的《國風》絕大多數詩作都是這樣的典範之作。

  再到後來的楚辭、漢賦、唐詩、宋詞,中國文學基本都是沿著這樣一條路徑在演進,形成了意境美學。即使在散文、小說的創作中,也多遵循這樣的原則,隻是小說寫(xie) 作越來越走向人情、世態的人文主義(yi) 。

  所以,風景描寫(xie) 是古典時代中西方文學共同遵守的手法,中國文學尤甚,這與(yu) 中國文化的世界觀、文明觀和農(nong) 耕文化相一致。

   “天文”消失,“人文”突出,風景逐漸消亡

  從(cong) 西方文學的發展來看,現代以來,由於(yu) 工業(ye) 文明、商業(ye) 經濟、城市文明發展的不斷推進,導致自然被破壞,人類生存麵臨(lin) 極大挑戰,所以此時西方文學開始緬懷古典時代人與(yu) 自然的和諧統一,如福克納的《熊》《喧嘩與(yu) 騷動》等小說,描寫(xie) 的就是工業(ye) 文明對農(nong) 業(ye) 、牧業(ye) 的摧毀,導致人類進入一個(ge) 喧嘩與(yu) 騷動的不平靜世界。自然在失去,人類的行為(wei) 在一點點覆蓋自然,故而我們(men) 在現代派作品如卡夫卡的《變形記》、加繆的《局外人》等小說中幾乎看不見風景,隻剩下人的非正常行為(wei) 。西方開始麵臨(lin) 文明的困境,風景描寫(xie) 不再成為(wei) 作家們(men) 必須要做的事情。孤立地從(cong) 人類社會(hui) 層麵來探討人的存在,成為(wei) 西方社會(hui) 一個(ge) 新的轉向。形形色色的西方哲學都踏上了這樣一條尋找人類價(jia) 值的道路,隻有生態主義(yi) 哲學和生態文學走向了人與(yu) 自然關(guan) 係的探討。

  中國文學在百年來也經曆了與(yu) 西方文學一樣的存在狀態。重讀魯迅的《野草》《從(cong) 百草園到三味書(shu) 屋》等作品,依然還能看到古典文學對那一代革命派作家的影響。風景是他們(men) 對天地自然、人性之真的一種認識,同時也是他們(men) 借以表達思想感情的一種方式。天人合一依然是文學的創作追求。沈從(cong) 文的《邊城》、徐誌摩和戴望舒的詩,幾乎都是天人合一的極好詮釋。人與(yu) 自然是統一的,人悲傷(shang) 風景亦和著悲傷(shang) ,人愉悅風景也極為(wei) 和暢。朱自清、巴金、茅盾、劉白羽等作家關(guan) 於(yu) 風景描寫(xie) 的散文,曾經是幾代人學習(xi) 的典範之作。

  但是,21世紀以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描寫(xie) 城市人生活的文學越來越成為(wei) 一大趨勢,描寫(xie) 農(nong) 民工進城也一時流行。同時,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對私人空間和人的欲望的挖掘也成為(wei) 一種寫(xie) 作慣性。顯然,這也受到西方文學的影響,造成風景描寫(xie) 越來越少。

  某種意義(yi) 上說,這是對“文學是人學”這一觀念的錯誤解讀。文學自古以來就是人學,因為(wei) 隻有人才能創造文明和文學,地球上其他生物都不能。但是,如果把文學理解為(wei) 對孤零零人的活動的記錄,或者理解為(wei) 對人役使或破壞萬(wan) 物活動的描寫(xie) ,則是把人從(cong) 天地間孤立起來了。這與(yu) 中華文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價(jia) 值觀是相悖的,也是與(yu) 人類文明相悖的。

  重新思考和構建人與(yu) 自然的關(guan) 係,重塑新的人文觀

  從(cong) 文學的演進來看,人與(yu) 自然的關(guan) 係並不是變得更好,而是更壞。這是今天東(dong) 西方哲人和思想家的共識,馬克思、海德格爾、梭羅等西方思想家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批判過工業(ye) 化、城市化的過度發展給人類造成的困境。人與(yu) 大地的關(guan) 係變得異常緊張,需要重新糾正這一關(guan) 係。如何糾正?海德格爾、梭羅等開始向東(dong) 方文明投來求救的目光。

  經過一百多年的探求,東(dong) 西方的哲人、思想家乃至科學家都達成一個(ge) 共識,即保護生態文明是人類未來共同的理想方案。為(wei) 此,每個(ge) 國家都有各自的治理路徑。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來講,人們(men) 並不需要盲目地一往無前地推進物質文明的發展,相反要有節製地發展物質文明,節約水,節製礦物質的開發,保護森林和土地,保持人與(yu) 自然的平衡,達到“天文”與(yu) “人文”的和諧境界,以使人類能長久地與(yu) 地球、宇宙共存。顯然,這與(yu) 中國古老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文明觀是一致的。

  反觀近半個(ge) 世紀,東(dong) 西方的文學似乎都陷入了日常和人性的陷阱,專(zhuan) 注於(yu) 對人欲望的描寫(xie) 、對人性的挖掘、對日常生活中無常的糾纏。新媒體(ti) 的出現加劇了這種境況。這時,科幻小說和電影開始變得流行起來。考其原因,大概是人們(men) 很難再從(cong) 傳(chuan) 統文學那裏尋找到生活的意義(yi) ,而科幻小說和電影正在構建新的世界觀、倫(lun) 理觀和價(jia) 值觀。這不正是文學最初帶給人類的意義(yi) 和希望嗎?

  閱讀這些科幻小說和觀看由此改編的電影,可以看到,人類在進一步探索和征服太空,視地球為(wei) 人類文明的殘骸。從(cong) 《星球大戰》到《2001太空漫遊》,再到《星際穿越》,人類的科學探索越來越遠,內(nei) 心越來越迷茫。在這些科幻小說和電影中,人類的未來要麽(me) 是因地球資源枯竭而無限地去開發太空,和太空重新進入一場無休止的爭(zheng) 奪戰;要麽(me) 是太空文明入侵地球而帶來空前災難,人類為(wei) 此奮起反抗,奪回地球的居住權。在這裏,人類與(yu) 地球、地球與(yu) 太空始終是難以調和的一對矛盾。這是西方海洋文化的本質屬性所決(jue) 定的。

  人是環境的產(chan) 物。錢穆將人類文明分為(wei) 遊牧文明、農(nong) 耕文明和海洋文明三類。遊牧文明逐水草而居,內(nei) 中不足,需要不斷向外索取而得以存續。海洋文明也一樣,因島上資源很快枯竭,需要向海洋索取,從(cong) 淺海到深淵,再到別的島嶼。《老人與(yu) 海》講的正是這個(ge) 故事,西方的科幻文學和電影不過是其續集而已。相反,電影《阿凡達》倒是提供了一個(ge) 類似於(yu) 東(dong) 方智慧的方案。它尋求人類與(yu) 自然的和諧相處,尋求人類的理性與(yu) 感性、靈性甚至神性的再次統一。這不正是上古中華文明的智慧嗎?

  當今時代,工業(ye) 化和城市化、生物技術等把自然劃為(wei) 人的私有資產(chan) ,那個(ge) 先天的、天然的、自在的地球和宇宙正在一點點消失,人類與(yu) 自然的平衡態已經被打破。而天人合一的生態文明觀,有力反駁了西方文明觀中那種視地球為(wei) 殘骸和奴仆、破壞地球的觀念,有效節製人類業(ye) 已膨脹的野心,使人類重構世界,重構人與(yu) 自然、人與(yu) 人的倫(lun) 理關(guan) 係。這也許是科幻文學和一切文學未來的價(jia) 值趨向。

  當下的文學也需要重新回頭去審視人類古老的生態文明,尤其要審視中華文明在上古時期就奠定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以此去重新審視和描述人的日常倫(lun) 理,重新思考和構建人與(yu) 自然的關(guan) 係。如此,自然風景將重新成為(wei) 人的鼻之呼吸、目之所視、耳之所聞、舌之所嚐、言之所指。同時,風景(天文)將重新伴隨人的日常(人文)而存在,《詩經》的傳(chuan) 統將重新歸來。在這種觀念下,作家將節製人的欲望,重新思考和確立人與(yu) 動物之不同在於(yu) 人有道德,人能創造高於(yu) 動物的文明價(jia) 值,而非一味地強調和追逐物質與(yu) 欲望的滿足。這樣,文學將重新回到文以化人的崇高地位。文之大德將被重新樹立。

  總之,風景重回文學世界,中國文學重返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古老原則,也將開啟人類文明新的一頁。風景描寫(xie) 絕不是陪襯和可有可無的存在,而是人類新的世界觀、倫(lun) 理觀的重要體(ti) 現。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