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容提質促就業
作者:賈珅(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研究員)
就業(ye) 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經濟發展的基本支撐。“十四五”時期,我國就業(ye) 領域麵臨(lin) 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方興(xing) 未艾,數字技術與(yu) 實體(ti) 經濟深度融合,新就業(ye) 崗位和新就業(ye) 形態不斷湧現,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對就業(ye) 的吸納能力和潛力也在發生變化。同時,我國經濟發展環境的複雜性、嚴(yan) 峻性、不確定性上升,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反複,穩增長、穩就業(ye) 、穩物價(jia) 麵臨(lin) 新的挑戰,繼續做好“六穩”“六保”工作任務艱巨,需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
應該看到,就業(ye) 水平是考量宏觀經濟景氣狀態和觀察微觀經濟主體(ti) 是否正常運行的重要指標,關(guan) 係到民生福祉。當前和今後一個(ge) 時期,必須把穩就業(ye) 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強化就業(ye) 優(you) 先導向,通過多種途徑實現穩就業(ye) 的目標,各項政策也要把穩就業(ye) 作為(wei) 重要出發點和評價(jia) 政策效果的重要標準。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我國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經濟整體(ti) 呈現積極複蘇態勢,就業(ye) 形勢總體(ti) 穩定。2021年,強化穩崗擴就業(ye) 政策落實,城鎮新增就業(ye) 1269萬(wan) 人,城鎮調查失業(ye) 率平均為(wei) 5.1%。但需要注意的是,我國結構性就業(ye) 矛盾仍然突出。具體(ti) 來看,群體(ti) 間、行業(ye) 間、區域間就業(ye) 分化明顯,東(dong) 部、中部、西部、東(dong) 北地區的就業(ye) 景氣度依次遞減,中小微企業(ye) 的吸納就業(ye) 壓力明顯超過大型企業(ye) 。居民就業(ye) 的主觀壓力有所增大,這顯著影響了勞動者的就業(ye) 信心,部分勞動者麵臨(lin) 更長就業(ye) 等候期。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麵臨(lin) 需求收縮、供給衝(chong) 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從(cong) 國內(nei) 外經驗看,經濟下行對就業(ye) 的影響具有不對稱性。當產(chan) 出缺口為(wei) 負即實際產(chan) 出低於(yu) 潛在產(chan) 出時,經濟增速下降對就業(ye) 的不利影響較為(wei) 顯著。除疫情散發風險仍將影響服務業(ye) 等產(chan) 業(ye) 的就業(ye) 恢複外,經濟形勢變化也將對就業(ye) 造成一定影響。比如,房地產(chan) 業(ye) 結構性調整在客觀上將影響房地產(chan) 業(ye) 、建築業(ye) 等領域就業(ye) ;出口增速回落將影響外向型製造業(ye) 吸納就業(ye) 的能力;原材料價(jia) 格上漲等因素促使企業(ye) 加快“機器換人”進程;高校畢業(ye) 生、退役軍(jun) 人、農(nong) 民工等重點群體(ti) 的就業(ye) 工作任務艱巨繁重;等等。
麵對內(nei) 外部環境的複雜形勢,需深入分析就業(ye) 壓力的結構性變化,針對困難群體(ti) 、重點行業(ye) 采取務實有效舉(ju) 措,創造更多高質量就業(ye) 崗位,努力實現更加充分的就業(ye) 。
對此,關(guan) 鍵是要遵循客觀規律,明確穩就業(ye) 、促就業(ye) 的重點方向。要以有限資源最大程度地創造高質量就業(ye) ,就要聚焦適應未來經濟結構升級方向、社會(hui) 潛在需求充足的就業(ye) 領域,有重點地采取措施。綜合分析“十三五”時期的就業(ye) 情況可見,信息服務業(ye) 、科技服務業(ye) 、衛生和社會(hui) 工作等知識密集型行業(ye) 是符合經濟結構升級方向和社會(hui) 需要的主要就業(ye) 領域,在這些方麵可重點挖掘新增就業(ye) 潛力。高技能、高收入就業(ye) 可以連帶創造較低收入就業(ye) ,比如,許多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領域的從(cong) 業(ye) 人員需要購買(mai) 服務以保障生活需求,這會(hui) 催生大量一般服務業(ye) 就業(ye) 崗位,同時科教文衛領域就業(ye) 增加還可以形成更多公共服務供給以提升較低收入群體(ti) 的人力資本和收入等,形成良性循環。反之,如果知識密集型行業(ye) 以及就業(ye) 發展滯後,大量高學曆勞動者就將向低端服務業(ye) 等領域“下沉”就業(ye) ,從(cong) 而擠出相關(guan) 行業(ye) 的低技能勞動者,導致就業(ye) 規模減少、質量下降的負向循環。因此,要結合經濟發展規律和結構升級方向來評估重點行業(ye) 的就業(ye) 空間,引導勞動力合理配置。
促進就業(ye) 擴容提質,還需要深入研判就業(ye) 形勢變化,采取有效辦法。一是推動多領域協同、多部門配合。穩就業(ye) 需在穩增長的過程中實現,必須加強貨幣政策、財政政策、金融政策、產(chan) 業(ye) 政策等對就業(ye) 工作的參與(yu) 和支持。二是針對結構性就業(ye) 壓力要更多采取結構性政策,貨幣、財政、金融政策等可對就業(ye) 拉動能力強、就業(ye) 困難突出的重點行業(ye) 和領域進行專(zhuan) 門支持。三是配套推進相關(guan) 改革,積極推進科教文衛等領域的事業(ye) 單位改革,優(you) 化編製管理,擴大從(cong) 業(ye) 人員規模。在完善行業(ye) 管理的基礎上放寬相關(guan) 領域市場準入,推動供給主體(ti) 多元化,提高行業(ye) 的就業(ye) 容納力。四是有效提升全社會(hui) 人力資本和勞動者技能水平,要健全符合就業(ye) 需要、激勵相容的多層次職業(ye) 技能培訓體(ti) 係,優(you) 化高等院校專(zhuan) 業(ye) 設置,在基礎學科、人才緊缺專(zhuan) 業(ye) 擴大招生規模。五是堅持促進平等就業(ye) ,堅決(jue) 破除各行業(ye) 各領域的就業(ye) 歧視、隱性壁壘,有效保障低收入群體(ti) 、弱勢群體(ti) 、流動人口等的就業(ye) 權益。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