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車輪上的礦山” 讓退役動力電池變廢為寶
作為(wei) 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的重要組成部分,鋰的價(jia) 格在今年5月比去年年初高出7倍,鈷價(jia) 漲了一倍多,鎳價(jia) 幾乎漲了一倍……
當上遊原材料價(jia) 格的凶猛漲勢接連襲來,再加上近年來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迅速增長所帶來的巨大保有量,廢舊動力電池回收行業(ye) 迎來快速增長,被稱為(wei) “車輪上的礦山”,甚至出現了“廢料貴過新貨”的奇特場景。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的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國內(nei) 汽車動力電池累計退役量達到20萬(wan) 噸,市場規模達到100億(yi) 元;到2025年,需要妥善回收、處理的動力電池預計將達到78萬(wan) 噸。而根據市場調研機構SNE Research的預測,到2023年,全球動力電池缺口將達到18%左右,到2025年,這一缺口可能擴大到約40%。
“動力電池原材料等自然資源日益減少,相關(guan) 大宗商品價(jia) 格高企。在此背景下,我們(men) 尤其需要貫徹循環理念,增加再利用材料的使用,減少對珍稀原材料的依賴,降低原材料采購成本,實現生態效益與(yu) 經濟效益的最大化。”正如寶馬集團大中華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高樂(le) 所說,如何處理動力電池成本上漲的壓力,如何更科學地回收“退役電池”,將是這條產(chan) 業(ye) 鏈上所有參與(yu) 者的共同考驗。
動力電池回收為(wei) 何如此重要
不久前,寶馬集團宣布與(yu) 浙江華友循環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友循環”)展開合作,聯合打造動力電池材料閉環回收與(yu) 梯次利用的創新合作模式。雙方的合作將致力於(yu) 實現國產(chan) 電動車動力電池原材料閉環回收,並將分解後的原材料,例如鎳、鈷、鋰等,提供給寶馬的電池供應商,用於(yu) 生產(chan) 全新動力電池。
據了解,廢舊動力電池的回收利用主要分為(wei) 梯次利用、拆解回收再利用兩(liang) 種方式。對於(yu) 剩餘(yu) 容量較高的退役電池可優(you) 先遵循梯次利用原則,繼續應用於(yu) 儲(chu) 能及低速電動車等領域;對於(yu) 不符合梯次利用標準的廢舊電池,則可遵循拆解回收再利用原則進行拆解、粉碎、篩選,提取動力電池中的鎳、鈷、鋰等核心原材料,並再次用於(yu) 動力電池生產(chan) 。
值得注意的是,動力電池中含有鎳、鈷、鋰等多種重金屬元素,同時電解液本身或其轉化產(chan) 物中含有有害物質。因此,當動力電池進入退役期後,一旦不能進行妥善處理,就極有可能造成難以逆轉的環境汙染,同時也會(hui) 浪費大量寶貴的原材料資源。
“寶馬集團始終秉承可持續發展理念,倡導循環經濟和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高樂(le) 表示,寶馬集團秉承循環經濟理念,與(yu) 供應商攜手最大限度地提高動力電池材料循環利用率。根據協議,寶馬與(yu) 華友循環將合作對動力電池進行拆解,並通過華友循環先進的綠色冶金技術,高比例提煉電池中鎳、鈷、鋰等核心原材料。
值得注意的是,與(yu) 原先動力電池拆解回收再利用方式不同的是,這套動力電池材料閉環回收模式可實現高比例提煉核心原材料,並100%返回到寶馬自有供應鏈體(ti) 係,再次用於(yu) 寶馬新能源車型動力電池的生產(chan) 製造,從(cong) 而實現動力電池原材料的閉環管理,以及對貴金屬等稀有資源的循環利用。
“該模式將有效減少礦產(chan) 資源開采中70%的碳排放量,顯著減少寶馬新能源汽車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寶馬集團相關(guan) 負責人告訴記者,通過雙方此次的深化合作,退役動力電池的剩餘(yu) 價(jia) 值將得到充分發揮,動力電池原材料開采及生產(chan) 環節所產(chan) 生的碳排放也將得以大幅降低。“這對於(yu) 保護生態環境、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yi) 。”
2021年8月,工業(ye) 和信息化部、科技部、生態環境部、商務部、市場監管總局印發了《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梯次利用管理辦法》的通知,強調要加強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梯次利用管理,提升資源綜合利用水平,保障梯次利用電池產(chan) 品的質量。今年以來,工業(ye) 和信息化部等相關(guan) 部門表示,要健全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體(ti) 係,支持高效拆解、再生利用等技術攻關(guan) ,不斷提高動力電池回收比率和資源利用效率。
競相入局動力電池回收行業(ye) 的龍頭企業(ye) ,不隻是寶馬一家。據記者不完全統計,特斯拉等整車企業(ye) ,以及寧德時代、LG等知名電池企業(ye) ,均已布局動力電池回收產(chan) 業(ye) 。
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yu) 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研究員盤和林認為(wei) ,當前市場上各類動力電池的技術規格五花八門,而回收時計算其價(jia) 格的方式也各不相同,這可能導致退役動力電池在梯次利用或拆解回收時,定價(jia) 機製不明確,缺乏統一標準。
他同時表示,原材料供應緊張、價(jia) 格猛漲,導致當前動力電池回收行業(ye) 火熱,這可能引發炒作、囤積居奇等不當行為(wei) ,“參與(yu) 企業(ye) 參差不齊,力量過於(yu) 分散,這可能導致動力電池回收行業(ye) 陷入無序發展的陷阱”。
“節節高”報價(jia) 難掩“不規範”隱憂
新能源與(yu) 智能網聯汽車獨立研究者曹廣平認為(wei) ,當前動力電池回收行業(ye) 的發展痛點主要集中在四個(ge) 方麵:“一是在行業(ye) 內(nei) 魚龍混雜,存在劣幣驅逐良幣的風險;二是電池拆解回收技術難度較大,市場波動較大;三是動力電池回收體(ti) 係尚不完善,因此回收率較低;四是新能源車用戶、電池企業(ye) 和整車企業(ye) 的回收動力不高。”
他解釋說,盡管近年來動力電池回收賽道火熱,但真正進入工信部白名單的“正規軍(jun) ”回收量較少。“一些小作坊企業(ye) 脫離監管,違法成本、環保成本較低,因此敢於(yu) 哄抬退役動力電池價(jia) 格。”
有業(ye) 內(nei) 人士測算稱,2020年中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已達492萬(wan) 輛,累計退役的動力電池有20萬(wan) 噸。其中,白名單企業(ye) 總回收量不足5萬(wan) 噸,接近四分之三的退役動力電池流入了“小作坊”。
一位不願具名的電池企業(ye) 負責人告訴記者,在動力電池回收行業(ye) ,一定程度上存在著“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正規企業(ye) 拿不到足夠多的電池,難以形成規模效益,建立完整、高效的電池回收體(ti) 係便無從(cong) 談起。”
他在調研中發現,當前動力電池回收市場定價(jia) 機製不明確,大多是價(jia) 高者得。由於(yu) 完整拆解回收電池的成本較高,一邊是正規企業(ye) 收不到足夠的退役動力電池,“吃不飽”;另一邊則是一些回收流程不正規、環保成本低的“小作坊”式企業(ye) ,利用拍賣高價(jia) “搶購”退役動力電池,簡單拆解後再高價(jia) 倒賣給“黑市”,造成環境汙染、資源浪費的隱患。
“當前動力電池回收確實存在一些隱憂,例如專(zhuan) 業(ye) 性不夠、安全性差、入行門檻低、電池拆解不規範等。”天能控股集團董事長張天任直言,要繼續加強動力電池回收企業(ye) 規範化管理,健全動力電池梯次利用、拆解回收的體(ti) 係迫在眉睫。
張天任建議說,應進一步明確動力電池拆解回收的技術準入門檻,加強環保考核和市場監管,維護市場公平秩序。同時,還可以通過稅收優(you) 惠等手段鼓勵企業(ye) 技術創新,提升動力電池回收的技術水平和資源利用效率。
按照中信證券的預測,到2027年,全球電池回收市場空間將超1500億(yi) 元。尤其是鈷、鋰、鎳等金屬價(jia) 格的大幅上漲,使得電池回收行業(ye) 經濟效益提升。
有分析稱,隨著相關(guan) 法律法規日益完善,未來動力電池回收行業(ye) 的環保性、安全性標準將逐步規範。因此,具有渠道優(you) 勢、客戶優(you) 勢和工藝優(you) 勢的頭部企業(ye) 有望勝出。
打造電池循環經濟刻不容緩
“目前中國的動力電池回收行業(ye) 方興(xing) 未艾。此次華晨寶馬與(yu) 華友循環在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領域的成功探索,不僅(jin) 有助於(yu) 寶馬進一步降低單車全生命周期平均碳排放,還有助於(yu) 與(yu) 供應商夥(huo) 伴一起完善動力電池回收和再利用的商業(ye) 模式,也有利於(yu) 國內(nei) 動力電池行業(ye) 的可持續發展。”華晨寶馬汽車有限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戴鶴軒表示,麵對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過程中可能會(hui) 出現的複雜狀況,寶馬集團在2017年搭建了電池溯源管理係統,對動力電池從(cong) 生產(chan) 直至退役回收階段進行追蹤。
曹廣平認為(wei) ,動力電池回收應堅持“誰賺錢誰負責”的原則,明確整車企業(ye) 或電池企業(ye) 的主體(ti) 責任。
“比方說,要求企業(ye) 在電池梯次利用、拆解回收上達到一定效果,才允許下一年正常銷售。”他表示,歸根結底還是要加強技術研發,爭(zheng) 取讓電池材料“部分可循環利用、部分可降解、部分不可降解但少危害”。
戴鶴軒介紹稱,寶馬創造性地拓展了動力電池材料追溯環節,將實現對動力電池從(cong) 生產(chan) 至報廢回收再至新動力電池生產(chan) 的全生命周期可追溯。“這從(cong) 技術上提升電池及原材料的回收信息透明度,以便於(yu) 對動力電池實現精準管理。”
作為(wei) “再生”+“梯次”雙白名單成員,近年來,天能加快布局動力鋰電池回收和資源再生利用,在浙江長興(xing) 成立了浙江天能新材料有限公司,年產(chan) 能2.3萬(wan) 噸。去年,該公司在鹽城濱海啟動了高值資源化回收利用項目,每年可回收處理10萬(wan) 噸鋰離子電池。
“公司成立後迅速成長,在廢舊動力電池梯級利用、綠色回收利用等領域取得了顯著突破,推動了技術產(chan) 業(ye) 化發展。”張天任表示,在動力電池拆解回收的賽道上,同樣要借助科技創新提升企業(ye) 綜合實力,推動產(chan) 業(ye) 提檔升級。
一邊是鎳、鈷、鋰等貴金屬價(jia) 格巨幅波動,導致新能源汽車成本上升,經營壓力增加;另一邊則是動力電池回收行業(ye) 成為(wei) 風口,更多人盯上了這座“車輪上的礦山”。
近日,國際能源署(IEA)在年度電動汽車前景報告中表示,電動汽車銷量激增將增大供應鏈壓力,鋰、鎳和鈷等重金屬材料麵臨(lin) 的風險尤甚。
IEA表示,重金屬價(jia) 格持續高企,意味著今年電池價(jia) 格可能上漲15%。全球第四大汽車集團——Stellantis首席執行官唐唯實憂心忡忡地表示,預計到2024年-2025年,電動汽車電池將出現短缺,隨後是汽車原材料的短缺,這一現象將持續到2028年。
記者了解到,為(wei) 了在全球新能源汽車和電池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中搶占先機,歐美日韓等主要汽車製造大國均表示,要在本土建立自己的動力電池產(chan) 業(ye) 鏈。
考慮到鎳、鈷、鋰等動力電池原材料價(jia) 格一路走高,做好廢舊動力電池的回收利用工作,無疑有助於(yu) 緩解原材料供應瓶頸,平抑上遊原材料價(jia) 格暴漲所引發的市場波動。
對於(yu) 年產(chan) 能約占全球70%,正在邁向“從(cong) 有到優(you) ”的中國動力電池行業(ye) 來說,做好動力電池的梯次利用和拆解回收,科學開發“車輪上的礦山”,將是接下來的頭號課題。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許亞(ya) 傑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