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三代科研人員30餘年接力 “地球之癬”如何變成“國之糧倉”

發布時間:2022-06-10 10:10:00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

  “地球之癬”如何變成“國之糧倉(cang) ”

  三代科研人員30餘(yu) 年接力,“以稻治堿”將吉林西部大片鹽堿地改造成良田

  本報記者薛欽峰、馬曉成、徐子恒

  吉林省西部地區是世界三大蘇打鹽堿地集中分布區之一。這裏的鹽堿地因鹽分重、堿化度高,農(nong) 作物難以正常生長,曾被稱為(wei) “八百裏瀚海”。

  從(cong) 20世紀80年代末至今,吉林省農(nong) 科院三代科研人員在這片鹽堿地上接力紮根。從(cong) 春耕到秋收,他們(men) 改良鹽堿地,培育水稻新品種,指導農(nong) 民栽培技術,風雨無阻。30餘(yu) 年,這裏的鹽堿灘正成為(wei) 湖泡縱橫、稻田連片的大糧倉(cang) 。

  開拓:白色鹽堿灘長出綠稻苗

  進入6月,開車行進在吉林西部的公路上,兩(liang) 側(ce) 一片片插完秧的稻田泛起綠波。而在過去,這裏曾是白花花的鹽堿地。

  鹽堿地因治理難度大,被稱為(wei) “地球之癬”。吉林省白城市位於(yu) 鬆嫩平原鹽堿地核心區,受氣候幹旱、土地鹽堿化等因素影響,白城的自然環境曾麵臨(lin) 嚴(yan) 峻考驗。

  “一進鎮賚府,先吃二兩(liang) 土,今天吃不夠,明天接著補。”這是白城市鎮賚縣當地農(nong) 民自編的一句順口溜。當地一位農(nong) 民說,遠遠望去,鹽堿地就像是一片白色的沙漠,“寸草不生,鳥都不落,更談不上種地打糧了”。

  鎮賚縣曾是國家級貧困縣。20世紀80年代,這裏是吉林土地鹽堿化最嚴(yan) 重的地區。從(cong) 小在鹽堿灘上長大的鎮賚縣嘎什根鄉(xiang) 農(nong) 技推廣站站長王建國回憶說,地裏種啥都長不成,種的糧食還不夠自己家吃,那個(ge) 靠天吃飯的年代,想改變現狀很難,慢慢地鄉(xiang) 親(qin) 們(men) 都灰了心,放棄了很多耕地。

  那時,吉林省農(nong) 業(ye) 科學院水稻研究所的農(nong) 業(ye) 專(zhuan) 家們(men) 已開始了改良鹽堿地的探索和實踐。1988年前後,當時有著幾十年科研經驗的該研究所水稻專(zhuan) 家李學諶帶著所裏的郭郗明、趙國臣等年輕人來到鎮賚。他們(men) 在多地考察後認為(wei) ,通過旱田改水田實現“以稻治堿”的辦法可以試試。

  但農(nong) 民不相信,任憑專(zhuan) 家說破了嘴皮子,大家也不動心。嘎什根鄉(xiang) 嘎什根村村民胡國學之前也嚐試過種稻,結果收成還不如玉米。“那時本來就吃不飽,要是試驗失敗,這一年可能就要餓肚子,沒人敢輕易嚐試。”胡國學說。

  當地幹部找到胡國學,讓他跟著專(zhuan) 家試試,如果沒收成政府給他補上。胡國學這才勉強答應,拿出江邊不打糧的2畝(mu) 地開始種水稻。

  平整土地、灌水洗鹽、拌苗土、育苗、插秧……郭郗明回憶說,那時他跟著李學諶手把手地教農(nong) 民種水稻。過去鎮賚縣農(nong) 民基本以種玉米等旱田為(wei) 主,對於(yu) 如何種水稻一竅不通。當時,交通、信息各方麵都不發達,學習(xi) 技術全靠幾個(ge) 專(zhuan) 家到村現場指導。

  有一次,李學諶和同事去嘎什根村指導農(nong) 民。他們(men) 從(cong) 長春坐了兩(liang) 天火車趕到距離嘎什根鄉(xiang) 相對較近的泰來縣火車站,由於(yu) 天氣不好,幾個(ge) 人沒等到去嘎什根鄉(xiang) 的公共汽車,隻好一步步往嘎什根村走。下完雨的鹽堿地非常泥濘,幾個(ge) 人深一腳淺一腳,足足走了六七個(ge) 小時。到了村裏,李學諶直接奔向了胡國學家。“這幾個(ge) 人褲子挽到大腿根,全身是泥,累得直不起腰。”胡國學說。

  改良鹽堿地並不容易,當初鎮賚農(nong) 村缺少改良鹽堿地的草炭土,但是養(yang) 馬的農(nong) 民多。李學諶想了個(ge) 辦法,把馬糞和堿土拌上硫酸進行發酵,然後再和堿土混合製成育苗土。從(cong) 年初水稻育苗的備耕期開始,幾位專(zhuan) 家白天走村串戶,每到一戶村民家,李學諶親(qin) 自演示,手把手指導。

  那時沒有交通工具,鄉(xiang) 裏給四個(ge) 專(zhuan) 家配了一輛自行車。郭郗明回憶說,有時他騎著車馱著李學諶進村,如果趕上下雨天路不好,他們(men) 就步行去村裏。

  鹽堿地種水稻程序多、技術更複雜,不少農(nong) 民有時忙著在田裏灌水洗鹽,就忘了給自家院子大棚裏的稻苗通風澆水。趕上天氣炎熱,幾個(ge) 專(zhuan) 家一進村就先往村民家育苗棚裏鑽,掀開塑料布給大棚通風。“有時李學諶看著棚裏的稻苗沒看管好,急得一邊幫農(nong) 民通風,還一邊訓農(nong) 民。”郭郗明說。

  不到三年時間,不少農(nong) 民在鹽堿地上種出了水稻,嘎什根鄉(xiang) 的各個(ge) 村屯都有了稻田。胡國學說,那時玉米8分錢一斤,水稻3毛8分錢一斤,自從(cong) 種了水稻,生活變化是立竿見影。

  從(cong) 不相信能種水稻,到大家搶著種,到了20世紀90年代初,嘎什根鄉(xiang) 水田越來越多。每次李學諶和同事一進村,村裏一下就熱鬧起來。“男女老少都上前迎接我們(men) ,拽著我們(men) 往自家院子帶,讓幫著指導。”郭郗明說。

  接力:村村開新田,家家產(chan) 量增

  隨著各地農(nong) 民種稻積極性的提高,幾位專(zhuan) 家們(men) 更忙了。每天風吹日曬,專(zhuan) 家組的領隊李學諶越發瘦小黝黑,和老農(nong) 民站在一塊兒(er) ,分不出誰是誰。

  從(cong) 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當時30多歲的郭郗明和參加工作沒幾年的趙國臣等年輕人,從(cong) 李學諶等老專(zhuan) 家手裏接過接力棒,成為(wei) 紮根鹽堿地的主力。

  過去挨村跑,後來挨鄉(xiang) 跑。白天,他們(men) 在農(nong) 戶家和田裏現場教學。到了晚上,村裏小學的教室就被臨(lin) 時征用成了農(nong) 技課堂。“那時要求每家派一個(ge) 人來聽課,但是很多村民怕一個(ge) 人聽不明白,兩(liang) 口子都來,一屋子人坐得滿滿的,交流得非常熱鬧。”郭郗明說。

  鹽堿地種水稻並不簡單。推廣以稻治堿的前些年,由於(yu) 缺乏耐鹽堿水稻品種,水稻產(chan) 量低、米質差,不少稻農(nong) 收成少,或者因為(wei) 稻瘟病等災害減產(chan) 。篩選和推廣更多高產(chan) 、抗病品種和配套栽培技術就成了專(zhuan) 家們(men) 的攻關(guan) 任務。

  吉林省農(nong) 科院在鎮賚嘎什根鄉(xiang) 建立了試驗基地。郭郗明和同事們(men) 每年搜集各個(ge) 科研單位的幾十個(ge) 水稻品種帶到鎮賚進行試種。郭郗明說,當年沒有耐鹽堿品種,我們(men) 就一個(ge) 一個(ge) 試驗、篩選。

  胡國學家的稻田也做過專(zhuan) 家們(men) 的試驗田。一塊田種上六七個(ge) 品種對比長勢。到了秋天收獲期,郭郗明跟同事一起割稻、脫粒。胡國學說,專(zhuan) 家們(men) 把每個(ge) 品種水稻裝進一個(ge) 小口袋裏,有時不小心稻粒掉到地上,還要小心翼翼地把稻粒一顆一顆從(cong) 地上撿起來,“每一顆稻粒專(zhuan) 家們(men) 都當成寶貝”。

  從(cong) 水稻育苗到插秧,從(cong) 分蘖到成熟,郭郗明、趙國臣和同事們(men) 不管高溫酷暑還是刮風下雨,天天紮在稻田裏,看穗型、量株高,查看分蘖情況,測量千粒重……“第一年選出表現不錯的品種,第二年再擴大試種,繼續篩選,就這樣一年一年試,選出最合適的那一種。”郭郗明說。

  選出好品種的同時,也要配套栽培技術。郭郗明說,當年大家天天泡在稻田裏,一套方案一套方案地試驗。鹽堿地裏水稻分蘖能力差,專(zhuan) 家們(men) 就在插秧時采取合理密植並追肥。6月天氣炎熱稻田裏返堿,專(zhuan) 家采取追加鋅肥的辦法。好品種配上改良技術,不少栽培方案下的水稻長勢很好。“到了秋季,把各地農(nong) 民請到試驗田,讓農(nong) 民親(qin) 自看。”郭郗明說。

  過去,受氣候影響,鎮賚農(nong) 民多以種植早熟品種為(wei) 主,產(chan) 量不高。郭郗明他們(men) 經過反複試驗,把農(nong) 民的地趴育苗棚,改成大棚,每年育苗時間提前,種植晚熟品種。2004年,“吉粳88”試驗成功了,並逐漸在吉林大麵積推廣。“鹽堿地也種出了超級稻品種,產(chan) 量明顯提升了。”郭郗明說。

  十餘(yu) 年的品種選育更新和配套栽培技術推廣,從(cong) 長白9號到20號,從(cong) 長白29號到吉粳88,農(nong) 民從(cong) 每公頃5000斤到10000斤,從(cong) 15000斤到20000斤,新品種迭出,產(chan) 量年年增。

  2007年前後,鎮賚縣被納入吉林省西部土地整理重大項目總體(ti) 規劃中,鎮賚結合“引嫩入白”水利工程,將嫩江水引到土地整理區,大麵積開發水田。十幾年來,上百萬(wan) 畝(mu) 鹽堿地得以開發利用。有了好品種,掌握了好技術,鎮賚縣開始村村“旱改水”,大麵積種植水稻。

  前幾天,鎮賚縣嘎什根鄉(xiang) 創業(ye) 村種糧大戶段維波把今年村裏新開的水田插上稻苗。段維波指著周邊大片的稻田說,過去這裏都是鹽堿灘,現在每年都有村民把鹽堿地平整後灌水洗鹽,把鹽堿地開墾成水田。

  從(cong) 20世紀80年代遍地鹽堿灘,到2012年前後80萬(wan) 畝(mu) 稻田,再到如今的150萬(wan) 畝(mu) 稻田,鎮賚縣從(cong) 沒有稻田,到年產(chan) 水稻近20億(yi) 斤,一躍成為(wei) 吉林省產(chan) 稻第一縣。

  出新:向重度鹽堿地治理繼續探索

  6月,鎮賚的田野間湖泡縱橫,隨處可見已插完秧的連片稻田。微風吹過,空氣中夾雜著稻田的清新味道,早已沒有往日的沙塵。

  今年4月,雖然吉林多地疫情持續,但吉林省農(nong) 科院水稻研究所副研究員馬巍仍然從(cong) 長春返回位於(yu) 鎮賚縣的白沙灘灌區重點試驗站,他在此隔離觀察14天後又開始了科研工作。這是馬巍在此紮根的第八個(ge) 年頭,隨著前輩們(men) 陸續退休,30多歲的馬巍成了治理鹽堿地、篩選水稻新品種和推廣新技術的主力。每年,200多天的默默堅守讓這裏成為(wei) 馬巍的第二個(ge) 家。

  最近,馬巍仍在忙著插秧以及各項試驗的推進。進入6月,吉林天氣逐漸炎熱。清晨,馬巍已在田間開始工作,查看大棚中不同品種稻苗長勢,在滲透池記錄不同鹽堿度土壤的水分蒸發情況。

  從(cong) 試驗田的水稻長勢記錄,到不同成分的鹽堿地改良劑對比試驗,再到不同土壤狀況下的秸稈還田技術試驗,馬巍的工作並不輕鬆。今年馬巍帶來90多個(ge) 水稻試驗品種,要從(cong) 中篩選出遺傳(chuan) 比較穩定,具有雜種優(you) 勢的水稻新品種。

  從(cong) 來到鎮賚那年起,每年從(cong) 育苗到插秧,再到秋收,馬巍大半年時間全部放在稻田裏。馬巍所在的白沙灘灌區試驗站的樓前就是一片鹽堿灘。夏天,馬巍每天4點鍾起床下田,他要趕在上午氣溫升高之前收工。一到晚上,這裏蚊蟲四起。“晚上屋裏不敢開燈,更不敢開窗,不然飛蟲一層一層堆滿了窗框。”馬巍說。

  幾十年來,鎮賚縣的輕度鹽堿地在老一輩專(zhuan) 家和當地幹部、農(nong) 民的努力下逐漸得到廣泛利用。吉林西部目前還有大量未開發的重度鹽堿地,對改良技術要求更高。馬巍說,重度鹽堿地土壤狀況複雜多變,可能一塊土地走上十步土壤成分就不一樣,治理難度極大。這幾年,馬巍仍沿著老一輩專(zhuan) 家的足跡,持續著以稻治堿的科研攻關(guan) ,向著重度鹽堿地治理和水稻栽培技術的應用繼續探索。

  正常一個(ge) 品種推廣三到五年後,就要更新換代,需要再選育更好的品種。馬巍說,今後鹽堿地治理,要啃硬骨頭,需要找到影響鹽堿地改良的一些關(guan) 鍵指標,通過建立一定耐鹽堿評價(jia) 模式,從(cong) 而快速篩選出耐鹽堿水品種。

  這幾年,他和同事們(men) 共同培育和篩選的吉粳816、吉粳830等高品質水稻新品種在當地得到大麵積推廣。同時,“一搶三替”育苗技術、側(ce) 深施肥、秸稈還田等一係列配套栽培技術也在不斷推廣應用。

  最受益的就是當地農(nong) 民。自從(cong) 和馬巍建立了聯係,大官村英台農(nong) 民農(nong) 機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就開始嚐試新品種和新技術應用。該合作社70多歲的負責人任誌國說,過去一公頃水稻隻有幾千斤,有了新品種和新技術,現在我們(men) 村每公頃水稻產(chan) 量達2萬(wan) 斤,而種植成本卻在降低。“我種植吉粳816好幾年了,非常受市場歡迎,一斤比普通品種多賣2毛錢。”如今,優(you) 質水稻品種已在大屯鎮當地普遍種植,稻農(nong) 一公頃稻田比前幾年增收上千元。

  近些年,吉林省農(nong) 科院在鎮賚縣大屯鎮大官村建立了試驗基地。每年,馬巍除了在嘎什根鄉(xiang) 做試驗,有近140天在大官村的試驗田裏,吃住在村裏的農(nong) 民合作社。

  專(zhuan) 家長期駐紮,也與(yu) 當地農(nong) 民建立了深厚感情。任誌國說,馬巍就像自家孩子一樣,村民一段時間見不到他還想他。這種感情是馬巍在與(yu) 村民一次次打交道中建立起來的。

  前幾年,大官村總鬧稻瘟病,一些村民聽信商家建議購買(mai) 了大量農(nong) 藥,但花了幾千元仍然治不好。馬巍去村民家裏查看後,村民按他囑咐,花了幾十元錢就治好了稻病。

  紮根的日子裏,馬巍覺得最艱苦的不是工作的繁累,而是孤獨。他說,大部分時間是我一個(ge) 人在試驗站裏工作,長期一個(ge) 人生活、一個(ge) 人做試驗,有時一天也說不上一句話。為(wei) 了排解孤單,馬巍特意買(mai) 了一輛自行車,沒事的時候他就去周邊的村屯,去農(nong) 民家看看水稻,跟農(nong) 民嘮嘮嗑。村民們(men) 的熱情,讓他覺得沒那麽(me) 孤單了。

  馬巍說,搞農(nong) 業(ye) 需要情懷,更需要堅守,老一輩科研工作者就是這麽(me) 幹出成績的,現在需要我們(men) 一代一代接力往下幹,群眾(zhong) 需要的,就是我們(men) 努力的方向。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