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英國佃戶如何處置自己的土地

發布時間:2022-06-13 10:01: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侯建新(天津師範大學歐洲文明研究院教授)

  在歐洲封建製度下,村民為(wei) 獲得庇護不得不委身於(yu) 領主,原來的份地也變成莊園保有地。在這塊土地上,一方麵,領主擁有領主權,據此征繳租役,實行強製勞役;另一方麵,佃戶也擁有一定權利,稱作保有權。他們(men) 可以轉移土地,以至買(mai) 賣和出租土地,佃戶長期持有土地,土地權利穩中有進。在英格蘭(lan) ,到中世紀晚期,隨著佃農(nong) 人身解放,佃戶中公簿持有農(nong) 越來越多,受到王國法院保護,其土地產(chan) 權邊界也越來越明晰。以佃戶如何處置土地為(wei) 例,可以看到佃戶對保有地的實際支配力不可低估。

  “聯合保有”方式創建

  按照封建莊園習(xi) 慣法,佃戶男性家長是土地保有人,他的名字記載在莊園法庭土地簿上,每個(ge) 農(nong) 戶隻出現一個(ge) 名字,極少有例外,以保證佃農(nong) 保有地完整和勞役規範。15世紀以後,人們(men) 發現這樣的慣例正在被打破,土地簿上經常出現兩(liang) 個(ge) 名字。1444-1558年間,一項英格蘭(lan) 家內(nei) 土地轉移的數據顯示,二人聯合保有的實例並不罕見。聯合保有的另一個(ge) 人可能是妻子,也可能是兒(er) 子。莊園檔案表明,這樣的做法獲得了法庭認可,隻要土地保有人攜同選定的聯合保有人一起到莊園法庭見證,更新法庭記錄並繳納一筆費用,即產(chan) 生法律效力。從(cong) 此,新加入的保有人與(yu) 原保有人的名字並列記錄在法庭檔案中,具有同等法律意義(yi) ,這樣的保有形式被稱為(wei) 聯合保有。

  在法庭看來,聯合保有人是平等的,雙方對土地享有同樣的權利,當第一保有人過世後,土地由第二人繼續保有,並且變成唯一保有人。按照長子繼承製,長子是自然繼承人,沒有必要參與(yu) 聯合保有,所以參加聯合保有的兒(er) 子很可能是家長看中的非長子;不過這種情況不多。聯合保有者大多是妻子,不是兒(er) 子。有數據顯示,兒(er) 子和妻子參與(yu) 聯合保有的比例為(wei) 1∶6,有的地方比例更懸殊。

  將妻子設為(wei) 土地聯合保有人,是因為(wei) 佃戶丈夫不滿意莊園舊規,關(guan) 於(yu) 寡妻繼承土地的慣例,不同地區和莊園的差別很大。有些莊園,妻子可以繼承亡夫的土地,直到她再婚或死後才傳(chuan) 給下一代;有些莊園,妻子可以繼承一半或者1/3的土地;有些莊園則不能繼承任何土地。為(wei) 保證妻子的利益,土地聯合保有模式得以創生,其主旨不是增添一人來分享地權,相反,是佃戶保有人強調自己的土地權利以實現自己土地歸屬的主張。丈夫生前注冊(ce) 為(wei) 聯合保有,他去世之後妻子自動得到土地,規避所謂“寡婦產(chan) ”的任何規定,無須再經過法庭認定,或支付什麽(me) 費用。倘若妻子再婚,土地任憑她處置。

  新的土地聯合保有和繼承方式,不具有劃一不二的強製性,傳(chuan) 統土地保有和繼承方式依然可行,不過增加一種選擇而已。在相當長的時期內(nei) ,傳(chuan) 統和新型的繼承方式並行不悖,以表達保有人多方麵的意願。例如,1509年,在馬沙姆村莊,佃戶威廉·安德魯斯有4英畝(mu) 聯合保有地、3英畝(mu) 獨立保有地以及一份家宅,他離世時沒有留下遺囑,由於(yu) 4英畝(mu) 耕地是威廉與(yu) 妻子聯合保有並完成了法律手續,所以這份土地劃歸妻子。另外3英畝(mu) 獨立保有土地和家宅的產(chan) 權,則以慣例繼承方式由長子接手。

  不過,更明顯地打上土地保有人意願印記的,當屬“遺囑執行人”繼承方式。

  從(cong) “臨(lin) 終土地交付”到“遺囑執行人”

  按照中世紀的慣例,當土地保有人去世,繼承人應在最近的血親(qin) 中產(chan) 生,諸如子女、兄弟或姊妹。一般將土地完整地傳(chuan) 給一個(ge) 兒(er) 子,通常是長子,少數地方是末子。一直到中世紀晚期,繼承人大多還是在血親(qin) 中產(chan) 生,然而長子繼承的規範性和單一性受到衝(chong) 擊。與(yu) 此同時,出現了“臨(lin) 終土地交付”方式,賦予了佃戶更多的權利和選擇。

  “臨(lin) 終土地交付”,即佃戶臨(lin) 終時擁有的處置土地的權利,是其後“遺囑執行人”方式的先聲。在“臨(lin) 終土地交付”方式中,佃農(nong) 保持土地權利到最後一刻。在生命臨(lin) 終之際,佃農(nong) 可將土地交付給其心中意屬之人,盡管有違長子繼承製。獲得法庭承認必須經過一定的法律這一方式程序,例如,保有人須有正式的臨(lin) 終陳述,且有若幹男性村民在場作證,俟法庭追認。一旦莊園法庭正式確認,土地保有人姓名便正式變更。該方式享受了庭外土地流轉的權利,法庭事後備案而已。

  “臨(lin) 終土地交付”形式,通常發生在保有人出現特殊境遇、未來得及提前做出安排的情況下。此舉(ju) 凸顯對臨(lin) 終之人意願的尊重,還是一種應急舉(ju) 措?大概是一種臨(lin) 時的法庭安排,至於(yu) 前者,與(yu) 其說是對逝者意願的尊重,不如說是對既成事實的承認。這個(ge) 事實就是,至少對一部分佃戶而言,他們(men) 有權決(jue) 定誰繼承其保有地。在英國這樣一個(ge) 浸潤著經驗主義(yi) 、尊重先例的國度裏,法律幾乎無不跟隨實踐之後,最初大概偶然為(wei) 之,若是切合實際,形成共識,越來越多的人都這樣做,也就成為(wei) 慣例。他們(men) 的習(xi) 慣法就是這樣來的,其間,不排除佃戶和領主之間的博弈。

  不久後產(chan) 生的“遺囑執行人”繼承方式,表明此前的“臨(lin) 終土地交付”不無社會(hui) 基礎。兩(liang) 種模式大同小異,一脈相承,後者更加規範化,不論在什麽(me) 情況下保有人意願都可以實現。正是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曆史學家惠特爾評論說,農(nong) 民及其土地繼承方式確乎是“以個(ge) 體(ti) 為(wei) 本位的”。遺囑執行人繼承方式,即保有人將土地先交付遺囑執行人,後者再把土地轉移給保有人指定的對象手裏。在這裏,土地保有人可以將土地轉移給他(她)所指定的家庭內(nei) 的任何人,也可以是家庭之外的人,隻要他(她)願意。該繼承方式已經突破血緣關(guan) 係,幾乎唯保有人馬首是瞻。很明顯,在土地契約規定的範圍內(nei) ,佃農(nong) 對土地具有幾乎完全的支配權。

  根據個(ge) 人遺囑繼承土地,在英國經曆了長期發展過程。雖然留下的資料不多,但早在14世紀就出現維蘭(lan) 佃戶訂立遺囑並獲得領主承認的實例。到15世紀,在土地保有契約允許的範圍內(nei) ,據佃戶生前遺囑處置地產(chan) 現象增多。在這種情況下,土地繼承不僅(jin) 無須囿於(yu) 血親(qin) 範圍,還可以對土地繼承人附加各種條件,比如要求繼承人支付一定的現金回報等。固然,“遺囑執行人”繼承也須經過法庭確認,而且法律程序更加嚴(yan) 格,遺囑涉及的土地以及相關(guan) 情況,先要經過法庭一一核驗,才能最後交到遺囑執行人和接收人手裏。

  1543—1630年間,在奧韋爾教區,有50份原始遺囑保留下來。在這些遺囑中,22份遺囑涉及兩(liang) 個(ge) 以上的繼承人,其中10份遺囑將土地交給一個(ge) 兒(er) 子,同時把現金等財物分給其他子女;其餘(yu) 12份遺囑將大部分土地留給長子,其他兒(er) 子也得到維持生計的小塊土地。與(yu) 此同時,遺囑繼承因素滲入“聯合保有”方式中。按照保有人意願,從(cong) 家內(nei) 親(qin) 屬聯合保有到後來非親(qin) 屬聯合保有,甚至若幹非親(qin) 屬聯合保有,並同樣得到法庭承認。

  隨著農(nong) 民土地權利的深化,保有人的意願成分明顯增進,不僅(jin) 表現在土地繼承人選定,還表現在地產(chan) 以什麽(me) 形式繼承,以及一個(ge) 繼承人還是若幹繼承人等。如上麵案例表明的那樣,保有人往往分割土地或兌(dui) 現土地,然後傳(chuan) 給一人或若幹人。於(yu) 是,一個(ge) 新的地產(chan) 繼承形式出現——那就是遺贈,它是遺囑執行人繼承方式的延伸。

  遺贈繼承方式以及土地流轉

  中世紀晚期的英國,大部分遺囑裏都提到土地遺贈,往往不隻遺贈給一人。例如,一份文獻裏,包含137份遺囑,卻涉及224份土地遺贈,表明遺囑人每每分割財產(chan) 遺贈給更多的人,而非一人完整地繼承保有地。該項研究表明,最常見的土地受贈人是遺孀,這個(ge) 群體(ti) 占36%;第二大群體(ti) 是兒(er) 子,占31%;女兒(er) 和女婿僅(jin) 占6%;其餘(yu) 遺贈給遠房親(qin) 屬等。可見,妻兒(er) 是他們(men) 遺贈的優(you) 先選項,次之女兒(er) 女婿,複次是其他親(qin) 屬。父親(qin) 是土地保有人,可是隻有1/3的土地分到子女手裏,作者解釋道,這與(yu) 當時較常見的做法有關(guan) ——先將土地交給妻子,妻子過世時再交給兒(er) 子;若是如此,兒(er) 子最終還是受贈人主體(ti) 。不過,先將土地交給妻子,遺孀可能會(hui) 交給兒(er) 子,也可能再婚後交給新夫,還可能將土地變現消費,這取決(jue) 於(yu) 遺孀的選擇。

  佃戶已經將土地看作是一份財產(chan) ,不僅(jin) 因為(wei) 土地權利的確定性,貨幣地租遂使佃戶領主關(guan) 係貨幣化,還因為(wei) 其時存在著相當活躍的土地市場。人們(men) 隨時可以將土地兌(dui) 現,再買(mai) 也不難,所以一些遺囑人更傾(qing) 向於(yu) 將土地轉換為(wei) 貨幣。不少遺囑明確規定,首先將土地出售,然後以貨幣分贈繼承人,因為(wei) 貨幣更易於(yu) 分割,使用起來更方便。接收貨幣的人可購置更合適的土地,也可謀得一份其他生計。很顯然,在遺贈繼承方式的背後,是貨幣化和市場化的經濟社會(hui) 生活,市場已經成為(wei) 農(nong) 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到15世紀,土地市場已經不是什麽(me) 新鮮事了。隨著農(nong) 奴製解體(ti) ,佃農(nong) 土地的人身依附印記逐漸消失,吸引富裕的城鎮居民、神職人員甚至鄉(xiang) 紳參與(yu) 到農(nong) 民土地市場中來。有繼承權的公簿持有地,與(yu) 自由持有地幾無差別,即使騎士購買(mai) 這樣的地產(chan) 也沒有覺得不體(ti) 麵。

  農(nong) 民土地市場發展的一個(ge) 重要標誌是,非家內(nei) 土地轉移流行起來。不同於(yu) 土地轉移主要是血親(qin) 繼承那樣的傳(chuan) 統做法,現下發展的總趨勢是土地轉移通過市場交易渠道。一些英國曆史學家長時段地追蹤土地市場變化,展示了清晰的變化軌跡。C.戴爾分析了亨伯裏等4個(ge) 莊園卷宗(1375-1540年),認為(wei) 佃戶土地市場交易的比率逐步提高,以至超過家內(nei) 繼承。J.懷特則分析了黑文漢姆教區農(nong) 民家庭土地轉移數據(1274—1558年),證明從(cong) 中世紀到16世紀圈地運動發生,近兩(liang) 個(ge) 世紀土地在非親(qin) 屬之間交易的比例越來越高。依照J.懷特的統計數據,在13世紀晚期,保有地在非親(qin) 屬之間轉移達到60%以上;在15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裏,非親(qin) 屬之間的土地轉移達到70%以上,最高時接近80%。非親(qin) 屬之間的土地流轉相當頻繁,顯示了圈地運動前土地市場交易相當活躍。

  進入16世紀後,這種變化更加明顯。以萊斯特郡為(wei) 例,據記載,以十年為(wei) 統計單位,16世紀60年代平均每年有30起土地交易,70年代有45起,80年代有60起,90年代有80起,17世紀頭十年有100起,土地交易逐年增多。土地歸屬更加明確,土地流轉更加頻繁,表明佃戶對自己土地的處置權進入了新的曆史階段。市場交易推動了地塊整合,為(wei) 行將來臨(lin) 的農(nong) 業(ye) 變革創造了前提條件。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