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切實推進中小微企業扶助政策落地見效

發布時間:2022-06-14 10:33:00來源: 經濟參考報

  作者:許英傑(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

  3月份以來,我國經濟發展麵臨(lin) 嚴(yan) 峻複雜的形勢。廣大市場主體(ti) 特別是中小微企業(ye) 規模小、實力弱,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差,本已受到三重壓力負麵影響,疊加近期的超預期因素,受到的衝(chong) 擊影響更為(wei) 嚴(yan) 重。這些企業(ye) 麵臨(lin) 原材料價(jia) 格上漲、訂單減少、人工成本居高不下、融資難融資貴首貸難、物流不暢等一係列問題。在一些受到疫情影響嚴(yan) 重的地方,很多中小微企業(ye) 甚至無法開展正常生產(chan) 運營活動。

  中小微企業(ye) 具有“56789”的特征,發展好壞不僅(jin) 事關(guan) 我國市場經濟的活力和社會(hui) 創造力,而且對居民就業(ye) 、社會(hui) 財富創造等也具有重要影響。黨(dang) 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中小微企業(ye) 當前麵臨(lin) 的困難,一直以來都將保市場主體(ti) 作為(wei) 保就業(ye) 保民生以及保護中國經濟韌性的重要著力點。特別是近期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hui) 議進一步部署的財政、貨幣金融、穩投資促消費、保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穩定等6個(ge) 方麵33項穩經濟一攬子措施,很多都涉及為(wei) 中小微企業(ye) 助企紓困,包括全年留抵退稅2.64萬(wan) 億(yi) 元,緩繳社保費等。廣大國有企業(ye) 和大型民營企業(ye) 也積極響應,立足資源優(you) 勢,主動助力中小微企業(ye) 紓困解難。針對承租自身房屋的服務業(ye) 小微企業(ye) ,中央企業(ye) 普遍減免3個(ge) 月租金,並對中高風險地區的再補充減免3個(ge) 月租金。部分大型民營企業(ye) 積極開展經營成本優(you) 化專(zhuan) 項行動,既幫助中小微商家節約了成本,又提升了商家資金使用效率。還有企業(ye) 針對生活服務類中小微企業(ye) 麵臨(lin) 的實際困難,搭建業(ye) 務體(ti) 係,提供全方位服務。

  一係列助企紓困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部分中小微企業(ye) 生存發展的困難。同時還要看到,政策的落地時機、支持強度、政策覆蓋麵以及中小微企業(ye) 政策需求的針對性把握等方麵仍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間。接下來,各地各部門要繼續堅持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全麵幫扶中小微企業(ye) 渡過難關(guan) 。

  一是已經製定的紓困政策要靠前發力、加快落實。近期國務院明確要求,上半年基本實施完成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和《政府工作報告》確定的政策舉(ju) 措。為(wei) 推進紓困政策提早落實、盡快落地,國務院於(yu) 5月26日向12個(ge) 省份派出督查組,專(zhuan) 項督查相關(guan) 政策的落實和配套的開展情況。

  二是做好中小微企業(ye) 紓困政策實施效果評估。中小微企業(ye) 分布廣泛,不同企業(ye) 對於(yu) 相同政策的獲得感可能存在差異,要從(cong) 市場主體(ti) 的感受出發,及時做好紓困政策的實施效果評估,做好政策覆蓋麵的查漏補缺,並根據評估結果及時完善紓困政策。

  三是地方要結合實際做好配套和地方性政策對接。各地要結合產(chan) 業(ye) 基礎、經濟實力等差異性,做好中小微企業(ye) 紓困的配套,出台一些地方性針對性的政策舉(ju) 措。比如,在一些港口城市,因疫情衝(chong) 擊等不可抗力,導致集裝箱使用超過免費用箱期、堆場免堆期等情況,有的超期用箱費用甚至超過集裝箱本身的價(jia) 值,擠壓了貨代企業(ye) 大量現金流,最終提高了進出口企業(ye) 用箱成本,商務、海關(guan) 、交通等部門要主動協調船舶公司等市場主體(ti) ,實施針對性紓困舉(ju) 措。

  四是根據形勢變化適時加碼紓困政策。2022年我國經濟發展外部環境更趨複雜嚴(yan) 峻和不確定,不排除下半年中小微企業(ye) 受到其他非預期因素衝(chong) 擊可能性。我國經濟韌性強、回旋餘(yu) 地大,針對中小微企業(ye) 紓困的政策工具箱足,要根據經濟形勢變化,適時加碼紓困政策。

  五是創新政策實施方式和手段,暢通政策見效“最後一公裏”。中小微企業(ye) 專(zhuan) 業(ye) 實力普遍不足,“申請”有些紓困政策的能力不足。要創新政策實施方式,充分借助信息化手段推動政策落實,降低享受政策成本,力爭(zheng) 做到中小微企業(ye) 享受紓困政策“最多跑一次”,甚至“一次都不跑”,政策“免申即享”。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