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誌願填報要做的功課不少 智能輔助工具可否用?

發布時間:2022-06-16 10:31:00來源: 科技日報

  智能輔助工具可否用?專(zhuan) 家同時提醒——

  誌願填報不要一味追求“分數最大化”

  我國大部分地區的高考已落下帷幕,誌願填報成為(wei) 考生和家長麵臨(lin) 的新一輪“考試”。一些地區能填報的誌願數量超過100個(ge) ;一些高校新增了本科專(zhuan) 業(ye) ;一些專(zhuan) 業(ye) 設置了選考科目的要求……對考生和家長來說,填好誌願,要做的功課確實不少。智能輔助工具,近年來也在高考誌願填報時為(wei) 越來越多的考生和家長提供參考。

  已經做了4年高考誌願信息服務的誇克App產(chan) 品經理夏雅瞳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團隊回訪過2021年的用戶,發現近80%的“00後”考生在填報誌願時會(hui) 參考智能填報或預測工具。

  中國教育在線總編輯、國家教育考試指導委員會(hui) 專(zhuan) 家陳誌文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誌願填報服務成為(wei) 產(chan) 業(ye) 很正常,有需求,自然就有市場。不過,他旗幟鮮明地反對天價(jia) 誌願填報服務。

  陳誌文表示,在填報誌願時,考生可以尋求第三方幫助,無論這個(ge) 第三方是智能工具,還是老師、家長、前輩……但前提是在深入細致地研究討論後,考生把自己的人生方向想清楚——任何第三方都無法替孩子完成這件事。“我看到有些家長很任性,花了上萬(wan) 元委托別人給孩子做生涯規劃,你仔細想想,你是對孩子負責還是不負責?”

  “我們(men) 抱著嚴(yan) 謹的態度免費提供高考誌願信息服務,想提升考生整體(ti) 的填報效率。”夏雅瞳表示,每個(ge) 考生的人生誌願都是個(ge) 性化的,因此,在產(chan) 品設計上,不是讓考生輸入一個(ge) 分數,就給出一組填報方案,而是通過一係列工具,幫助考生了解自己想要什麽(me) ,當前處在什麽(me) 樣的階段,再告訴考生大概有哪些選擇,最後由考生自主決(jue) 定。核心,仍然是“自主決(jue) 定”。“智能輔助類誌願填報產(chan) 品要確保的是提供準確的數據,但最終判斷仍要由考生和家長作出。”夏雅瞳坦言。

  陳誌文還提醒,誌願填報中有一個(ge) 傾(qing) 向特別需要警惕,那就是盲目追求所謂的“分數最大化”。高考誌願涉及人生規劃,不是在菜市場挑白菜。“我考了500分,上了個(ge) 可能需要502分的,就叫撿漏;上了個(ge) 需要498分的,就是吃虧(kui) 。賬不能這麽(me) 算。”陳誌文說,誌願填報,首先要明確前行的方向,如果連方向都丟(diu) 了,“一味盯著分數最大化那就是踩最大的坑”。

  教育部去年曾提示,在誌願填報過程中,各地各校要積極運用信息化手段,為(wei) 考生提供誌願填報的政策解讀、參考信息和谘詢指導。

  其實,考生有多種途徑獲得高考結束後的誌願服務,但很多人缺的,恰恰是高考前就該有的生涯規劃輔導。

  實施了新一輪高考綜合改革的地區都要求在高中階段上生涯規劃課,但讓中學老師上好這門課並不容易。陳誌文說,做生涯規劃,需要老師或父母有足夠的見識和廣闊的視野,在小地方,這一問題可能更加明顯。“我曾經見過,有老師講你要去銀行就學金融,他不知道2018年後大量銀行招收的是理工科人才;也有知名高校畢業(ye) 的父母,說孩子如果要當公務員,就應該學公共管理。每個(ge) 人都有認知的局限性。”陳誌文指出,在這一方麵,社會(hui) 、學校等各主體(ti) 還可繼續努力,探索通過多種方式,在生涯規劃上給學生和家長更多科學指引。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