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孩子上學,家長打卡?

發布時間:2022-06-17 10:31:00來源: 光明網-時評頻道

  作者:唐偉(wei)

  如今,“打卡”不再是上班族的專(zhuan) 利。在很多小學乃至幼兒(er) 園中,“打卡”現象五花八門、不一而足:寫(xie) 字打卡、閱讀打卡、英語打卡、跳繩打卡、家務打卡……如果有的家長不及時在家長群“接龍”,老師往往還會(hui) 專(zhuan) 門提醒——“以下同學還沒提交打卡:@某某媽媽@某某爸爸……”隨著“雙減”政策落地和疫情帶來的線上教學普及化,如今孩子們(men) 需要“打卡”的內(nei) 容變得非常豐(feng) 富,有家長反映,他們(men) “疲於(yu) 應付打卡”;但也有家長表示,孩子在“打卡”後有收獲。

  “打卡”作為(wei) 一種學習(xi) 監督的手段,確有存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互聯網和線上教學的便利,也讓“打卡”更加迅速及時,更有利於(yu) 提高家校互動合作的效率,讓家長的作用得到更大發揮。如有的家長反映,像佩戴紅領巾、整理書(shu) 包、係鞋帶、剪指甲等都是需要掌握的生活技能,通過打卡的方式,孩子逐漸培養(yang) 出了對勞動的興(xing) 趣與(yu) 愛好。

  不過,如果打卡涉及麵太寬且呈現出形式化傾(qing) 向,則會(hui) 帶來兩(liang) 個(ge) 突出的負麵效應,一是讓家長和孩子為(wei) 完成“打卡”任務,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從(cong) 調查的情況看,有的小學生家長每天“打卡”一個(ge) 半小時,不僅(jin) 孩子覺得累,兼職當“攝像師”和“導演”的家長更累。對於(yu) 大多數上班族而言,不斷增加的打卡任務會(hui) 拉長時間線,也會(hui) 增加身體(ti) 和心理的疲憊程度,有時為(wei) 了完成任務,隻能用擺拍等方式應對,失去了“打卡”的實際作用。

  二是內(nei) 卷化趨勢會(hui) 加重家長的焦慮程度,讓“打卡”成為(wei) 一種難以完成的任務。“打卡”所呈現的結果,會(hui) 通過微信群、校訊通和課程軟件等方式進行集中展示。再加上一些老師的當眾(zhong) 點評和點名督促,實則上就帶來了內(nei) 卷式的競爭(zheng) 。比如一些實踐類的作業(ye) ,幼兒(er) 園和小學階段的學生大多無法獨立完成,需要家長的輔助和支援,還有一些平台作業(ye) 要求家長全程協助,甚至還要家長簽字才能認可。如此一來,無形中又增加了家長的負擔。

  相關(guan) 統計顯示,中國學生每天寫(xie) 作業(ye) 超過2小時,而“陪作業(ye) 焦慮”也成了一些家長的煩惱。盡管教育部和不少地方教育部門紛紛發聲,要求不得強行要求學生每天上網“打卡”、上傳(chuan) 學習(xi) 視頻等,將其作為(wei) 減輕教育負擔的重要措施,不過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家長和老師實際仍被“打卡”綁架。

  當家長在“打卡”方麵付出的時間和精力越來越多,“打卡”就會(hui) 成為(wei) 一種沉重的教育負擔。由此所帶來的負麵結果是,教育減負的初衷難以達到。教育負擔過重,不但讓孩子過得辛苦,家長的焦慮感也會(hui) 越來越強,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為(wei) 此,需要從(cong) 減輕教育負擔的角度對“打卡”進行規範,一方麵要對“打卡”的數量進行必要的限製,以是否必要區別類型,對不必要的項目要進行嚴(yan) 格的限製,以標準和類型來約束“打卡”行為(wei) ,對明顯形式化的行為(wei) 要實施幹預和處罰。另一方麵,教育等主管部門要實施有效監督,指導行業(ye) 組織實行自我管理和約束,避免過多過細、流於(yu) 形式,讓“打卡”陷入痕跡管理的窠臼。(唐偉(wei) )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