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2022自然指數年度榜單發布 4家中國機構名列10強

發布時間:2022-06-21 09:46:00來源: 科技日報

  《自然》:中國科研投資結出累累碩果

  2022自然指數年度榜單發布 4家中國機構名列10強

  本報記者 劉 霞

  【今日視點】

  6月16日,2022自然指數年度榜單(Nature Index 2022 annual tables)揭曉,展示了不同國家和科研機構在自然科學領域的高質量科研產(chan) 出情況。其中,中國科研機構和高校的表現可圈可點。根據自然指數的關(guan) 鍵指標貢獻份額,中國位居第二,在排名前十的國家中增幅最大。此外,2020—2021年上升最快的50家機構中,前31家機構來自中國。

  針對中國科研機構的優(you) 異表現,《自然》網站發表分析文章指出,最新發布的這份榜單表明,中國政府對科研的長期投資正結出“累累碩果”,中國科研界的表現有望在未來幾年保持下去。

  中國科研產(chan) 出表現優(you) 異

  《自然》在報道中指出,中國的科研產(chan) 出呈現井噴之勢,江蘇大學的表現就是一個(ge) 例子。

  在2022年自然指數年度榜單上,江蘇大學“調整後的份額”分數在2020—2021年期間飆升了118%。

  自然指數是顯示機構科研表現的一個(ge) 指標,采用論文數(Count)和貢獻份額(Share)這兩(liang) 個(ge) 衡量標準,依據某個(ge) 機構或國家/地區在82本《自然》科學期刊上發表的論文,由知名科學家組成的獨立委員會(hui) 挑選出來。

  在新發布的自然榜單上,有多所跟江蘇大學一樣表現亮眼的中國機構。榜單中2020—2021年上升最快的50家機構中,上升最快的前31家機構都來自中國,且這50家機構中隻有10家來自中國以外。這與(yu) 2021年的榜單相比出現了顯著變化,去年上升最快的前10家機構中中國僅(jin) 占兩(liang) 席。

  此外,中國科學院連續十年在自然指數中居機構榜單之首,2021年的貢獻份額為(wei) 1963.00,是排名第二的哈佛大學的兩(liang) 倍多。中國科學院大學排名第8位,首次躋身機構榜單全球前十。其他兩(liang) 家位居全球10強的中國機構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排名第9位)和北京大學(排名第10位)。

  而且,與(yu) 其他科研強國相比,中國的整體(ti) 表現也同樣值得關(guan) 注。美國以19857.35的貢獻份額位居榜首,但其2021年的科研產(chan) 出較上一年下降了6.2%,是前十名中降幅最大的國家,這也是其2017年以來的最大降幅。中國位居第二,貢獻份額為(wei) 16753.86,2021年科研產(chan) 出增長了14.4%,是新榜單排名前十的國家中增幅最大的——去年的增幅僅(jin) 為(wei) 1.2%。位居第3至第10的國家依次是德國、英國、日本、法國、加拿大、韓國、瑞士和澳大利亞(ya) 。

  中國加大科研投入

  據《自然》網站報道,自然指數創始人大衛·斯文班克斯表示:“最新發布的這份自然指數年度榜單表明,中國通過其大型、現已發展成熟的機構對研究進行的投入,正在自然科學領域持續不斷地產(chan) 生研究成果。”

  寧波諾丁漢大學科學政策研究員曹聰表示,2021中國政府在科研領域的投資持續增加,占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的2.4%。世界銀行提供的數據顯示,中國政府在科研領域的支出占中國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的比例從(cong) 1996年的0.56%穩步上升到2018年的2.14%。

  1995年,中國啟動“211工程”,開始了對科研的大規模投入,麵向21世紀、重點建設的100所左右的高等學校獲得了大量資金來發展其研究能力。三年後,中國啟動“985工程”,首批“985工程”建設高校共9所,目前獲批建設的“985工程”高校總計39所。

  2019年11月28日,教育部官網發布聲明:已將“211工程”和“985工程”等重點建設項目統籌為(wei) “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

  文章援引清華大學高等教育研究主任哈米什·科茨的說法,中國源源不斷的資金投入產(chan) 生了影響,這意味著研究人員可以為(wei) 未來幾年製定計劃。例如,“雙一流”戰略體(ti) 現了政府在2050年之前對科學的承諾,科茨說:“這發出了一個(ge) 信號,即政府了解科學是如何進行的。”

  文章還稱,對於(yu) 中國科研人員來說,在高質量科研期刊發表論文對其職業(ye) 發展有很大幫助,這種對發表論文促進職業(ye) 發展的高度重視,或許也能部分解釋中國的科研機構為(wei) 何在增長最快名單中占據主要地位。

  《自然》最後指出,鑒於(yu) 中國在研發方麵持續不斷加大投資,中國的科研產(chan) 出未來可能也會(hui) 保持比較強勁的增長勢頭。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