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活起來
今年,正值“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實施十五周年。2007年1月,“中華古籍保護計劃”正式啟動,在當年的5月25日,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在國家圖書(shu) 館掛牌成立。作為(wei) 新中國曆史上首次由國家主持開展的全國性古籍保護工程,“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在古籍普查、修複保護、數字化、整理研究、人才培養(yang) 、推廣普及等多方麵取得了一係列重要成果。在“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實施十五周年之際,光明日報專(zhuan) 訪了國家圖書(shu) 館館長、國家古籍保護中心主任熊遠明,介紹“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十五年多項重要成果。
摸清“古籍家底”,十五年篳路藍縷
記者:“中華古籍保護計劃”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摸清我國的“古籍家底”,普查我國古籍資源分布和保存狀況。目前,這項工作進展如何?
熊遠明:全國古籍資源分布和保存狀況已基本摸清,全國古籍普查完成270餘(yu) 萬(wan) 部,約3000萬(wan) 冊(ce) 件。普查成果通過“全國古籍普查登記基本數據庫”和《全國古籍普查登記目錄》向全社會(hui) 發布,實現全時全域共享。目前,509家收藏單位的127萬(wan) 條古籍普查目錄正式出版,通過網絡就能快捷查詢264家單位82.5萬(wan) 條古籍普查數據。首次以普查為(wei) 基礎的大型古籍分類目錄《中華古籍總目》(分省卷)編纂工作已有序開展,古籍類文物定級工作穩步推進。
在普查過程中,《永樂(le) 大典》“湖”字冊(ce) 、三件重量級唐代早期印刷品、《乾隆禦定石經》初拓本等珍貴典籍如滄海遺珠被陸續發現,受到社會(hui) 各界矚目。同時,海外古籍調查與(yu) 合作取得顯著成效,日本永青文庫36種4000餘(yu) 冊(ce) 漢籍實現實體(ti) 回歸,推進日本、韓國藏中國古籍總目編纂,“海外中華古籍書(shu) 目數據庫”累計收錄美國等十餘(yu) 個(ge) 國家和地區的80餘(yu) 萬(wan) 條書(shu) 目數據;海外藏《永樂(le) 大典》、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shu) 館藏古籍善本、日本東(dong) 京大學東(dong) 洋文化研究所藏漢籍、法國國家圖書(shu) 館藏敦煌寫(xie) 本等一批流散海外的珍貴古籍通過數字化形式得以回歸。
記者:目前,各地古籍存藏單位的保護狀況是否得到提升改善?
熊遠明:全國古籍保護狀況得到顯著改善,從(cong) 中央到地方,從(cong) 漢文古籍到少數民族文字古籍,一大批珍貴古籍名錄公布,卷帙浩繁、損毀程度不一的存世古籍得到有重點、有針對性的分級保存和保護。
國務院批準公布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共13026部,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203家;20個(ge) 省區建立了《省級珍貴古籍名錄》,19個(ge) 省區命名“省級古籍重點保護單位”。2014年12月1日,《圖書(shu) 館古籍書(shu) 庫基本要求》國家標準出台實施,各地不斷完善庫房管理製度,新建或改建古籍庫房有據可依。各省古籍保護中心因地製宜、精準施策,例如,浙江省製定小微庫房設施建設指導規範和最低配置設備清單,著力改造原有庫房,使全省超過91%的古籍處於(yu) 良好的保護;廣東(dong) 省加大經費投入,連續開展五期“廣東(dong) 省基層圖書(shu) 館古籍庫房和閱覽空間提升計劃”改善基層庫房條件。通過國標引導和以評促改,帶動全國各級各類古籍收藏單位不同程度改善庫房條件,超過2000萬(wan) 冊(ce) (件)古籍得到妥善保護。
重視古籍修複,十五年成果顯著
記者:據了解,古籍保護工程堅持“保護為(wei) 主、搶救第一”,十五年來,取得了哪些重要的修複成果?
熊遠明:“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實施以來,古籍修複工作取得重大進展。12家國家級古籍修複中心充分發揮輻射帶動作用,完成國家圖書(shu) 館藏清宮“天祿琳琅”、迪慶州圖書(shu) 館藏“納格拉洞藏經”、山西宋遼金元珍貴古籍、山東(dong) 《文選》蝶變等一批國家珍貴古籍重點修複項目,總量超過385萬(wan) 葉。古籍修複成為(wei) 一場場非遺傳(chuan) 習(xi) 和科研探索的結合,進入傳(chuan) 承、創新、發展的良性循環軌道。國家圖書(shu) 館、天津圖書(shu) 館、寧波天一閣等古籍修複技藝入選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
記者:如今,古籍修複師也逐漸走進大眾(zhong) 視野,但全國古籍修複師曾一度不足百人,目前,古籍修複人才是否仍處於(yu) 短缺狀態?
熊遠明:目前,我國古籍修複專(zhuan) 業(ye) 人員從(cong) 不足百人增至超過千人,從(cong) 最高學曆為(wei) 大專(zhuan) 提升到半數以上為(wei) 碩士研究生學曆,古籍保護人才隊伍規模和專(zhuan) 業(ye) 素質整體(ti) 提升,古籍保護專(zhuan) 業(ye) 人才隊伍建設已經探索出培訓基地、高等院校、傳(chuan) 習(xi) 所“三位一體(ti) ”的古籍保護人才創新培養(yang) 平台。全國建立了12家國家古籍保護人才培訓基地和1家國家級古籍修複技藝傳(chuan) 習(xi) 中心,附設32家國家級古籍修複技藝傳(chuan) 習(xi) 所,累計舉(ju) 辦古籍保護各類培訓班500餘(yu) 期,培訓學員超過2萬(wan) 人次,覆蓋全國2000餘(yu) 家古籍收藏單位。中山大學、複旦大學、天津師範大學、貴州民族大學先後成立古籍保護研究機構,培養(yang) 了一批具有較高水平的古籍研究專(zhuan) 業(ye) 人員,古籍保護學科建設取得較大進展。
2020年,“古籍修複技藝競賽暨古籍修複成果展示”在全國掀起熱潮,成為(wei) 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舉(ju) 辦的全國性古籍修複技藝評比,展示了新生代古籍修複師的風采和力量。
著眼活化古籍,科技助力保護利用
記者:古籍保護是一個(ge) 專(zhuan) 精的“技術活”,我們(men) 在古籍保護技術方麵有哪些重要突破?
熊遠明:科技創新現已成為(wei) 古籍保護新助力,國家圖書(shu) 館建設了“古籍保護科技文化和旅遊部重點實驗室”,通過對古籍寫(xie) 印材料和與(yu) 古籍相關(guan) 的物理、化學、生物等方麵的深入研究,有效解決(jue) 了古籍脫酸、去除氧化斑等問題。古籍修複用紙抄造、古籍修複浸染、紙張脫酸保護等領域多項技術攻關(guan) 取得重大突破,一批自主研發專(zhuan) 利技術實現轉化利用。我們(men) 通過全國協同完成了古籍修複設備、工具、材料的係統的開發研製和配發工作,全國古籍修複的基礎環境從(cong) 根本上得到改變,為(wei) 開展古籍修複創造了條件。
智能技術的加速迭代,為(wei) 新時代古籍工作創造了更好條件。由財政部、文化和旅遊部支持指導,國家圖書(shu) 館牽頭實施的“全國智慧圖書(shu) 館體(ti) 係”建設項目以及各地組織實施的智慧圖書(shu) 館、智慧博物館建設項目中,都將應用智能技術手段改造提升古籍工作水平作為(wei) 一項重要內(nei) 容。
記者:古籍既要“藏”也要“用”,數字化是否是解決(jue) “用”的有效途徑?
熊遠明:古籍數字化開放共享能夠有效緩解古籍藏與(yu) 用的矛盾,如今,各地讀者可隨時隨地訪問指尖上的圖書(shu) 館,品讀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典籍,我們(men) 已通過全國聯動發布大量古籍數字資源。
依托國家圖書(shu) 館的宏富館藏,國家古籍保護中心集中力量開展館藏善本縮微膠片、普通古籍、少數民族文字古籍等數字化項目,同時積極與(yu) 國內(nei) 外古籍收藏機構合作,通過征集、受贈等方式,一大批古籍及特藏數字資源在“中華古籍資源庫”發布,現累計總量10萬(wan) 部(件)。
2021年,疫情期間讀者遠程訪問需求不斷增長,國家圖書(shu) 館積極回應讀者“急難愁盼”,全麵升級“中華古籍資源庫”,提升訪問速度,實現免登錄閱覽,極大滿足了社會(hui) 公眾(zhong) 對古籍資源的利用需求。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先後5次聯合39家古籍收藏單位在線發布古籍數字資源超過2.2萬(wan) 部,受到了廣泛關(guan) 注和好評。
記者:當下,我國古籍事業(ye) 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接下來國家古籍保護中心有哪些工作重點?
熊遠明:新時代古籍工作必須要著力加快古籍資源轉化利用,挖掘古籍時代價(jia) 值,促進古籍有效利用。我們(men) 將依托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和全國各級古籍保護中心,大力倡導古籍閱讀,積極推進經典古籍文獻整理出版,繼續實施《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百部經典》編纂出版等重大項目,深入挖掘古籍資源的當代價(jia) 值,不斷推出適合當代大眾(zhong) 閱讀的古籍精選精注精評精譯作品。同時,主動適應社會(hui) 信息環境和公眾(zhong) 閱讀學習(xi) 方式的變化,積極探索多媒體(ti) 、多渠道、多終端的古籍閱讀推廣活動,聯合打造虛實結合的古籍文化傳(chuan) 播共享空間,通過古籍VR資源製作、古籍體(ti) 驗遊戲開發、古籍主題影視節目錄製、古籍創意產(chan) 品開發等方式,讓“書(shu) 寫(xie) 在古籍裏的文字活起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