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時評】用“長牙齒”的硬舉措保護好黑土地
【光明時評】
作者:藍天、鄒升平(均係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研究中心揚州大學基地研究員、揚州大學政府治理與(yu) 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
日前,黑土地保護法由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hui) 第三十五次會(hui) 議表決(jue) 通過。這是通過國家立法的形式,讓保護耕地的措施“長牙齒”,有利於(yu) 切實保護黑土地資源、維護生態平衡、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俗話說,“一兩(liang) 黑土二兩(liang) 油”,被稱為(wei) “耕地中的大熊貓”的黑土地資源極為(wei) 寶貴且稀缺。縱覽世界,四大黑土區約占全球耕地麵積的六分之一,這些地區是世界玉米、大豆、水稻、小麥等作物的主要產(chan) 區,肩負著穩定世界糧食安全的重任。
我國東(dong) 北平原典型黑土區耕地麵積約2.78億(yi) 畝(mu) ,是重要的糧食生產(chan) 優(you) 勢區和全國最大的商品糧生產(chan) 基地。然而,多年來,受不合理耕作方式等因素影響,東(dong) 北部分地區黑土地長期表土裸露、土壤結構退化,肥沃的黑土變得越來越“瘦”、越來越“薄”、越來越“硬”,土壤肥力下降,對糧食安全構成威脅。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為(wei) 了打贏黑土地保衛戰,我國已先後製定實施了《東(dong) 北黑土地保護規劃綱要(2017—2030年)》《東(dong) 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計劃(2020—2025年)》《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實施方案(2021—2025年)》,通過頂層設計,將黑土耕地全部劃為(wei) 永久基本農(nong) 田,實行最嚴(yan) 格保護。吉林、黑龍江等省份還出台了黑土地保護的地方法規。盡管如此,區域間、部門間仍然缺乏有效的黑土地保護協同機製,迫切需要打破區域、行業(ye) 間的限製,形成黑土地的保護合力。
從(cong) 黑土地保護利用的實踐來看,為(wei) 解決(jue) 好黑土地保護利用工作中的“單打獨鬥”和“各自為(wei) 陣”情況,需要建立和強化黑土地長效保護機製,用嚴(yan) 密的法律製度,紮實做好黑土地保護利用工作。比如,黑土地保護法明確鼓勵糧食主銷區通過經濟合作方式參與(yu) 黑土地保護,鼓勵社會(hui) 資本投入黑土地保護活動。這有利於(yu) 調動各方保護利用黑土地的積極性主動性,對於(yu) 遏製黑土地退化、提升耕地地力、進一步提高東(dong) 北地區糧食生產(chan) 能力具有重要意義(yi) 。
黑土地的形成需要經年累月,其保護與(yu) 利用也非朝夕之功。當前,應依法妥善處理好黑土地保護與(yu) 利用的關(guan) 係,堅持在保護中利用、在利用中更好地保護。需要看到,糧食生產(chan) 的根本在耕地、出路在科技。黑土地保護法規定“國家采取措施加強黑土地保護的科技支撐能力建設,將黑土地保護、治理、修複和利用的科技創新作為(wei) 重點支持領域”。通過多年長期穩定的科研支持,我國已初步形成黑土地保護係列技術產(chan) 品與(yu) 裝備、可推廣的黑土地保護與(yu) 利用模式,為(wei) 加快形成黑土地在利用中保護、以保護促利用的可持續發展格局奠定了科技基礎。
當前,應繼續鼓勵開展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培養(yang) 黑土地保護利用領域的各類技能人才。鼓勵引導更多科技特派員開展黑土地保護利用技術推廣示範,穩定支持一批高水平科研和創新團隊,采取工程、農(nong) 藝、農(nong) 機、生物等措施,著力攻克黑土區水蝕風蝕治理、地力培育與(yu) 提升、土壤結構性障礙消減、黑土地保育與(yu) 作物豐(feng) 產(chan) 增效協同等保護利用共性關(guan) 鍵技術,保護黑土地的優(you) 良生產(chan) 能力。同時,依法加強黑土地治理和修複,使保護性耕作成為(wei) 東(dong) 北地區適宜區域主流耕作技術。《東(dong) 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計劃(2020—2025年)》就提出,中央財政通過現有渠道積極支持東(dong) 北地區保護性耕作發展,力爭(zheng) 到2025年,保護性耕作實施麵積達到1.4億(yi) 畝(mu) 。
黑土地保護利用是國家的事,也是每個(ge) 人的事。實際上,保護黑土地就是守護中國人的大糧倉(cang) 。麵對黑土地保護利用這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應提高黑土地的全民保護意識,進一步夯實主體(ti) 責任,嚴(yan) 格查處盜挖黑土偷運出關(guan) 等不法行為(wei) 。當前,各級政府應當加強黑土地保護宣傳(chuan) 教育,比如依法依規探索把保護責任與(yu) 獎懲激勵機製相掛鉤的機製,提高黑土地利益相關(guan) 方和有關(guan) 管理單位保護黑土地的積極性主動性,共同把黑土地保護好、利用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