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融通共享創新
作者:朱克力(中國信息協會(hui) 常務理事、新經濟研究院院長)
促進大中小企業(ye) 融通創新,對於(yu) 增強企業(ye) 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意義(yi) 重大。日前,工信部、國家發改委、科技部等11個(ge) 部門聯合印發了《關(guan) 於(yu) 開展“攜手行動”促進大中小企業(ye) 融通創新(2022-2025年)的通知》,國務院國資委也發文指出要采取有效措施為(wei) 更多中小企業(ye) 紓困解難。當前,正值穩住經濟大盤、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guan) 鍵期,推動市場主體(ti) 之間抱團取暖、共同發展顯得更加重要。
在一個(ge) 良性的創新生態係統中,企業(ye) 雖有規模差異,卻又各具優(you) 勢。大企業(ye) 基礎條件好,可起到引領和支撐作用;中小企業(ye) 對市場敏銳,是創新發源地和“專(zhuan) 精特新”的主陣地。隨著互聯網、大數據、雲(yun) 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企業(ye) 之間分工合作成本有效降低,合作範圍和深度日益擴展,越來越多規模不等、類型不同的企業(ye) 實現跨行業(ye) 合作。大中小企業(ye) 互聯互通、高效協作,不僅(jin) 釋放出大企業(ye) 的創新活力,還更大地激發出中小企業(ye) 的創新潛力,充分發揮了後者在補鏈固鏈強鏈中不可替代的價(jia) 值。
同時也要看到,大中小企業(ye) 融通創新是一個(ge) 曆史性的過程,當前還處於(yu) 深度探索階段,存在不少難點堵點。例如,一些企業(ye) 有技術難題卻缺乏專(zhuan) 家資源、有科研成果卻缺乏轉化渠道,而政府部門無論是信息提供還是服務保障,都不夠精準。要解決(jue) 這些問題,離不開公共政策的引導促進,發揮好中介平台的橋梁作用,形成知識自由流動的動態機製。
從(cong) 短期看,大企業(ye) 發揮自身資源與(yu) 能力優(you) 勢,助力中小企業(ye) 解燃眉之急,與(yu) 之共克時艱,是大中小企業(ye) 攜手並進的應有之義(yi) 。從(cong) 中長期看,促進大中小企業(ye) 融通創新,增強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韌性和競爭(zheng) 力,可以為(wei) 現代化經濟體(ti) 係提供有力支撐。對此,須重點做好三方麵工作。
一是以市場化為(wei) 導向,瞄準共性技術需求。針對產(chan) 業(ye) 鏈薄弱環節,圍繞大企業(ye) 配套需求,組織“專(zhuan) 精特新”中小企業(ye) 開展技術攻關(guan) 和樣機研發,引導中小企業(ye) 精準補鏈。著力加強共性技術平台建設,完善共性技術平台供給體(ti) 係,除了對大企業(ye) 共性技術服務平台給予必要扶持,要更多關(guan) 注中小企業(ye) 共性技術需求,共建眾(zhong) 創共享平台,提升中小企業(ye) 可持續發展能力。作為(wei) 中小企業(ye) ,應主動融入大企業(ye) 主導的全球產(chan) 業(ye) 鏈,彌補自身在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麵的短板,不斷強化專(zhuan) 業(ye) 能力和市場影響力,發展成為(wei) 難以替代的“專(zhuan) 精特新”企業(ye) 。政府則應進一步優(you) 化升級營商環境,支持創新型、科技型中小企業(ye) 研發。
二是以數字化為(wei) 動能,構建共享創新模式。對於(yu) 大中小企業(ye) 的發展生態,協同創新或融通創新隻是手段,共享創新才是目的。應培育和發揮數字經濟新優(you) 勢,一些領先的數字平台應攜手中小企業(ye) 主動作為(wei) ,積極探索“先強帶後強”的共享創新模式,實現全行業(ye) 參與(yu) 。聚焦科技創新、產(chan) 業(ye) 創新兩(liang) 大戰場,分別推進源頭創新生態和企業(ye) 融通共創。打造數實融合標杆示範,促進硬件設備和數字內(nei) 容價(jia) 值協同,通過數字能力全產(chan) 業(ye) 鏈嵌入,拓展數字技術應用場景,加快產(chan) 業(ye) 經濟從(cong) 製造生態向數字生態轉型。
三是以專(zhuan) 業(ye) 化為(wei) 依托,實施揭榜掛帥機製。搭建線上線下專(zhuan) 業(ye) 對接服務載體(ti) ,促進產(chan) 學研用等創新要素聯動融通,釋放創新效能。通過基地培育、內(nei) 部孵化、賦能帶動、數據聯通等方式,打造一批可複製的融通創新典型模式並加以推廣,進一步發揮大企業(ye) 引領帶動作用,促進中小企業(ye) 融入大企業(ye) 生態圈,擴大融通發展覆蓋範圍,提升融通平台支撐能力,拓展融通維度,深化融通程度,推動大中小企業(ye) 融通發展。通過部門聯動、上下推動、市場帶動,大中小企業(ye) 創新鏈、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數據鏈、資金鏈、服務鏈、人才鏈全麵融通,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大中小企業(ye) 發展生態,切實提升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