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推動城市內澇治理 海綿城市:城市治水的中國方案

發布時間:2022-07-05 10:50:00來源: 中國紀檢監察報

  華南江南連遭強降雨 多個(ge) 城市出現內(nei) 澇

  海綿城市:城市治水的中國方案

  本報記者 管筱璞

  7月2日15時,台風“暹芭”挾狂風暴雨登陸廣東(dong) 茂名,這是今年我國首個(ge) 登陸台風。華南一帶將迎戰持續強風雨天氣,北方也麵臨(lin) 新一輪降水過程。氣象部門提醒,目前進入台風活躍季節,部分地區與(yu) 今年華南“龍舟水”期間降水顯著偏多地區重疊,致災風險高。自5月以來,華南、江南等地連遭強降雨過程侵襲,福建、廣東(dong) 、廣西等3省區的區域平均降雨量為(wei) 1961年以來曆史同期第三位。研究表明,係統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有利於(yu) 增強城市蓄水防洪功能。

  今年4月,住建部辦公廳發布的《關(guan) 於(yu) 進一步明確海綿城市建設工作有關(guan) 要求的通知》提出,海綿城市建設應聚焦城市建成區範圍內(nei) 因雨水導致的問題,以緩解城市內(nei) 澇為(wei) 重點,統籌兼顧削減雨水徑流汙染,提高雨水收集和利用水平。我國“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建設源頭減排、蓄排結合、排澇除險、超標應急的城市防洪排澇體(ti) 係,推動城市內(nei) 澇治理取得明顯成效。

  圍繞群眾(zhong) “房前屋後”的問題,動態消除積水點

  提起城市水環境,居民們(men) 關(guan) 心的問題有很多:城市水環境能否進一步改善,讓河湖濕地不再有刺鼻的異味?老舊小區內(nei) 澇積水問題如何解決(jue) ?

  “我的需求很簡單,遇上暴雨,路上不要有積水。如果還要更進一步,那就是身邊綠化能夠常青,一年四季都漂漂亮亮的。”江蘇省無錫市濱湖區河埒街道居民張國勝說。

  無錫,這座被譽為(wei) “太湖明珠”的城市,氣候適宜、降水充沛、江河湖泊星羅棋布,濕地數量位居江蘇省第一,水域和綠地占比超過60%。2021年,無錫市成為(wei) 全國首批創建係統化全域推進海綿示範城市。今年3月,財政部發布中央財政海綿城市建設示範補助資金2021年績效評價(jia) 結果,無錫位居5個(ge) A檔城市之列。

  無錫市聚焦城市雨洪管理,探索形成了“流域層麵洪澇統籌、城市層麵蓄排平衡、運行管理聯排聯調、澇點治理一點一策”的城市內(nei) 澇治理模式,建立“易澇點年內(nei) 動態消除”機製,城市整體(ti) 防澇標準基本達到50年一遇,雨水資源化利用量達到463.7萬(wan) 噸/年,可透水地麵麵積比例42.3%。截至2021年,海綿城市達標麵積占建成區麵積26.2%,超過國家既定的20%進度要求。海綿功能正成為(wei) 提升小區環境和精細化治理水平、增強居住舒適性和提高抗澇能力的有效手段。

  以濱湖區為(wei) 例,海綿城市成為(wei) 貫穿城鄉(xiang) 規劃建設全過程的重要理念。在太湖國家旅遊度假區汙水處理中心,“汙水處理廠”與(yu) “生態濕地公園”相融,有效提升區域水環境,增加生物多樣性,並成為(wei) 地區河道水網生態補水的重要來源之一;華晶新村宜居住區改造項目建設結合場地條件,采用下沉綠地、透水鋪裝、玻璃輕石和移動花箱等海綿城市措施;河埒社區親(qin) 水小遊園,結合場地建設條件及項目建設方案,選擇了透水鋪裝、生物滯留設施、下凹式綠地、植草溝等海綿城市措施。截至目前,濱湖區海綿城市建設麵積占城市現狀建成區總麵積的25.3%,藍綠共融、城水共生的生態圖景逐漸清晰。

  “海綿城市是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基於(yu) 城市水文循環,重塑城市、人、水關(guan) 係的新型城市建設和發展理念。”無錫市住建局黨(dang) 委書(shu) 記、局長,市海綿城市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陳雪峰表示,將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圍繞群眾(zhong) “房前屋後”的問題,聚焦城市雨水管理,進一步提高城市防洪排澇能力,動態消除積水點,以海綿城市理念實施老舊小區改造、城市水環境深度治理,全麵消除劣Ⅴ類水體(ti) ,持續改善城市生態質量,提升城市生態品質,營造詩意棲居環境。

  既要靚化城市“麵子”,更要夯實城市“裏子”

  透水磚鋪裝的人行道,隔幾十厘米就有一個(ge) “缺口的馬路牙子”,下凹式綠地、生態停車場、雨水花園……如今的海綿城市,有了這些“秘密武器”後,小雨無需擔心濕鞋,道路積水現象也有了很大改善。通過“海綿體(ti) ”對雨水進行吸收儲(chu) 存,既可緩解徑流高峰,減輕管網防洪排澇壓力,防治內(nei) 澇,雨水還可回收再利用。

  “我們(men) 既要靚化城市‘麵子’,更要夯實城市‘裏子’。”陳雪峰介紹,結合城市發展“大盤子”,無錫不斷探索海綿城市理念“嵌入式”的城市建設發展模式。在改建、擴建項目中,采用“項目+海綿”模式,堅持問題導向,切實提升人居環境,協同解決(jue) 內(nei) 澇積水、徑流汙染、排水設施不健全等人民群眾(zhong) 關(guan) 心、關(guan) 注的問題。在新建居住社區、市政道路、廣場綠地、城市水係及新建園區、成片開發區等,則高標準、全方位落實海綿城市建設要求,形成一批海綿化優(you) 質生態產(chan) 品,為(wei) 群眾(zhong) 提供普惠的民生福祉。

  今年4月,《無錫市係統化全域推進海綿示範城市建設行動計劃》係列文件出台,為(wei) 全域推進海綿示範城市建設排定了施工圖。《行動計劃》明確了住宅小區、道路廣場、公園綠地、水係治理、排水管網及場站、能力建設等6大類項目的建設任務,共計安排工程類項目366項。

  如老舊小區改造及城市更新項目,屋麵維修應采用對雨水無汙染或汙染較小的材料,有條件的可設置屋麵雨水限流排放設施,增加雨水收集設施,排水管網改造應完善和疏通汙水、雨水管網,實施雨汙分流,保證排水暢通。公園綠地類項目,要求步行係統、停車場采用透水鋪裝,綠地內(nei) 因地製宜建設人工濕地、雨水花園、下凹式綠地、植草溝等,通過豎向優(you) 化設計,為(wei) 滯蓄周邊區域雨水提供空間。又如,濱水綠帶綠化控製線範圍內(nei) ,應建設濕塘、雨水濕地等設施調蓄、淨化徑流雨水,綠化帶接納相鄰城市道路等不透水匯水麵徑流雨水時,應設置植被緩衝(chong) 帶,以削減徑流流速和汙染負荷。

  海綿連片,生態效益才能放大。就在今年,無錫各區將至少形成一個(ge) 具有連片效應的海綿城市示範區。從(cong) 地下管網改造到屋頂綠化,從(cong) 河湖水生態修複到建設街區雨水花園,已有運河灣、火車站南廣場、原錫興(xing) 鋼廠等9個(ge) 片區在改造提升計劃中全麵植入海綿城市理念,將結合房屋、道路、廣場、綠化設施建設打造綜合海綿區域,逐步在片區內(nei) 形成連片海綿區。

  許多城市同時麵臨(lin) “水多、水少和水髒”問題,建設海綿城市就是要係統地加以解決(jue)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生態市政院院長王家卓認為(wei) ,我國許多城市同時麵臨(lin) “水多、水少和水髒”的問題,三者分別指向汛期內(nei) 澇、缺水和水汙染問題。建設海綿城市,就是要係統地解決(jue) 這些問題。

  所謂“海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麵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淨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並加以利用,通過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充分發揮綠地和水係等生態係統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作用,有效控製雨水徑流,實現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淨化的城市發展理念。

  華南理工大學土木與(yu) 交通學院教授黃國如認為(wei) ,其實質是現代城市雨洪管理,它和近年來提出的綠色(雨水)基礎設施等一脈相承。

  “如今廣泛應用的低影響開發理念,是指城市開發過程中,盡可能減小對環境的衝(chong) 擊,通過一些措施促使其恢複到原有自然狀態的水文過程。”黃國如告訴記者,“傳(chuan) 統的排水模式是雨水排得越多、越快越好,低影響開發雨水係統則是基於(yu) ‘滲、滯、蓄、淨、用、排’方針,將雨水的滲透、滯留、集蓄、淨化、循環使用和排水密切結合,統籌考慮內(nei) 澇防治、徑流汙染控製、雨水資源化利用和水生態修複等多個(ge) 目標,進而實現更宜居、更安全、更節能、更生態。”

  通俗來講,海綿城市措施可以劃分為(wei) 三類。一是“小海綿”,即狹義(yi) 上的海綿城市措施,強調源頭控製,通過生物滯留池、植草溝、綠色屋頂、調蓄設施和可滲透路麵等措施來控製降雨期間的水量和水質,減輕排水管渠設施的壓力,主要針對頻繁發生的小雨事件。二是“中海綿”,對應的是排水管渠設施和排澇除險設施,通過管網泵站、地下深隧工程和大型調蓄工程等使雨水排放或滯蓄,可緩解遭遇中大雨事件的城市內(nei) 澇。三是“大海綿”,即把城市周邊的鄉(xiang) 村、農(nong) 田、河湖濕地納入海綿城市建設範疇,使城市的澇水有地可排。

  黃國如指出,從(cong) 基礎設施建設角度來看,在海綿城市建設中要妥善處理好“綠、灰、藍”問題。綠色基礎設施對應“小海綿”,可減少暴雨徑流量、延遲暴雨徑流峰現時間、有效去除徑流汙染物、補充地下水及改善城市“熱島”效應,從(cong) 而改善水質、減緩洪澇。灰色基礎設施對應“中海綿”,強調盡快將通過綠色基礎設施處理後的徑流排到藍色基礎設施中,發揮好承上啟下作用。藍色基礎設施充分發揮河網水係這個(ge) 最大海綿體(ti) 的巨大調蓄功能,優(you) 先考慮利用自然力量蓄排水,從(cong) 而調控水量。

  城市內(nei) 澇防治是一項係統工程,應強調源頭和末端結合,地下和地上結合,綠色、灰色和藍色結合

  對於(yu) 城市內(nei) 澇,人們(men) 並不陌生。對於(yu) 海綿城市建設主要目標,住建部辦公廳發布的《關(guan) 於(yu) 進一步明確海綿城市建設工作有關(guan) 要求的通知》明確,海綿城市建設是緩解城市內(nei) 澇的重要舉(ju) 措之一,能夠有效應對內(nei) 澇防治設計重現期以內(nei) 的強降雨,使城市在適應氣候變化、抵禦暴雨災害等方麵具有良好“彈性”和“韌性”。

  先看城市內(nei) 澇的成因,暴雨是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研究表明,由於(yu) 我國城鎮化率不斷提升,改變了當地降雨條件,一些城市存在“熱島”“雨島”效應,水汽更容易凝結,增加了暴雨形成的可能。

  此外,城市下墊麵變化也是一大主因。隨著城市擴大,原來的農(nong) 村郊區變為(wei) 城區,即不透水麵積增加、透水麵積縮小,蓄、滯、滲水能力減退,加劇了暴雨洪水的形成。此外,還包括城市地下排水管道開發建設缺乏長期規劃,排水標準過低,隨著城市大規模的擴張建設排澇能力不足等原因。

  城市內(nei) 澇防治究竟難在哪兒(er) ?黃國如認為(wei) ,一方麵,在全球氣候變化導致極端暴雨頻發的大背景下,疊加我國城市化進程,放大了災害的可能性;另一方麵,一些老舊城區因人口密度大、建築物密集、土地稀缺、拆遷成本高昂,難以在短期內(nei) 進行高密度的低影響開發雨水係統建設,排水管網升級改造也舉(ju) 步維艱。“我國曆來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ti) 製優(you) 勢,再經過十多年的建設發展,按照國家的時間表,2035年一定會(hui) 有很大的改善。”黃國如說。

  海綿城市雖然已在國內(nei) 推進了八年,但作為(wei) 一種城市發展理念,仍屬新生事物,一些認識上的誤區也在實踐中不斷修正。比如,過去大多強調末端治理,所有的問題都放在河道、汙水廠、河湖濕地來解決(jue) ,事倍功半,如今各地意識到,隻有控製住源頭,做好社區單元間的低影響開發設施,再改造好管道、河道、河湖濕地,綜合施策,方能事半功倍。

  城市內(nei) 澇防治是一項係統工程。在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要注意強調源頭和末端結合,地下和地上結合,綠色、灰色和藍色緊密結合,而不能簡單地將海綿城市建設與(yu) 狹義(yi) 的低影響開發劃等號。在專(zhuan) 業(ye) 融合上,需要市政、水務、水利、城市規劃、風景園林、城市管理等各個(ge) 行業(ye) 高度融合,麵對海綿城市建設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各專(zhuan) 業(ye) 應緊密結合、協同作戰,決(jue) 不能單打獨鬥,隻有這樣才能使得海綿城市建設可持續發展,真正解決(jue) 我國所麵臨(lin) 的複雜水問題。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