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訪談:小城故事 生態優先謀發展
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一個(ge) 宜居宜業(ye) 的現代化縣城應該長成什麽(me) 樣?全國有一千多個(ge) 縣城和縣級市,可謂千姿百態,但有一個(ge) 標準應該是統一的,那就是生態良好、環境優(you) 美。今天我們(men) 要講的兩(liang) 個(ge) 小城,一個(ge) 傍水一個(ge) 依山。傍水的是湖南省瀏陽市。有一條著名的瀏陽河,是當地的母親(qin) 河。但是很多年裏,瀏陽河卻遭遇了嚴(yan) 重的汙染問題。依山的小城是浙江省麗(li) 水市的雲(yun) 和縣。這個(ge) 山區縣,大部分人口散居在山裏,不僅(jin) 生活條件艱苦,而且在生產(chan) 生活的過程中也對生態環境造成了破壞。怎麽(me) 補齊生態這個(ge) 短板弱項,把縣城和縣城輻射的鄉(xiang) 村地區建設好呢?看看這兩(liang) 個(ge) 小城的故事。
瀏陽市位於(yu) 湖南省東(dong) 北部,總人口149萬(wan) ,因其縣域位於(yu) 瀏水的陽麵而得名。瀏水也就是瀏陽河,全長234公裏,其中有175公裏都在瀏陽市境內(nei) ,是瀏陽市名副其實的母親(qin) 河。
瀏水的“瀏”字,本有水深清澈之意。但從(cong) 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瀏陽市在快速發展經濟的同時,也出現了資源過度開發和工業(ye) 汙染的情況。瀏陽河幹流水質常年不達標,支流出現了Ⅴ類甚至劣Ⅴ類現象突出。
湖南瀏陽市水利局原副局長江代潛說:“我當時拿礦泉水瓶子,從(cong) 大圍山紙廠的排汙口裝了一瓶排出的黑色汙水,往瀏陽河下遊一直到瀏陽城,每隔10公裏取一瓶水,一共取了10瓶,由黑到清,再到黑。”
流域性的汙染,讓瀏陽河的水不僅(jin) 不能飲用,連進行農(nong) 業(ye) 灌溉也成了問題。如何處理好發展經濟和環境保護之間的關(guan) 係,讓縣城走上一條真正可持續、綠色健康的發展之路,是當地政府亟需解決(jue) 的問題。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瀏陽在全國率先探索多部門協同共治河流的模式,並摸索出河岸聯治、大小共治的治水思路。河岸聯治,就是不但要治理河水的汙染,更要截斷岸上的汙染源。瀏陽是世界聞名的花炮之鄉(xiang) ,花炮製造作為(wei) 當地的支柱產(chan) 業(ye) ,需要大量瓦楞紙來做炮筒材料,而這些造紙企業(ye) 很多都分布在瀏陽河沿岸,成為(wei) 嚴(yan) 重的汙染源。
湖南瀏陽市副市長黃剛說:“對那些超標排放汙染大的企業(ye) ,我們(men) 堅定不移把它關(guan) 停,讓它退出。另外一方麵,我們(men) 不是簡單對那些企業(ye) 一退了之,因為(wei) 這個(ge) 產(chan) 業(ye) 還要發展,老百姓的飯碗也要端得穩穩的。對那些能夠達標的企業(ye) ,我們(men) 鼓勵它們(men) 通過技改達到排放標準的,我們(men) 對它們(men) 給予適度綠色發展引導。”
經過兩(liang) 輪淘汰整治,瀏陽河流域原先近百家沿河分布的大大小小的造紙廠,數量減少了一半。對保留的58家企業(ye) ,則從(cong) 原料、工藝、設施等各個(ge) 環節都進行綠色改造,徹底解決(jue) 排放廢水、廢氣、產(chan) 生噪音等汙染問題。
除了造紙業(ye) ,瀏陽河的另外一個(ge) 主要汙染源是當地的生豬養(yang) 殖業(ye) ,大量豬糞、汙水、臭氣,極大破壞了瀏陽河的水質。要從(cong) 根本上解決(jue) 問題,就要轉換思路,進行產(chan) 業(ye) 轉型。
讓生豬養(yang) 殖戶退養(yang) ,同樣也不是一退了之。一方麵,要給退養(yang) 戶提供合理的經濟補償(chang) ,另一方麵還要積極幫助退養(yang) 戶實現產(chan) 業(ye) 轉型。經過調研,當地政府引導村民改為(wei) 發展有機蔬菜種植,並出台資金補助等一係列扶持政策,邀請專(zhuan) 家和技術人員免費為(wei) 村民提供技術指導。隨著蔬菜種植逐漸規模化,水質和河岸邊的土質也明顯改善,種植的蔬菜品質越來越好。
瀏陽河水係發達、支流眾(zhong) 多,沿線的鄉(xiang) 鎮村莊、河道溝渠就像毛細血管密布在各處。要做好環境治理,不僅(jin) 要治理好河流“主動脈”,這些小的“毛細血管”同樣不能忽視,也就是必須要“大小共治”。
在瀏陽河上遊的達滸鎮書(shu) 香村,很多村民的房前屋後,都有一套由廚房油汙分離池、雨水收集池、三格化糞池構成的汙水回收微係統。廚房汙水、廁所廢水、雨水都通過不同的管道,回收進入村裏的分散式汙水處理設施統一處理,解決(jue) 了直排的問題。
多管齊下、多措並舉(ju) ,經過努力,瀏陽市打贏了一場環境保護的攻堅戰。2021年全年,瀏陽的空氣質量優(you) 良天數超過99%,瀏陽河水質均值保持在Ⅲ類以上,水質得到極大改善。
現在,依托優(you) 質的瀏陽河資源,瀏陽大力發展花卉產(chan) 業(ye) 、水鄉(xiang) 古鎮旅遊、河畔農(nong) 耕文化產(chan) 業(ye) 等親(qin) 水經濟,縣域經濟發展取得顯著成效,2021年位列全國縣域經濟與(yu) 縣域綜合發展第8位。這份優(you) 異答卷的背後,離不開保護生態環境、以人為(wei) 本的綠色發展理念。
黃剛說:“下一步,我們(men) 要讓瀏陽河全域每一個(ge) 斷麵,都穩定達到Ⅱ類水質目標。另一方麵加快推進產(chan) 業(ye) 結構轉型升級,達到生態環境與(yu) 經濟發展同步,通過我們(men) 的努力讓瀏陽河變成真正的幸福之河。”
保護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並不矛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個(ge) 道理已經在越來越多的地方被證明。浙江麗(li) 水市雲(yun) 和縣是一個(ge) 典型的山區縣,有著“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說法。2000年全縣10萬(wan) 多人口中,有七成住在遠離縣城的山村、庫區。人口散居在山區,不僅(jin) 生活條件艱苦、難以實現產(chan) 業(ye) 發展,而且也會(hui) 對山區的森林河流、動植物等寶貴自然資源造成破壞,使生態環境難以承載。
距離雲(yun) 和縣城8公裏的霧溪佘族鄉(xiang) ,是兩(liang) 千名佘族居民世代生活的地方,而這裏也是一級飲用水源保護區,是雲(yun) 和縣所有居民的飲水之源。
為(wei) 了解決(jue) 生態環保問題,同時提升山區居民的生活質量,2013年雲(yun) 和縣開始對霧溪佘族鄉(xiang) 居民分批進行轉移。藍偉(wei) 虹是第一批選擇搬遷下山的村民之一,不過在當時做出這個(ge) 決(jue) 定並不容易。
浙江麗(li) 水市雲(yun) 和縣霧溪佘族鄉(xiang) 霧溪村村民藍偉(wei) 虹說:“第一批搬下來的時候我在想,搬下來能不能賺到錢,怎樣生活下去,怎麽(me) 樣融入城市生活。”
除了生計問題,更讓村民們(men) 擔憂的是戶口的問題,遷入城鎮,在山上的土地能否保留?不遷戶口,城鎮的醫療、教育資源能否享受?為(wei) 了解決(jue) 老百姓的後顧之憂,雲(yun) 和縣進行了一係列的體(ti) 製機製創新,其中的關(guan) 鍵一環就是進行戶籍製度改革。
浙江麗(li) 水市雲(yun) 和縣人大常委會(hui) 元和街道工作委員會(hui) 主任袁石忠說:“戶籍製度改革最大的特點是搬遷農(nong) 民的經濟身份跟社會(hui) 身份進行了分離,老百姓在原來農(nong) 村享受的那些經濟待遇、集體(ti) 利益分紅、公益林補償(chang) 、責任山、責任田都是保留的,老百姓可以放心進城。進城以後,社會(hui) 身份變成了城鎮居民,城鎮的醫保、社保以及就學都是一視同仁。”
為(wei) 了讓搬遷的村民生活質量得到保障,當地政府把安置房建在了縣城的優(you) 質地段,搬遷的村民購買(mai) 安置房,可以享受到一係列的優(you) 惠和補助。安居下來,如何樂(le) 業(ye) 更重要。這些搬遷的村民常年在山區務農(nong) ,普遍沒有其它勞動技能,於(yu) 是當地政府在搬遷安置社區內(nei) 成立了就業(ye) 服務中心,以當地支柱型產(chan) 業(ye) 為(wei) 主,開展針對性的就業(ye) 培訓。
木製玩具製造是雲(yun) 和縣重要的傳(chuan) 統支柱產(chan) 業(ye) ,藍偉(wei) 虹搬遷下山後,通過培訓成為(wei) 了一名木製玩具來料加工工人。隨著越來越多搬遷移民加入,雲(yun) 和縣的諸多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也得到更快發展,而產(chan) 業(ye) 的壯大又吸引著更多村民下山,從(cong) 而形成了良性互動。
柳歡歡是霧溪佘族鄉(xiang) 水竹垟村的村民。搬遷後,他開了一家木製玩具網店,銷量很不錯,柳歡歡便產(chan) 生了擴大規模的想法。不過,缺乏資金是個(ge) 難題。為(wei) 支持像柳歡歡這樣的村民創業(ye) 、解決(jue) 資金難題,同時提升大家的環保意識,當地政府推出了“兩(liang) 山貸”,也就是將各企事業(ye) 單位和個(ge) 人納入一個(ge) 統一的生態信用積分係統。
浙江麗(li) 水市雲(yun) 和縣霧溪佘族鄉(xiang) 水竹垟村村民柳歡歡說:“平時如果參加誌願者活動的話可以加分,分數越高貸款利息越低,而且是隨借隨還,對於(yu) 臨(lin) 時的資金周轉方麵很方便。”
現在,雲(yun) 和縣80%的人口集中在縣城居住。隨著山區人口的搬遷和疏解,雲(yun) 和縣的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空氣優(you) 良率達99.7%,水質斷麵優(you) 良率達100%。
在山區,村民們(men) 搬遷後留下的梯田林地,在政府統籌規劃下,種上了生態經濟作物、生態公益林。當年雜亂(luan) 無章、幾近荒廢的山地被打造成一幅青山綠水的美麗(li) 畫卷,也成為(wei) 當地旅遊業(ye) 的一張金名片。
以人為(wei) 核心推進新型城鎮化,就要統籌好縣城的生產(chan) 、生活、生態、安全需要,因地製宜補齊縣城的短板弱項。一縣一策,缺什麽(me) 補什麽(me) 。今天我們(men) 看的這兩(liang) 個(ge) 小城,一度也曾經遭遇生態之困,但它們(men) 秉持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的理念,大刀闊斧對產(chan) 業(ye) 和人口進行重新布局,花大力氣對環境汙染進行治理,不僅(jin) 找回了綠水青山,也找對了自己的發展路徑,不僅(jin) 讓縣城的人居環境變得更加宜人,也帶動了鄉(xiang) 村地區的進步。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