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塑料吸管使用幾分鍾降解500年,限塑需從細微做起

發布時間:2022-07-11 09:57:00來源: 光明網-時評頻道

  作者:張田勘

  近日,廣西柳州市柳城縣一家米粉店因免費向消費者提供“豆奶一次性吸管”,被市場監督管理局的執法人員罰款500元。此外,還有30餘(yu) 家門店也因此被立案調查。對此,有網友表示不理解,認為(wei) 這是小事;也有網友表示支持,“限塑令早就有了,但是還是有很多地方免費提供塑料製品”。

  限製一次性塑料吸管被有些人認為(wei) 是小題大做,實際上這反映了人們(men) 並不了解塑料的危害。經濟合作與(yu) 發展組織2022年6月3日發布的報告顯示,20世紀50年代以來,人類生產(chan) 了大約83億(yi) 噸塑料製品,其中60%被填埋、焚燒或直接倒入江河湖海。到2060年,全球塑料製品年產(chan) 量將達到12億(yi) 噸,接近目前的三倍;如果不提高循環利用率,屆時塑料垃圾數量也要增加近兩(liang) 倍。塑料汙染已成為(wei) 21世紀最嚴(yan) 峻的環境挑戰之一,對環境和人類健康造成嚴(yan) 重威脅。

  世界自然基金會(hui) (WWF)委托紐卡斯爾大學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現在全球人均每周會(hui) 攝入近2000顆塑料微粒,重量相當於(yu) 一張信用卡,飲用水是最主要的來源。微塑料對人和生物危害的研究正在深入進行,目前已知對心血管、消化和呼吸係統有潛在危害。塑料汙染並不隻是危害人類,也給其他生物帶來了災難。數據顯示,塑料垃圾每年導致超過100萬(wan) 隻海鳥和10萬(wan) 多頭海洋哺乳動物死亡。

  限塑不僅(jin) 能減少微塑料對人和地球生物的危害,也有助於(yu) 緩解全球變暖。每年與(yu) 塑料製品相關(guan) 的溫室氣體(ti) 排放量在20億(yi) 噸左右,約占人類排放溫室氣體(ti) 的3%。如果不設定相關(guan) 限製塑料的目標,這一數量到2060年將翻番。因此,世界各國都在采取行動禁塑和限塑,如印度於(yu) 今年7月1日在全國範圍內(nei) 禁止使用、銷售、進口、生產(chan) 和加工多類一次性塑料製品,其中第一階段涵蓋19類塑料製品,包括塑料杯、吸管、棉簽棒等;暫時豁免的塑料製品包括不超過規定厚度的塑料袋和多層包裝膜。

  有人認為(wei) 對餐飲業(ye) 的塑料吸管進行罰款是小題大做,原因在於(yu) 覺得小小的塑料吸管並不會(hui) 對人和生態造成太大的影響,實則不然。據央視財經報道,2019年全國塑料製品累計產(chan) 量8184萬(wan) 噸,其中塑料吸管近30000噸,約合460億(yi) 根,人均使用量超過30根。而且,這種小小的塑料吸管使用時間隻有幾分鍾,但降解的時間可能長達500年。更重要的是,一次性塑料吸管體(ti) 積很小,使用完之後難以回收,會(hui) 直接產(chan) 生很多塑料垃圾,包括微塑料。正是這些微小的塑料用品加劇了環境汙染。

  根據國家發改委2020年80號文件的規定,到2020年底全國範圍餐飲行業(ye) 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到2022年底,縣城建成區、景區景點餐飲堂食服務,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到2025年,地級以上城市餐飲外賣領域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消耗強度下降30%。

  無論從(cong) 哪個(ge) 方麵看,限製塑料吸管都是有益的,因此對免費提供一次性塑料吸管的商家進行處罰並非是於(yu) 細微之處積善除弊。正因如此,有人認為(wei) ,隻處罰500元並不能達到以儆效尤的結果,而是要根據新修訂的《固體(ti) 廢物汙染環境防治法》第一百零六條規定處罰。該規定指出,“未遵守國家有關(guan) 禁止、限製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等一次性塑料製品的規定,或者未按照國家有關(guan) 規定報告塑料袋等一次性塑料製品的使用情況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商務、郵政等主管部門責令改正,處一萬(wan) 元以上十萬(wan) 元以下的罰款。”

  當然,禁止和罰款等隻是減少塑料汙染的一個(ge) 方麵,另一方麵還需要有替代品。現在,已經研發出一種纏繞式竹吸管,采用專(zhuan) 用刨切機製備出厚度為(wei) 0.25±0.05mm的刨切薄竹片,再用熱浸提、超聲、臭氧等技術協同去色、防黴處理後拚寬、接長,沿竹纖維方向同向纏繞膠接形成連續圓筒,根據預設間距截斷、斜切後,就能製備出纏繞式竹吸管。類似替代品的出現和擴大生產(chan) ,有利於(yu) 減少塑料產(chan) 品的使用,由此實現生態保護。(張田勘)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