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職後有名無實 先參加高價培訓……畢業求職的這些“坑”請繞行
教育部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高校畢業(ye) 生達1076萬(wan) 人,規模和數量均創曆史新高。
眼下,正是畢業(ye) 求職季,然而,不少求職者發現,一些“看上去很美”的招聘崗位,卻讓求職者踩“坑”。專(zhuan) 家建議,畢業(ye) 生對一些低門檻、高薪酬的崗位要保持警惕,有關(guan) 部門也要加強監管,對違法行為(wei) 從(cong) 重、從(cong) 快處理。
招聘時“畫餅”,入職後掉“坑”
主管帶教、輪崗實習(xi) 、培養(yang) 期內(nei) 直升管理崗……以培養(yang) 公司未來領導者為(wei) 目標的管理培訓生(以下簡稱管培生)崗位,因為(wei) 明晰的職業(ye) 發展路徑,備受應屆生青睞。然而,記者采訪發現,一些管培生崗位在招聘時“畫餅”,入職後卻名不副實。
2022屆本科畢業(ye) 生田猛今年拿到了一家銀行的管培生入職通知,合同中明確,管培期為(wei) 3年。到崗後他才發現,公司並沒有輪崗安排和培養(yang) 計劃,他的崗位其實就是賣理財產(chan) 品的銷售。
同樣踩“坑”的還有2021屆本科畢業(ye) 生方如玉。她在去年入職了一家運動品牌公司的人力資源管培生崗位,公司承諾輪崗6個(ge) 月後定崗。但在一線門店打雜了半年後,公司卻通知她,人力資源管理崗位已滿額,讓她考慮轉做零售管培生。無奈之下,她隻能臨(lin) 時轉崗。
“企業(ye) 以管培生名義(yi) 招人,可以吸引更多應屆畢業(ye) 生,而畢業(ye) 生更看重未來發展,一般對短期薪資水平不會(hui) 苛求。”在世界500強企業(ye) 從(cong) 事人力資源工作的羅女士告訴記者,真正有含金量的管培生項目,需要企業(ye) 有深厚的行業(ye) 根基,目前一些企業(ye) 設立的管培崗位有名無實,畢業(ye) 生需要提高甄別能力。
上崗先培訓?小心背上“培訓貸”
最近,林楓求職時遇到了“怪事”——本來是去應聘,但對方卻讓他簽培訓協議和貸款合同。
林楓是材料科學與(yu) 工程專(zhuan) 業(ye) 的應屆大學畢業(ye) 生。一家公司向他發出大數據分析助理的麵試通知,並表示,招聘不限專(zhuan) 業(ye) ,零基礎工資也能過萬(wan) 元。
麵試後,林楓如期試崗。一位項目經理告訴他,他的基礎薄弱,需要參加費用為(wei) 18800元的培訓。當林楓表示,自己剛畢業(ye) ,拿不出這麽(me) 多錢時,這位項目經理立刻“支招”:可以和第三方金融公司簽訂貸款協議分期還款,或者和公司簽訂5年勞動合同免費培訓。
回家後,林楓越想越不對勁,便在網上搜索了這家公司的法人,結果發現其名下有兩(liang) 家IT教育培訓機構。林楓推斷,自己一旦簽約,就有可能背上“培訓貸”。
記者檢索發現,一些機構以高薪為(wei) 噱頭,誘導求職者繳費參加培訓的情況屢見不鮮。
北京市京都律師事務所律師張雁峰指出,這些招聘行為(wei) 可能涉嫌詐騙罪、貸款詐騙罪和騙取貸款罪。他提醒畢業(ye) 生,求職時要“反向背調”,主動調查應聘單位的有關(guan) 背景,做到心中有數。
“餡餅”變“陷阱”,賺錢不成觸法網
記者采訪發現,有的招聘陷阱甚至在法律邊緣遊走,求職者一旦入“坑”,極有可能麵臨(lin) 法律製裁。
小陳去年大學畢業(ye) 時,高中同學為(wei) 她介紹了一份工作。每天收發快遞,就能月薪7000元。
入職後,小陳才發現,公司業(ye) 務其實是虛開發票。公司非法注冊(ce) 了近300家空殼公司,通過這些公司套取正規發票倒賣,小陳負責的就是接收這些空殼公司寄來的營業(ye) 執照、空白發票等材料。
在小陳看來,自己隻是收發快遞,並沒有實際參與(yu) 違法行為(wei) 。但她不知道的是,公司虛開增值稅發票的價(jia) 稅合計已超過3億(yi) 元。最終,小陳以虛開發票罪被判處有期徒刑2年,罰金5萬(wan) 元。
對此,張雁峰指出,畢業(ye) 生求職特別要提高法律意識,切勿觸碰法律紅線。如果已經誤入犯罪組織並實施了違法行為(wei) ,應及時中止犯罪,投案自首,並向有關(guan) 部門檢舉(ju) 揭發。
中國政法大學傳(chuan) 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指出,想從(cong) 根本上解決(jue) 招聘陷阱問題,需要加強對招聘主體(ti) 的監管審查力度。張雁峰還建議,充分發揮社會(hui) 監督力量,暢通舉(ju) 報、投訴渠道,提高懲處力度,從(cong) 重、從(cong) 快處理,形成震懾。
朱巍提醒畢業(ye) 生,對低門檻、高薪酬的崗位保持警惕,尤其要對在應聘環節就要求繳費的公司“多個(ge) 心眼”,捂緊自己的“錢袋子”。(部分受訪者為(wei) 化名)(記者 王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