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月是故鄉明 人是故鄉親

發布時間:2022-07-14 10:03: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歡迎各位台灣鄉(xiang) 親(qin) 回家!”一句飽含溫暖而熱情的開場白,暖了台灣鄉(xiang) 親(qin) 的心。一場《茶香》舞蹈,更是讓台灣鄉(xiang) 親(qin) 們(men) “聞”到了親(qin) 切的茶香。

  7月13日,第十四屆海峽論壇大會(hui) 在廈門召開,台灣鄉(xiang) 親(qin) 再次跨海而來,共話家常。

  正如主持人所說,回到家鄉(xiang) ,踏上故土,相信每一位台灣鄉(xiang) 親(qin) 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喝上一杯沁人心脾的家鄉(xiang) 茶。是的,故鄉(xiang) 的茶香是多少海外遊子和台灣鄉(xiang) 親(qin) 魂牽夢縈的味道!

  茶是故鄉(xiang) 香,月是故鄉(xiang) 明,人是故鄉(xiang) 親(qin) 。台灣青年林書(shu) 任一上台這樣自我介紹,“我是大涼山‘鄉(xiang) 青’,這個(ge) 青是青年的青,是指紮根於(yu) 大陸鄉(xiang) 村的青年”。

  從(cong) 台北青年到北大博士再到大涼山“鄉(xiang) 青”,三個(ge) 身份中,林書(shu) 任最喜愛他現在的身份,逢人就說“我是大涼山‘鄉(xiang) 青’”。

  到大涼山來,林書(shu) 任覺得是被父親(qin) “拖下水”的。2011年,林書(shu) 任的父親(qin) 放棄做得風生水起的生意,轉行到大涼山種植橄欖。剛開始林書(shu) 任無法理解父親(qin) 這個(ge) “瘋狂”的舉(ju) 動。在北大讀書(shu) 的時候,林書(shu) 任經常往大涼山跑。來來回回,發生在父親(qin) 身上的兩(liang) 岸一家親(qin) 的故事漸漸感動了他。

  林書(shu) 任第一次到大涼山找父親(qin) 時,父親(qin) 正在為(wei) 土地流轉焦頭爛額。不會(hui) 彝語的外地人要征用土地,種的還是沒聽過的植物,村民很難信任這個(ge) “不速之客”。這個(ge) 時候,是村幹部帶著他父親(qin) 挨家挨戶拜訪,給他父親(qin) 當翻譯,幫著他父親(qin) 說服村民。當他們(men) 為(wei) 資金和貸款發愁時,當地政府幫助他們(men) 融資2000萬(wan) 元人民幣。此時,林書(shu) 任聽到的是這樣暖心的話語:兩(liang) 岸是一家,台灣同胞在涼山發展,要全力支持。如今,橄欖樹的種植麵積,從(cong) 最初的600畝(mu) 擴大到了2.5萬(wan) 畝(mu) 。

  林書(shu) 任說:“我們(men) 的感情從(cong) 隔閡到信任,從(cong) 分歧到合作,從(cong) 客客氣氣到親(qin) 如一家,老鄉(xiang) 臉上的笑容讓我倍感欣慰,我覺得自己應該為(wei) 這裏做點事。”

  來走一走、看一看,感覺真的不一樣。“黃河真的是黃色的嗎?長城真的很長嗎?”當台灣單車天使協會(hui) 理事長楊民忠在台上模仿孩子們(men) 稚嫩而興(xing) 奮的口吻發問時,台下的觀眾(zhong) 也被他一臉“天真”的表情逗樂(le) 了。“我跟各位孩子說,那我們(men) 一起騎自行車,去看看好嗎?師生們(men) 非常興(xing) 奮說‘好啊’!”楊民忠說,前兩(liang) 天他們(men) 剛剛完成了在廈門漳州泉州的兩(liang) 天騎行。

  單車天使是一位台灣老師和一群誌願者,幫助兩(liang) 岸小勇士圓夢、跨越山海騎行的公益活動。本次海峽論壇舉(ju) 辦期間,單車天使來到福建,攜手廈門台商協會(hui) 自行車隊,沿途加入在地台青,近40人的隊伍以第一家園的視角騎行閩南地區。

  活動中,有台商阿公阿嬤帶著孫子孫女騎行,有金門的夫妻帶著二娃騎行,還有台北媽媽帶著兩(liang) 個(ge) 孩子騎行……騎行隊伍一路探訪了廈門大嶝島、晉江圍頭灣、兩(liang) 岸同名村東(dong) 石鎮,參觀了“福建向金門供水工程”取水地——龍湖水庫,打卡了廈門環島路和杏林灣海上自行車道,用車輪丈量“第一家園”。

  “帶台灣的孩子們(men) 用車輪丈量祖國大陸的壯麗(li) 河山,感受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和無限魅力。”楊民忠說出了他的初衷,同時也表達了他深深的期望:更好的兩(liang) 岸關(guan) 係大家都期待但不能等待,每個(ge) 人都應該行動起來。

  騎行的意義(yi) ,不隻是為(wei) 了看風景,還有風景背後的曆史人文。

  “怎麽(me) 可以忘了根本呢?”台灣規劃師李佩珍帶著發自靈魂深處的考問來了。李佩珍回想1987年台灣開放老兵回大陸探親(qin) 時與(yu) 父親(qin) 的對話。“爸,我奶奶長什麽(me) 樣子?”看著父親(qin) 著急回山東(dong) 老家,我隨口一問,父親(qin) 停頓了良久說:“不記得了。”“是什麽(me) 樣的離別能夠讓人忘記自己母親(qin) 的容顏呢?”李佩珍聲音慢了下來,眼眶紅了。

  不能忘,把根留住,留住“鄉(xiang) 愁”。2014年,李佩珍來到廈門海滄青礁村,參與(yu) 當地的鄉(xiang) 村改造工作。李佩珍把這裏的古建築視為(wei) 珍寶,在她看來,閩南地區有許多雕梁畫棟、工藝精美的紅磚瓦厝埋沒在荒煙蔓草堆中,然而,它們(men) 可能承載著一段段先人打拚的血汗故事。李佩珍在海峽城鄉(xiang) 發展基金會(hui) 任理事長,借由盤活古厝、修複古建築,述說在建築背後承載著千年文化脈絡底下的宗族、姓氏、地方曆史,進而激起村民對家鄉(xiang) 文化的認同,紮下村民對家鄉(xiang) 文化自信的根。

  “這樣子的工作在我們(men) 海峽城鄉(xiang) 發展基金會(hui) 名為(wei) 培根計劃。”李佩珍說,培根計劃出乎意料地達到了雙向紮根的功能。台灣青年來到鄉(xiang) 村田野,采訪村民耆老,采集地方珍貴的文化曆史風土民情,“紮”下的是對這一片土地的認可。

  “回想當年,我第一次踏進我駐點的村莊青礁村,記得那是一個(ge) 大雨傾(qing) 盆的夏日,我剛進到村頭一腳就踩進了泥裏,好不容易拔出腳來,卻扯斷涼鞋鞋帶。這裏的土地會(hui) 黏人,此刻我的心也牢牢黏在這裏,我一直都相信,對腳下的土地投入的情感有多深,路就能走多長。”李佩珍眼中泛著光,充滿信心地說。

    (光明日報廈門7月13日電 )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