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南北一家親 團結互助幸福長
光明日報記者 李慧 趙明昊 尚傑 王藝釗
最美不過新疆景,最深不過民族情。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新疆不斷推動民族工作走深走實,通過優(you) 化完善“民族團結一家親(qin) ”活動,持續保障和改善民生,鞏固發展民族團結,全力維護社會(hui) 穩定。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日益深入,像石榴籽一樣緊緊地抱在一起。
團結一心共奮鬥
盛夏時節,喀什地區葉城縣錦繡園藝村的果林裏綠蔭掩映,累累碩果壓彎枝頭。錦繡園藝村土地肥沃,獨特的地理位置非常適合蘋果、桃子等特色鮮食林果種植,林果業(ye) 成為(wei) 當地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
“去年我的果園大豐(feng) 收,蘋果桃子產(chan) 量達26噸,純收入5萬(wan) 元,錢袋子鼓了!”村民玉素甫卡迪爾·艾拜站在樹蔭下,指著眼前的果樹說“今年又是個(ge) 豐(feng) 收年”。
這樣的好日子,多虧(kui) 了鄰居王政。過去,玉素甫卡迪爾隻會(hui) 種小麥和玉米,家庭收入低、生活條件差。
村裏的特色鮮食水果種植大戶王政主動找到他,教他特色鮮食水果種植技術。
春天,王政手把手地教玉素甫卡迪爾拉線、打樁、挖坑栽樹;秋天,王政給玉素甫卡迪爾送來了果樹品種接穗。在兩(liang) 人共同努力下,玉素甫卡迪爾地裏的果樹逐漸長成。幾年下來,玉素甫卡迪爾全麵掌握了林果管理技術。
相互學習(xi) 、相互幫助、相互尊重,讓兩(liang) 人都迎來了美好生活。如今,在王政的幫助下,玉素甫卡迪爾還發展了驢養(yang) 殖產(chan) 業(ye) ,僅(jin) 養(yang) 驢一項的年收入就達8萬(wan) 多元,日子越過越紅火。
團結致富的故事,在這個(ge) 多民族村落比比皆是。正如村小組組長李挺玉所說:“我們(men) 同為(wei) 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你幫我、我幫你是傳(chuan) 統美德。和睦友善、團結一致,讓我們(men) 走上了富裕道路,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更加牢固。”
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hui) 指出,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為(wei) 主線,不斷鞏固各民族大團結。
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hui) 召開以來,新疆廣泛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好學生”“好公民”“好鄰居”“好大院”“好巷道”等創建微行動,積極引導各族幹部群眾(zhong) 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民族團結、像珍視生命一樣珍視民族團結。各族群眾(zhong) 團結一心,在生產(chan) 生活中廣泛交往、全麵交流、深度交融,不斷增強“五個(ge) 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凝聚起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強大合力。
守望相助如一家
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霍城縣水定鎮住著一對遠近聞名的異姓父子:漢族老人黃景珍和他的維吾爾族兒(er) 子艾山江·玉素甫江。雖然年逾古稀,黃景珍的身子骨卻依然硬朗。每當人們(men) 問起他健康長壽的秘訣,老人總會(hui) 驕傲地說:“因為(wei) 我有一個(ge) 好巴郎!”
故事還要從(cong) 上一輩人說起。黃景珍與(yu) 艾山江的父親(qin) 是鄰居也是好朋友,艾山江的父親(qin) 去世時,艾山江年僅(jin) 15歲。為(wei) 了讓正處青春期的艾山江得以自立,黃景珍承擔起了父親(qin) 的責任。從(cong) 教導為(wei) 人處世到照顧日常生活,兩(liang) 人以心交心、共渡難關(guan) 。
“父親(qin) 去世,母親(qin) 改嫁,多虧(kui) 了爸爸的諄諄教誨。現在,我辛勤勞動,養(yang) 活全家,日子過得很不錯。爸爸年紀大了,我必須好好孝敬他。”艾山江如是說。
走進黃景珍老人的房間,記者看到了艾山江的電話號碼。“有什麽(me) 事一打電話他就會(hui) 馬上趕過來。”黃景珍說。2006年,黃景珍因病半身癱瘓,生活不能自理,“好巴郎”急得不得了,每天工作結束後就跑來照料,到處為(wei) 老人求醫問藥。在不斷努力下,老人竟奇跡般恢複了健康。“錢沒有了,我還可以掙。要是爸爸沒有了,我到哪去找?”艾山江每每提起此事便淚水盈眶。
小小的鎮子裏,各族百姓親(qin) 如一家。在深入交流交往過程中,各族百姓用自己的真心付出,共同彈奏了一曲勤奮感恩、相互友愛、溫暖共建的團結之歌。
服務群眾(zhong) 心連心
“艾沙拉,我來看你了,身體(ti) 怎麽(me) 樣?”阿勒泰地區青河縣青河鎮山楂園社區黨(dang) 委副書(shu) 記巴燈加·阿爾山剛推門進屋,小姑娘艾沙拉·塔斯恒就一臉興(xing) 奮地衝(chong) 她表達著歡迎之情。
艾沙拉一家住在縣裏的文化小區,生活比較困難。父親(qin) 塔斯恒·哈裏多拉的心髒不好,還患有嚴(yan) 重的胃部疾病。長女艾沙拉是智力一級殘疾人,生活不能自理。一家人經常為(wei) 就醫、吃藥犯難。得知這一情況,巴燈加·阿爾山當即決(jue) 定幫助他們(men) ,與(yu) 他們(men) 結為(wei) “民族團結一家親(qin) ”。
從(cong) 幫助辦理低保到申請臨(lin) 時救助,再到抽空給孩子輔導功課,巴燈加·阿爾山全心投入並融入這個(ge) 困難家庭。如今,在她的鼓勵和幫助下,艾沙拉不僅(jin) 學會(hui) 了使用手機看視頻、跟家裏人聊天,還會(hui) 寫(xie) 、會(hui) 說普通話,極大豐(feng) 富了自己的日常生活,提高了自理能力。
“民族團結是大事,開展好民族團結工作要落實到一件件小事上。”蒙古族的巴燈加·阿爾山表示,自己從(cong) 小生活的村子裏,漢族、哈薩克族、回族、蒙古族、錫伯族等多個(ge) 民族和諧共處,讓她自兒(er) 時起便明白了各民族交流交融的美好。
2013年剛到社區工作,巴燈加·阿爾山就積極發揮黨(dang) 員先鋒模範作用,通過走訪入戶了解社情民意,協調解決(jue) 群眾(zhong) 急難愁盼的諸多事項。從(cong) 幫助結親(qin) 戶發展沙棘種植和產(chan) 品銷售到聯係解決(jue) 居民就業(ye) 問題,再到一次次夜半睡夢中接起緊急求助電話,日複一日,她將滿腔熱情與(yu) 關(guan) 愛奉獻給社區的各族群眾(zhong) ,踐行著一個(ge) 共產(chan) 黨(dang) 員的擔當與(yu) 責任,用自己的努力澆灌民族團結之花。
近年來,新疆始終把抓基層、打基礎作為(wei) 穩疆安疆的長遠之計和固本之舉(ju) 。自2016年開展“民族團結一家親(qin) ”活動以來,先後有120多萬(wan) 名幹部與(yu) 160多萬(wan) 戶各族群眾(zhong) 家庭結對認親(qin) 。一件件民生實事,詮釋了為(wei) 民情懷,提升了各族群眾(zhong) 的獲得感、幸福感,勾勒出大美新疆團結奮進的新畫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