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破譯裸燕麥基因密碼(講述·弘揚科學家精神)

發布時間:2022-07-19 10:24:00來源: 人民日報

  人物名片

  任長忠,1964年生,吉林白城人。國家燕麥蕎麥產(chan) 業(ye) 技術體(ti) 係首席科學家、吉林省白城市農(nong) 業(ye) 科學院院長。30多年堅守農(nong) 業(ye) 科研和生產(chan) 第一線,取得科研成果50多項,帶動了我國燕麥蕎麥科研水平和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力快速提升,推動了燕麥蕎麥產(chan) 業(ye) 創新融合發展。曾榮獲全國優(you) 秀科技工作者、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

  7月18日晚,國際知名學術期刊《Nature Genetics》(《自然·遺傳(chuan) 學》)在線發表了研究論文《基於(yu) 參考基因組揭示六倍體(ti) 燕麥的起源和進化》。

  這篇研究論文來自於(yu) 國家燕麥蕎麥產(chan) 業(ye) 技術體(ti) 係首席科學家、吉林省白城市農(nong) 業(ye) 科學院院長任長忠帶領的團隊。四川農(nong) 業(ye) 大學和白城市農(nong) 業(ye) 科學院聯合開展的燕麥研究,首次破譯了六倍體(ti) 栽培裸燕麥的基因組,並研究了六倍體(ti) 燕麥的起源與(yu) 亞(ya) 基因組進化,破譯裸燕麥基因密碼。

  “一定要把起源於(yu) 我國的六倍體(ti) 裸燕麥基因組測序工作,在全世界率先完成。”任長忠說。

  “嚴(yan) 酷的條件,更能塑造優(you) 秀的品種”

  白城市農(nong) 科院位於(yu) 吉林省西部。1988年,任長忠大學畢業(ye) 後被分配到這裏,雙腳紮進泥土中,至今已工作34個(ge) 年頭。

  “燕麥的根係最長達2米,能很好地耐貧瘠、耐鹽堿。在低肥力土壤中,燕麥比其他糧食作物產(chan) 量高。”1998年前後,當發現燕麥更耐貧瘠和鹽堿的特性後,任長忠鎖定了研究目標。他也像燕麥一樣,紮根在白城這片土地上。

  當時,我國燕麥種植麵積不大,燕麥育種研究一度被認為(wei) 沒什麽(me) 前途。農(nong) 科院展廳內(nei) ,陳列著一排取自當地的各類土壤樣本,清晰展示了1米深的土壤狀態。“白城這塊是個(ge) ‘鍋底’,周邊衝(chong) 積土堆積,形成了豐(feng) 富的土壤類型。”任長忠說,這裏就是他做研究最好的地方。

  白城地區幹旱少雨,土壤風化、沙化、堿化嚴(yan) 重。通過在白城貧瘠的土壤中不斷選育,任長忠將燕麥的優(you) 勢特性進一步提升,“嚴(yan) 酷的條件,更能塑造優(you) 秀的品種。”任長忠說。

  紮根白城,取得科研成果50多項,任長忠逐步成長為(wei) 國家燕麥蕎麥產(chan) 業(ye) 技術體(ti) 係首席科學家。在國外交流學習(xi) 時,有人勸任長忠留下工作,回國後,國內(nei) 不少科研機構也邀請他,但都被他拒絕了。

  “我想留在家鄉(xiang) 的田間地頭,真正為(wei) 鄉(xiang) 親(qin) 們(men) 做點事。”任長忠選擇回到家鄉(xiang) ,並堅守至今。

  2007年,任長忠遠赴西藏,幫助開展燕麥示範種植項目培訓指導工作。剛開始,推廣燕麥遇到不少困難,於(yu) 是他帶領團隊到日喀則的曲美鄉(xiang) ,開辟了一塊1000畝(mu) 的燕麥示範種植田。

  高原缺氧,水土不服,任長忠都不放在心上,依舊深入田間。他製定了示範方案和栽培技術規程,並開展示範種植試驗。收獲季節,看到燕麥結出了飽滿的籽粒,農(nong) 牧民們(men) 豎起了大拇指:“相比種青稞,種燕麥一畝(mu) 地能多收入400多元。”

  根在白城,任長忠卻帶著燕麥種子,在更廣闊的土地播撒,目前已推廣至10多個(ge) 省份,種植麵積已達1200多萬(wan) 畝(mu) 。

  “一定要帶動燕麥研究的整體(ti) 發展與(yu) 提升”

  燕麥是優(you) 質穀類作物,又是重要的飼草作物,還不與(yu) 傳(chuan) 統作物爭(zheng) 地。“小燕麥,用處大,在應對糧食安全挑戰中能發揮獨特作用。”任長忠評價(jia) 說。

  每年6月是燕麥開花的季節,任長忠整天頂著烈日,拿個(ge) 小鑷子在田間做雜交組合試驗。任長忠創造性地提出“燕麥帶芒標記性狀集成優(you) 選技術”,大大提高了育種成功率。同時,他摸索出提高育種效率的新途徑:春播—夏繁—南繁。正常條件下,12年才能培育一個(ge) 燕麥品種。“北育南繁無休止,春夏秋冬不等閑”,任長忠像候鳥一樣遷徙於(yu) 南方、北疆,一年三季完成3年的科研任務。

  “一定要把種質資源牢牢地掌握在我們(men) 自己手裏。”如此拚命奔波,任長忠創新培育出了不同類型燕麥,有耐旱型的、耐鹽堿型的、水澆型的、兼用型的;有的適用食品加工、有的適用植被恢複、有的在東(dong) 北地區一年“兩(liang) 季雙熟”……

  隨著燕麥育種研究的突破,任長忠參與(yu) 的國家項目越來越多。2005年,任長忠被選為(wei) 原農(nong) 業(ye) 部948燕麥重大項目首席專(zhuan) 家,拿到了近600萬(wan) 元的科研經費。

  “當時,我國燕麥研究還處於(yu) 低穀,從(cong) 事燕麥研究的科研單位為(wei) 數不多,大多缺少經費,舉(ju) 步維艱。”任長忠看見許多寶貴的燕麥種質資源“閑置”在倉(cang) 庫中,育種創新幾近停滯,便毅然決(jue) 定把科研經費分配給7個(ge) 省份的8家科研和教學單位。

  “一定要帶動燕麥研究的整體(ti) 發展與(yu) 提升。”任長忠不斷地將科研資金向全國其他的燕麥科研機構投入,並建立起了國內(nei) 第一支燕麥研究團隊。團隊由十幾個(ge) 人發展到17個(ge) 省份的31家科研和教學單位共500多人,任長忠作為(wei) 首席科學家,帶頭建立了國家燕麥蕎麥產(chan) 業(ye) 技術體(ti) 係,依托白城市農(nong) 科院,建立了國家燕麥蕎麥產(chan) 業(ye) 技術研發中心。

  如今,任長忠帶領的團隊選育出燕麥蕎麥新品種60多個(ge) ,製定出栽培技術、生產(chan) 標準等40多項。

  “做好加工轉化,燕麥的產(chan) 品才能更加豐(feng) 富”

  在白城市農(nong) 科院展廳,陳列著各種類型的燕麥產(chan) 品,從(cong) 燕麥片、燕麥米、燕麥飲料等食品,到燕麥化妝品等,小小燕麥粒變化萬(wan) 千。

  “做好加工轉化,燕麥的產(chan) 品才能更加豐(feng) 富。”立足燕麥科研,任長忠也努力轉換角色,忙完田裏科研,就到企業(ye) 看研發,再到市場上調研燕麥產(chan) 品。

  目前,任長忠帶領團隊將企業(ye) 和市場需求與(yu) 體(ti) 係技術供給緊密對接,解決(jue) 企業(ye) 生產(chan) 中的技術問題,帶動燕麥產(chan) 業(ye) 發展。

  今年春天,白城市農(nong) 科院向國內(nei) 燕麥市場的一些企業(ye) 進行品種授權。由白城市農(nong) 科院選育的燕麥品種21E487,將成為(wei) 共同打造的優(you) 質燕麥專(zhuan) 屬品種。

  如今,白城燕麥係列化妝品企業(ye) 、燕麥大眾(zhong) 主食產(chan) 品企業(ye) 、燕麥白酒廠等企業(ye) 紛紛落地,白城市農(nong) 科院以科企聯合的方式,進行燕麥產(chan) 品開發和市場拓展,帶動燕麥產(chan) 業(ye) 在白城集聚。

  “來白城落戶的企業(ye) ,咱們(men) 農(nong) 科院免費提供技術支持。”任長忠決(jue) 心服務好企業(ye) ,助力家鄉(xiang) 發展,瞄準大眾(zhong) 化食品、高附加值產(chan) 品加工,帶動白城地區燕麥種植,讓農(nong) 民增收致富。在任長忠的帶領下,白城市農(nong) 科院構建了以“燕麥種質創新—專(zhuan) 用品種選育—優(you) 良品種繁育—優(you) 質基地建設—科企聯合創業(ye) —生產(chan) 主導產(chan) 品—創新特色產(chan) 業(ye) ”為(wei) 基本鏈條的產(chan) 業(ye) 發展模式。

  國家燕麥蕎麥產(chan) 業(ye) 技術研發中心以白城市農(nong) 科院為(wei) 技術依托單位,組建了全國“產(chan) 學研”產(chan) 業(ye) 技術體(ti) 係,進行科研成果轉化和技術推廣。至今,該中心帶動具有一定規模的燕麥加工企業(ye) 從(cong) 最初的十幾家增加到目前的300多家,同時帶動50多個(ge) 國家級貧困縣、2萬(wan) 多戶貧困戶增收脫貧。

  ■記者手記

  用更好的技術,種出更好的糧食

  采訪中,任長忠總是情不自禁地說起自己小時候的經曆。在白城市的貧困農(nong) 村長大,任長忠對父輩們(men) 在貧瘠土地上的艱辛耕種,記憶猶新。

  在貧瘠的土地上塑造出優(you) 秀的品種,這得益於(yu) 農(nong) 業(ye) 科研的進步與(yu) 發展。濃濃鄉(xiang) 情在心底紮根,任長忠日複一日地堅守在田間地頭,帶領團隊攻克一個(ge) 又一個(ge) 科研難題,迎接一年又一年的豐(feng) 收。幫助農(nong) 民用更好的技術,種出更好的糧食,任長忠用真情和汗水,真正把論文寫(xie) 在了大地上。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