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技創新這十年:聚力基礎研究 打造國之重器
光明日報記者 周世祥
未來抗疫,科技何為(wei)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數十所高校萬(wan) 餘(yu) 名科研工作者第一時間投入疫情防控科研攻關(guan) ,目前已聯合企業(ye) 研發出新冠病毒檢測產(chan) 品百餘(yu) 款;清華大學張林琦團隊自主研發了我國首款獲批上市的抗新冠病毒抗體(ti) 藥物;天津中醫藥大學張伯禮團隊研製的宣肺敗毒顆粒在縮短新冠肺炎病程方麵有著良好療效;高校在5條新冠病毒疫苗技術路線上開展攻關(guan) ,其中四川大學和廈門大學分別牽頭的兩(liang) 款新冠疫苗已在國外完成三期臨(lin) 床研究……
科技抗疫的“戰果”隻是近年來高校科技工作成果的一個(ge) 縮影。在過去的十年,高校是如何不斷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推動體(ti) 製機製改革,以科技創新成果引領發展新局,當好基礎研究主力軍(jun) 、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的?教育部在19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hui) 上介紹了相關(guan) 情況。
加速資源集聚,提升源頭創新能力
在物理學領域,清華大學薛其坤團隊牽頭首次從(cong) 實驗上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是國際凝聚態物理領域近年來的重大原創突破;在化學領域,南開大學周其林團隊發現了全新的手性螺環配體(ti) 骨架結構,將手性分子的合成效率提高到新高度,解決(jue) 了困擾不對稱催化領域半個(ge) 多世紀的難題;在材料學領域,複旦大學趙東(dong) 元團隊革新功能介孔材料的合成方法和理論,創製的新型介孔催化劑可大幅提升原油資源利用率,為(wei) 解決(jue) 能源與(yu) 環境問題提供核心技術支撐。
“重大原始創新成果往往萌發於(yu) 深厚的基礎研究,產(chan) 生於(yu) 學科交叉領域,大學在這兩(liang) 方麵具有天然優(you) 勢。”教育部科學技術與(yu) 信息化司司長雷朝滋表示,十年來,高校獲得了全部10項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中的6項、全部自然科學獎中的67%,是名副其實的基礎研究主力軍(jun) 。
基礎研究成果的取得離不開高校創新資源的集聚。雷朝滋介紹,十年來高校不斷加強創新平台體(ti) 係建設,高校牽頭建設了60%以上的學科類國家重點實驗室、30%的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教育部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主動布局建設了25個(ge) 前沿科學中心、14個(ge) 集成攻關(guan) 大平台、38個(ge) 國家級協同創新中心,係統布局的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等平台超過1500個(ge) 。此外,高校牽頭建設了一批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高等級生物安全實驗室和國家野外科學觀測台站等支撐類重大平台,初步形成了層次清晰、布局合理、支撐有效的科研平台體(ti) 係。
“十年來,高校戰略科學家和領軍(jun) 人才群體(ti) 也在穩步壯大,全國超過40%的兩(liang) 院院士、近70%的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都集聚在高校。高校科技活動中衡量科技人力投入指標的R&D人員全時當量從(cong) 2012年的20.9萬(wan) 人年增長到2021年的33.4萬(wan) 人年,增幅近60%。”雷朝滋分析,“通過高水平科學研究培養(yang) 高質量創新人才,支撐了數百萬(wan) 的碩士、博士研究生培養(yang) ,每年大批的優(you) 秀畢業(ye) 生走進國家科研機構、科技領軍(jun) 企業(ye) 和研究型大學。創新資源的匯聚為(wei) 高校原始創新能力躍升和關(guan) 鍵核心技術突破奠定了堅實基礎。”
直麵重大需求,聚力打造國之重器
上海交通大學牽頭自主研發了我國第一套海上大型絞吸疏浚裝備“天鯤號”,實現了海上大型絞吸疏浚裝備自主研發和產(chan) 業(ye) 化,完成了從(cong) “被封鎖”到“出口管製”的曆史性跨越;清華大學牽頭設計的全球首座球床模塊式高溫氣冷堆核電站首次並網發電,標誌著我國成為(wei) 世界少數幾個(ge) 掌握第四代核能技術的國家之一;華中科技大學成功研製了具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華中高檔數控係統,全麵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並在航天航空等多個(ge) 領域實現了批量應用;湖南科技大學領銜研發的海底大孔深保壓取芯鑽機係統“海牛Ⅱ號”打破了我國可燃冰勘探技術裝備對國外的依賴……
“十年來,高校堅持從(cong) 國家急迫需要和長遠需求出發,在一批關(guan) 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上全力攻堅,聚力打造國之重器。十年來,高校獲得了全部11項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中的10項、全部技術發明獎中的72%,並獲得了兩(liang) 項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成為(wei) 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雷朝滋介紹。
清華大學與(yu) 浙江省共建長三角研究院,並以此為(wei) 引領累計建設重大科研平台、創新創業(ye) 平台50餘(yu) 個(ge) ,引進培育海外高層次人才1000餘(yu) 人,孵化培育科技企業(ye) 2700餘(yu) 家;華中農(nong) 業(ye) 大學牽頭開發了當前唯一可處理百萬(wan) 級群體(ti) 、兼具基因組選擇和精準選配功能的豬基因組選配軟件,選育了“高繁”“快長”瘦肉豬新品係11個(ge) ,優(you) 秀基因年覆蓋商品豬超1億(yi) 頭;南京農(nong) 業(ye) 大學發掘水稻抗條紋葉枯病優(you) 異種質和基因,構建分子育種技術體(ti) 係,培育係列抗病新品種,從(cong) 根本上控製了長江流域條紋葉枯病的危害。服務糧食安全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主動融入區域創新發展戰略,通過人工智能、碳中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一帶一路”、區塊鏈等多個(ge) 科技創新專(zhuan) 項行動計劃,高校用卓越創新成果書(shu) 寫(xie) 科技報國的優(you) 秀答卷。
“近年來,北大著力引導學者聚焦經濟社會(hui) 發展和國家安全麵臨(lin) 的實際問題開展研究。學校多個(ge) 團隊在石墨烯材料製備、光電器件裝置、氮化镓半導體(ti) 、高端醫療裝備、麥類和蔬果生物育種、數字經濟等領域瞄準國家需求推動創新型研究。梅宏院士團隊在大數據融合的關(guan) 鍵核心技術方麵,發明了‘顛覆式’的黑盒互操作技術;高文院士團隊在超高清視頻編解碼領域建立了我國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國際標準。”北京大學副校長孫慶偉(wei) 說。
“十年來,高校在國家科技創新中的重要性不斷凸顯,在基礎前沿領域、關(guan) 鍵核心技術方麵產(chan) 出了一批具有標誌性意義(yi) 的重大科技成果,對接國家戰略、國家需求更加緊密,為(wei) 經濟社會(hui) 發展提供了關(guan) 鍵動能。”中國高等教育學會(hui) 原會(hui) 長瞿振元分析,“一是更加突出‘國家使命’,強化以國家需求為(wei) 導向,承擔國家重大科技任務,建設重大科研平台,解決(jue) 國家急需的‘卡脖子’問題。二是更加突出‘主動服務’,組織引導高校從(cong) 行業(ye) 產(chan) 業(ye) 實際需求中凝練科學問題,采取靈活深入的合作方式,加快產(chan) 學研深度融合。”
完善體(ti) 製機製,營造求真務實創新生態
北京大學探索實施高層次人才引進、培養(yang) 和評估機製,建立了教研係列、專(zhuan) 職研究係列、專(zhuan) 職教學係列分類評價(jia) 和晉升的人才工作體(ti) 係;清華大學製定《關(guan) 於(yu) 支持國家實驗室建設工作的實施意見》,建立起教師雙聘、研究生培養(yang) 、知識產(chan) 權歸屬和權益分配等機製……瞿振元表示,十年來通過科技評價(jia) 、成果轉化等改革的推動,引導科研人員的價(jia) 值追求,建立適應新階段新要求的高校創新文化,求真務實的創新生態逐漸營造起來。
“十年來,教育部大力推進科技體(ti) 製機製改革,持續推動賦予高校科研管理更大自主權,組織高校開展了‘擴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權,賦予創新領軍(jun) 人才更大人財物支配權、技術路線決(jue) 策權’‘擴大科研經費使用自主權’‘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和長期使用權’等一係列試點,對職稱評聘、學位授予、績效獎勵等評價(jia) 工作中過度使用SCI論文相關(guan) 指標的現象列出負麵清單,以創新質量、能力、貢獻為(wei) 核心的評價(jia) 導向在高校逐步樹立,高校科技創新活力不斷激發,學術生態不斷優(you) 化,為(wei) 高校科技創新發展保駕護航。”雷朝滋說。
孫慶偉(wei) 表示,北大出台理工科高水平研究團隊建設試點方案,加快構建以領軍(jun) 人才為(wei) 龍頭、高水平團隊為(wei) 支撐的科技攻關(guan) 戰略;推動科研與(yu) 育人緊密結合,積極鼓勵研究生參與(yu) 重大科研項目攻關(guan) 。“學校重點引進了謝曉亮、鄂維南、朱鬆純等一批戰略科學家,加強青年人才戰略儲(chu) 備,目前學校教師隊伍中36到50歲教師較為(wei) 集中;新引進人才中青年教師占比達90%以上。依托國家集成電路產(chan) 教融合創新平台,與(yu) 行業(ye) 龍頭企業(ye) 開展聯合研發先進節點工藝等深度合作,聯合培養(yang) 工程碩士300餘(yu) 名,近三年95%以上的畢業(ye) 生投身國家集成電路產(chan) 業(ye) 。”
雷朝滋表示,下一個(ge) 十年,教育部將著力加強有組織科研,“過去一個(ge) 時期,高校科技工作發揮了自由寬鬆、學科交叉、基礎深厚的優(you) 勢,自由探索取得了很大成績,但基礎研究重大原創成果還不夠多,對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支撐還不夠。有組織科研就是要瞄準國際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把過去‘想幹什麽(me) 就幹什麽(me) ’‘能幹什麽(me) 就幹什麽(me) ’轉變為(wei) ‘國家需要我幹什麽(me) 我就幹什麽(me) ’,圍繞‘四個(ge) 麵向’,組織重大任務,根據任務需要建設大平台,依托大平台組建大團隊,長期持續攻關(guan) ,從(cong) 而實現基礎研究不斷有重大原創突破,為(wei) 建設科技強國奠定堅實基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