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直通車丨跨省異地就醫新規出台 這些細則事關你我
新華社北京7月26日電 題:跨省異地就醫新規出台 這些細則事關(guan) 你我
新華社記者彭韻佳、顧天成、沐鐵城
國家醫保局、財政部7月26日發布《關(guan) 於(yu) 進一步做好基本醫療保險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工作的通知》,統一規範參保人外地就醫備案、基金支付、協同業(ye) 務等細則,將對每一名有外出就醫需求的參保人產(chan) 生重要影響。
如何辦理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
簡單來說,就是先備案、選定點、持碼卡就醫。
異地就醫前,參保人員可通過國家醫保服務平台App、國家異地就醫備案小程序、國務院客戶端小程序或參保地經辦機構窗口等線上線下途徑辦理異地就醫備案手續;開通備案後,參保人在備案地開通的所有跨省聯網定點醫療機構均可享受住院費用跨省直接結算服務;就醫時需出示醫保電子憑證或社會(hui) 保障卡等有效憑證。
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支付政策可以理解為(wei) “就醫地目錄、參保地政策”。
也就是說,執行就醫地規定的支付範圍及有關(guan) 規定,包括基本醫療保險藥品、醫療服務項目和醫用耗材等支付範圍;執行參保地規定的基本醫療保險基金起付標準、支付比例、最高支付限額、門診慢特病病種範圍等有關(guan) 政策。
如何辦理跨省異地就醫備案?
除了異地急診搶救人員視同已備案,無需提交材料外,其他人員均需提供醫保電子憑證、有效身份證件或社會(hui) 保障卡以及備案表。
另外,異地安置退休人員需提供“戶口簿首頁”和本人“常住人口登記卡”或個(ge) 人承諾書(shu) ;異地長期居住人員需提供居住證明或個(ge) 人承諾書(shu) ;常駐異地工作人員需提供參保地工作單位派出證明、異地工作單位證明、工作合同任選其一或個(ge) 人承諾書(shu) ;異地轉診人員需提供參保地規定的定點醫療機構開具的轉診轉院證明材料。
目前,所有統籌地區開通了在國家醫保服務平台App、國家異地就醫備案小程序、國務院客戶端小程序等線上辦理異地就醫備案服務,參保地經辦機構應在兩(liang) 個(ge) 工作日內(nei) 辦結。
此外,全國120個(ge) 統籌地區實現了自助備案,參保人員可以即時辦理、即時生效。
備案後還有哪些注意事項?
跨省異地長期居住的人員辦理登記備案後,隻要沒有申請變更備案信息或者參保狀態沒發生改變,那麽(me) 備案長期有效,沒有就醫次數限製。對於(yu) 跨省臨(lin) 時外出就醫的人員,臨(lin) 時備案有效期不少於(yu) 6個(ge) 月,在有效期內(nei) 可以在就醫地多次就診並享受直接結算,不需要就診一次備案一次。
目前,有些統籌地區要求備案後1年以上才能取消或變更。根據通知中的新要求,2023年1月1日起,各地變更或取消備案時限將不超過6個(ge) 月。
對於(yu) 來不及辦理備案的參保人,通知明確,在出院結算前補辦異地就醫備案的,就醫地聯網定點醫療機構應為(wei) 參保人員辦理醫療費用跨省直接結算。若參保人出院自費結算後按規定補辦備案手續的,也可以按參保地規定辦理醫保手工報銷。
門診慢特病異地就醫如何結算?
國家醫保局相關(guan) 負責人說,目前,全國200多個(ge) 統籌地區實現了高血壓、糖尿病、惡性腫瘤放化療、尿毒症透析、器官移植術後抗排異治療等5種門診慢特病相關(guan) 治療費用跨省直接結算。
據介紹,具備門診慢特病資格的參保人員需要完成5個(ge) 步驟,即可享受跨省直接結算服務,包括:第一步,了解個(ge) 人享受門診慢特病待遇的資格;第二步,主動了解參保地門診慢特病跨省直接結算相關(guan) 政策;第三步,選擇並開通相關(guan) 門診慢特病跨省聯網定點醫療機構;第四步,主動告知聯網定點醫療機構自己具備門診慢特病資格;第五步,持醫保電子憑證或社會(hui) 保障卡按要求進行結算。
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報銷費用有哪些擴圍?
針對群眾(zhong) 關(guan) 心的異地就醫外傷(shang) 、急診搶救、住院期間院外發生費用問題,通知明確符合就醫地管理規定的無第三方責任外傷(shang) 費用可納入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範圍;因病情需要到其他定點醫療機構檢查治療或到定點藥店購藥的,相關(guan) 費用納入本次住院費用跨省直接結算。
此外,通知允許跨省長期居住人員在備案地和參保地雙向享受待遇。
跨省異地長期居住人員備案有效期內(nei) 確需回參保地就醫的,可以在參保地享受醫保結算服務,原則上不低於(yu) 參保地跨省轉診轉院待遇水平。
相關(guan) 政策將於(yu) 2023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